不过,年轻人中也有亲大陆的人,在小三通的入口水头码头,我还遇见一位20岁出头的金门导游,他坚定地说:"赶快通桥,通机场,最好明年就通!"但是我问到金门是否也可以尝试一国两制时,他也同样坚定地回答:"这就不要了。"
他们似乎都有高度的共识:在经济和民生上,金门的确没有什么选择,但是在制度上,谁优谁劣一清二楚。关键是,他们知道,对岸向金门抛来橄榄枝,并不是因为金门对大陆的亲近感,而是因为,他们作为"台湾人"的统战价值。
在金门深耕基层的某位年轻民进党员告诉我,其实金门的年轻人大多是都是这种想法,只不过,大家平日里不常表达,只有在关键时刻才用选票表达立场。2020年的大选,强烈的"亡国感"让很多金门年轻人回家投票,最终,蔡英文在"深蓝色"的金门获得了一万多票,这是史无前例的高票。要知道,总投票数才四万多。而且,这几年,民进党、民众党都在金门扩展版图,双方在籍党员都有1000多名。
综合大陆委员会、海峡交流基金会、天下杂志、台湾民意基金会等机构从2000年到现在的民意调查,这么二十多年来,金门人的自我认同感有很大的变化。在"自认台湾人,自认中国人,两者兼认"的三个选项里,其中自认为台湾人的比例,从2000年的42%,已经上升到2020年的83%。
年轻人认为金门有很多问题,没有经历过战地特殊岁月的他们,不喜欢老一辈的人对大陆的依赖,以及总是等待政府解决问题的习性。但是比起跟老一辈的分歧,最让他们难过的,是台湾本岛人的排斥。每次看到台湾网友因为金门"亲中"的形象而呛声"滚回中国""割给中国好啦"时,他们有种被自己人抛弃的伤感。
中生代:努力寻求各方的最大共识,可对岸经常"已读不回"
比起老一辈的失落、失措,和年轻一代的"台湾化",40-50岁之间的中生代似乎更加特别。今年52岁的王老板是金门本地一个知名的企业主,他在中国大陆的重点大学读过硕士,在厦门经商多年,回金门后,又先后在国民党和民众党的金门党部担任过要职,他一直在努力寻求各方的最大共识。
他认为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尽管小三通开通后,金门一年最多的陆客纪录只有不到200万,但是他坚信,只要金门跟对岸加强联系,进一步通桥通电通气,引进大陆投资,就一定能吸引来更多游客。毕竟,单是福建一个省的人口就过亿,哪怕只吸引十分之一的人,那也是1000多万。他对此充满信心。
他一直强调,金门的领导人一直在努力跟厦门沟通和合作,但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台湾单方面努力似乎并不奏效。比如疫情结束后,金门早都恢复了小三通,但是厦门那边迟迟不做任何回应,因此这小三通也形同虚设。被问到这到底是哪边的责任时,他低声无奈地说:"双方都要真诚沟通嘛,(对岸)不要对我们已读不回。"
近年来,大陆为了打击民进党当局的支持度,常常采取各种惩罚性的措施,比如不时停止进口台湾的农产品,停止批准陆客自由行,并且对台湾这边的沟通努力习惯性地"已读不回"。
"惩罚"二字,老一辈的金门人并不陌生。早在八二三炮战的时候,毛泽东就起草了《告台湾同胞书》,并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布,其中直言:"我们都是中国人。金门战斗属于惩罚性质。"从"万发炮弹",到"掐断客源",予取予夺,本质上都是惩罚。
这一点,王老板未尝不知道。疫情三年中,他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生路。期间,他开了新的茶饮店,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营销产品,和网红深度合作,但仍然损失上千万。他知道,这是因为治标不治本。金门不应该只依赖大陆这个单一的客源,这是过去三年金门很多商家最大的感慨之一。只是,像他这样努力找出路的人并不多,大多是人只是坐等恢复小三通。
但是,要让金门走出去,摆脱对大陆的依赖,成为世界的金门,谈何容易?台湾几大离岛地区都有过设立合法博弈观光区的想法,金门、马祖、澎湖都尝试过。马祖通过了公投,但是一直没有付诸实现,澎湖则一直连公投都没有通过。
"金门最大的诉求就是和平。"王老板一直在强调,他的奶奶就在金门炮战中失去生命。在他父亲8个月的时候,一次,对岸的炮弹又如下雨般落在房顶上,他奶奶抱着孩子,躲避不及,被埋在了断壁残瓦中。大家从瓦砾中把她找到时,发现她把8个月大的孩子紧紧护在身下。后来他父亲长大后,成为了救死扶伤的医生。他不希望再次在战争中失去亲人。
意外的金门,在多重边缘中的疏离
台湾本岛人怎么看金门呢?一位从台湾本岛来金门工作的年轻人力图用数据向我证明:金门虽然经历数次战争,但是死伤最多的是外省兵和台湾本省兵,是台湾人保护了金门,而不是金门保护了台湾。还有从金门退伍20年后,再次回来旅行的新北市老兵也困惑地反问我:金门我们当时保卫的国门第一线啊,才20年,怎么这么亲大陆了呢?
