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富士康还被报道将投资7亿美元在“印度硅谷”特伦甘纳邦建立新工厂,以提高iPhone的产能,并承诺在10年内为印度增加10万就业岗位。
2024年,富士康目标要年产2000万部iPhone,而现在年产量大约为600万部,也就是要在两年内翻三倍多。
为了与印度政府更好地达成合作,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亲自去印度会见了印度总理莫迪,两个人亲切合影,刘扬伟在照片中笑得非常开心。
两个人见面后,刘扬伟很快发了推特,称富士康会继续在印度打造一个“生态系统”。莫迪随后转发了这条推特并说到,他和刘先生的会面很愉快,他们讨论了加强印度科技创新、打造制造业生态系统的一系列问题。
除了果链企业自己的努力,苹果也在积极地帮助他们扫清一些“障碍”。
比如前不久,苹果亲自代替中国供应链企业向印度政府提出建厂申请,其中14家都已经获得了建厂许可,其中就包括立讯精密、舜宇光学等企业。而这些拿到许可的中国果链企业,需要尽快在印度当地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
不仅帮忙申请建厂许可,苹果还在积极推动一些有利于苹果代工业务发展的政策的落地。
比如最近在苹果和富士康等多家公司推动下,印度卡纳塔克邦就完成了劳动法自由化,通过新立法让“两班制生产”得以在印度实行。显然,这早已是在中国大陆行之有效的生产方式了,苹果只需要“让印度变得和中国越来越像”。
不仅是印度,苹果供应链向越南转移的动作也十分迅速。
去年8月,富士康宣布斥资3亿美元在越南江北省光州工业区建立新工厂,该工厂预计将容纳3万名工人,而最近富士康计划进一步扩大该厂区的规模。
目前越南主要承接了苹果AirPods的生产,而AirPods的主要生产商之一立讯精密正在将AirPods制造的重心转移到越南的工厂。
根据国内一些论坛上的员工讨论信息,立讯精密已经向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开出了“调任邀请”,该邀请要求员工在越南工作至少3个月,而接受要求则能够获得5000元以上的加薪福利。
未来,苹果的Apple Watch、iPad以及iPhone都将会进一步在越南落地生产,这些订单必然还会创造出更多的用工需求。
此外,和硕、仁宝等苹果代工厂均已在越南建厂,歌尔股份也在今年年初宣布将投资2.8亿美元在越南新建工厂。
除了这些老牌果链企业,一些新入局果链的中国厂商也已经开始了海外建厂布局。
比如京东方已宣布计划投资4亿美元在越南建设两座工厂,专门为苹果生产OLED屏幕。
可以说,不论是印度还是越南,不论是富士康、立讯精密还是其他果链企业,苹果供应链的转移大潮已经势不可挡地影响了每一个参与者。
三、苹果为何“急着”转出?政治经济双重因素均不容忽视
为什么苹果会将供应链从中国大陆转出?为什么苹果如此“着急”转出?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从美国人的视角审视了苹果供应链面临的深层次危机,同时也清晰地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美国的政客、苹果的股东们都在大力向苹果施压,向库克施压,要求其尽快与中国“脱钩”。
或许一家企业与一个国家“脱钩”,听起来有些不对等,但以苹果供应链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苹果与中国制造业深度绑定的程度来看,这样的用词实则并不过分。
最近几年,中美关系一直维持紧张态势,美方“去中化”意图也十分明显,站在美国的立场,自己国家市值最高、技术创新实力最强的一家企业被中国牢牢把住生产的“命脉”,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
这种来自于政治层面的压力,是苹果供应链转移的深层次因素之一。
为了减轻对中国大陆产业链的依赖,近年来,苹果一直在催促果链企业去印度、越南以及东南亚等地布局建厂,转移产能。
富士康郑州厂区
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开始,这种转移的趋势就在不断凸显,转移速度也不断加快。有分析人士称,中国1998年加入世贸协议,而世贸协议有20年的“保护期”,结束时间刚好是2018年。保护期结束,贸易战山雨欲来。
客观来看,三年的疫情,起初提升了中国制造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很多国家都需要采购中国生产的商品,而印度、东南亚等地也因疫情停工,产业转移放缓。如今疫情基本结束,制造业转移的浪潮也开始愈发猛烈的卷土重来。
当然,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从苹果自身商业利益角度出发,押宝印度市场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家,印度消费市场在快速增长,印度消费者对于各类电子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印度的GDP已经超过英国,与德国和日本的差距也在快速缩小。
虽然印度贫富差距大,但随着印度中产阶级的快速成长,印度未来的巨大增量消费市场空间绝对不容小觑。根据IDC数据,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遇冷大背景下,2022年印度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大涨151.3%,全年出货量超过3000万块。
对于目前业绩增长乏力的苹果来说,印度市场无疑是一块潜在的“大蛋糕”,只不过这块蛋糕现在还是个“坯子”,需要进一步“加工、点缀、烤熟烤香”。
中国市场为苹果贡献了五分之一的营收,如果印度市场能够发展到相近规模,必然会给苹果的财报带来实质性的漂亮数据。
再者,不论是土地成本还是人力成本,印度目前的优势都十分明显,印度工人的人均工资水平仅有国内的六分之一不到,并且印度建厂的土地成本也显著低于国内。越南、东南亚等国虽然不具备与印度相当的成长潜力,但在土地、人力成本方面也具备类似优势。
