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官场生存法则让人后背发凉 中国年轻人争考外国公务员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共官场生存法则让人后背发凉 中国年轻人争考外国公务员
作者:

在中国公务员报考人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不少年轻人将考公的目光转向西方国家的政府部门。

最近正逢中国高校毕业季,虽然中国政府发布的上半年城镇失业率均值仅为5.2%,但“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依然是许多中国年轻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不少人将找工作的目光转向党政部门,报考人数居高不下,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2025年中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为341万6000人,其中获得考取资格的比例约为86选1。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年轻人将考公的目光转向西方国家的政府部门。

在西方国家,公务员行业并不属于当地人的热门职业首选。但受到语言、身份等问题的限制,多数报考国外公务员的中国年轻人,只能从事基层政府工作,录取方式与当地公民一样。目前,中国年轻人愿意报考的国家多集中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爱尔兰等国。

西方国家公务员除了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和刚刚足够的薪水外,其余福利待遇与中国公务员相比要逊色,比如,中国公务员“灰色收入”比例要比加拿大多。但西方的中国籍公务员还可以透过考试的方式,去到更高的政府部门。

因议题敏感,一位远在澳洲的当地中国籍公务员告诉我,在中国,公务员的隐形福利很多,但是相较于西方官僚体制对于职场的保护,中国就很少了;起码,西方工会在维护职工权益上发挥的作用很大,中国则单就官场政治生存法则来说,都能让人后背发凉。

然而,以目前“中国威胁论”日益在西方国家发酵来说,这些中国籍外国公务员会否被认为是类似美国“中国行动”的执行者,还难以定论;相对地,中国社会处于“泛国家安全化”的背景下,这些沾染西方国家背景的中国人所可能引起的疑虑,也不得不令人深思。

中国与西方公务员体制最大的不同在于“党管原则”。相比西方公务员,中国官僚体制并未设立像“事务官”和“政务官”这样的分工。西方公务员体制中的“政务官”是指总统、州长;事务官则是强调专业性,往往是通过考试录取,具备终身雇佣性质。

中国公务员由基层办事员做起,一级一级晋升,最后或许能进入中央层面。这样的局面也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官本位”思想严重,须要不断通过“官场反腐”和“政治教育整顿”等手段强化官员的廉洁性。

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对年轻干部群体间产生的“整天眼睛盯着位子、心里盘算步子、四处钻门子”和“玩心重、混日子、说话随意、口大气粗、生活不检点”的问题,开展教育整顿,不少备考的年轻人则发现这是“一入衙门深似海”的难解局面。

南京大学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法学博士燕志华曾在接受我的访谈中表示,进入公务员系统,更多时候意味着人生的丰富性和更多的可能性开始消失,面对的是一个严肃古板的政治生活,但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并没对此做好思想准备。

相较于10年前,中国考公热还未成为一种全民狂欢,大家并不看好这个行业;在三年冠病大流行之后,经济差了,则是将考公作为跳出生活一团糟的最大跳板。但即便就是这样的“铁饭碗”,在中国各地党政部门缩减三公经费之后,还能端多久也是个未知数。

从侧面来看,中西方不同的官僚制度塑造不同的人性,西方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不高,避免大量精英涌入公务员阶层,反而让这些精英留在社会上创造财富。相反,中国即便缩减庞大的公务员群体,却还是有人挤破脑袋冲进去,就像钱钟书笔下的《围城》中提到的“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作者是中美外交与公共政策领域撰稿人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联合早报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26/2253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