也有人告诉笔者,我一个外人在金门做访问,可能得不到真实的答案,因为金门人太"精明"和"谨慎"了,他们既不敢得罪大陆,也不敢得罪台湾。不过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见过了太多政治口号的幻灭。
现在的台湾主流民意当然是和美国站在同一阵营,但是在金门人的印象里,美国曾不止一次要求蒋介石政权放弃金马。后来台湾退出联合国,也主要是因为美国的"背叛"。上世纪60年代末期,金门曾一度突然加强戒备,扩充兵员,并放出传言说中共会趁八二三十周年再犯金门。但是中共最终并没有进攻金门,那是因为,当时的台湾已经逐渐在国际上被孤立,2年后即将退出联合国,台湾当局试图制造战事紧张的假象,来再次唤起美国的关注,可是却失败了,历史大潮没有站在台湾这边。随后,一切骤然变化。金门人困惑了:过去几十年,金门一直是反共前线,反攻大陆桥头堡,可是突然就不反攻了,两岸突然就开始经济往来了。过去跟厦门打了那么多宣传战,他们深信中国水深火热,可近几十年,他们却眼睁睁看着厦门高楼林立,而金门,直到2023年7月才有了第一家麦当劳。
当然,金门人也很难和台湾共情。金门没有经历过日治时代,是国共内战和随后到来的冷战,才将他们纳入台澎金马的一体化版图。国民党政权说金门人是中华民国国民,金门是英雄岛,保卫台湾第一线,他们身份证上的"中华民国福建省",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中华民国不止有台湾,还有福建,那是"中华民国依然统治触达大陆"的关键性证据。但是很多时候,他们似乎没法和台湾本岛共情。因为长期的战地管辖,他们没有产生出一个庞大、稳定、有权利诉求的中产阶级,没机会经历党外运动浪潮和民主化转型,在台湾本岛民主转型时期,他们还是只做阿兵哥生意的前线。所以,他们也更难理解党外运动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民进党。
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位女性长辈朋友,过去曾在金门前线做医务人员,在大陆"单打双不打"中,她见到了无数硝烟和生离死别。可一回到台湾,发现大家歌舞升平,甚至很多人不知道金门还在被炮弹轰炸。她一个台湾人都感到自己被遗忘和忽视,更何况金门人?
金门人的现实,或许只是一次次的理想幻灭与近在咫尺的危机感中的无奈自保。如今这诡谲的时局,在老一辈金门人看来,可能不过又是一场历史的轮回,所谓价值观和认同感,没那么重要。但是年轻人不一样,他们没有经历过哪些政治动员时代,也没有在阿兵哥经济时代挣得盆满钵满,他们在新课纲时代和新媒体洗礼下,不断强化自己台湾人的认同感,但是,也面临着台湾的质疑和排斥。他们觉得自己是多重的边缘人。
我最后还问了一个金门年轻人:随着年轻人成长,老一辈逐渐退出历史,台湾本土意识的发展在金门是不是机会很大?他说,一代人的民族意识需要时间慢慢建立,只是不知道历史留给金门的时间还多不多。
台湾何尝又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