总体来看,苹果供应链的转移既有“不得已”的政治因素,也有实际利益的切实考量,产能转移印度、越南,大力押宝印度,对苹果来说是必须要做的,坦白来讲,苹果似乎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四、果链转移、中国制造“外溢”,产业升级加紧提上日程
既然果链的转移已经是必然大势,那么苹果的中国供应链企业要做的,或者说中国制造业企业要做的,就是在顺应大势的前提下,谋求更好的生存。
对于该如何看待产业链的转移,以及如何面对并做出调整,很多行业资深人士以及这些供应链企业的从业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首先,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种产业的转移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正如当年屏幕显示产业从日韩流向中国台湾,再从台湾转移至中国大陆。
一位电子产业分析师认为,国内制造业企业在发展过程遇到利润无法覆盖成本时,低毛利产业的转移将成为必然,今天国内很多消费电子企业都在印度、越南等地建厂,就是从现实角度出发实现降本增效。
《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一书认为,中国的超大规模制造能力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特殊地位,推动着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共生演化,制造业向越南的所谓“转移”,实际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溢出”。
据统计,富士康每组装一个售价万元的iPhone,产线工人只能拿不到10美元的利润。这种最末端、利润最低的制造环节,适度转出,也可以让更多的劳动力分配至价值更高的产业环节中。
就连人民日报都发文称:“要减轻苹果依赖症。”随着产业升级、制造业的智能化加速,未来这种整机组装领域对工人的需求还会越来越少。供应链企业必然要在利润空间更大的高端制造业领域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在苹果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短时间内仍然难以撼动,供应链企业还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整、转型。
虽然富士康等厂商已经在印度设厂,但生产所需要的关键部件仍然需要从中国进口,印度、越南等地在供应链体系建设方面仍然不完善。目前苹果新品导入环节(大规模量产前最重要的环节)仍然要在中国大陆进行。
此外,随着京东方、舜宇光学等厂商打入屏幕、镜头等关键零部件领域,中国供应商在苹果核心零部件供应中的比重会进一步提升。
彭博行业研究硬件分析师预计,到2030年,苹果只会将10%的iPhone生产转移到中国以外,如果苹果行动更积极的话,这一比例最多可能会达到20%。也就是说,短期内中国的“苹果工厂”地位仍然十分稳固。
富士康劳工研究院预测,随着媒体关注度的下降,苹果后续很肯能还会悄悄增加在华投资。
当然,除了看到积极的一面,供应链企业更要以审慎的态度来看待苹果供应链的“去中国化”。
在一些果链厂商员工看来,其实组装本来就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对工人素质的要求并没有一些媒体报道中说的那么高,“技术含量并不高,吃的是熟练度”。
虽然现在印度、越南工人平均素质不及中国工人,但加以时日培训,也完全可以上岗。并且印度工人工资更低,工资差完全可以弥补富士康培训工人的成本。
目前印度已经成功生产了iPhone14,越南也在推进iPhone制造的落地,iPhone是苹果所有产品中组装要求最高的产品,能够生产iPhone的厂商,理论上来讲就可以承接全球任何一家手机厂商的代工订单。
据媒体报道,十几年前,富士康第一次来大陆设厂,台湾高管指着在阴凉地里偷偷睡觉的物流司机说,“都是这种人怎么能干好活?”,但十余年过去了,富士康生产了全世界70%的iPhone,而富士康的iPhone工厂几乎全部位于中国大陆,也为大陆培养了一批制造业熟练产业工人。
一位长期关注苹果产业链人士认为,苹果产业链转移已是必然,果链企业能做的,就是“用时间换空间”,抓紧进行产业升级,只有做好苹果一定会离开的准备,才能在未来不陷入被动。
当然,如何解决好转型期的阵痛也是关键。正如那句话所说,“时代一粒尘沙,便是压在每个人身上的一座大山。”
除了郑州富士康工厂的三四十万名工人,放眼全球,苹果150多家供应商当中,中国企业有50多家,整个产业链涉及企业可能有数百甚至上千家,苹果供应链牵动的,可能是数百万人的饭碗。
目前国内手机厂商都在“对标苹果”,从产品技术角度来看,国产手机与苹果iPhone的差距的确在不断缩小,未来中国手机厂商中是否会走出一家或多家“苹果”,对国内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打造的“世界工厂”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非可以轻易取代的,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双重浪潮下,不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要做好准备,一起度过这个阵痛期。
结语:果链转移势不可逆,全球科技产业格局面临重构挑战
苹果产业链的变动始终牵动着科技产业每一位从业者的心,也关系到数百万从业者的切实利益。今天,果链转移之势已不可逆,苹果也在积极推进着这一进程的加速,所有参与者都要面临产业格局重构的挑战。
库克用二十多年打造了苹果供应链日不落帝国,让供应链创新能力成为苹果的核心优势,二十多年过去,苹果成为了全球市值第一的科技巨头,中国果链企业也随之成长,带动着中国高端电子制造业的发展。
我们也能看到,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大国博弈对科技产业的影响不断加深,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生存环境,不论是苹果还是每一家果链企业,都要做好充分准备,面对任何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