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喝咖啡时出现恶心想吐、喉咙酸涩等不适症状,可能是因为下列哪项因素?
挑掉不漂亮的豆子再磨豆,可减少毒素入侵
喝咖啡不全是让人开心的经验,相信不少人都喝过苦涩到难以入口的咖啡,勉强喝下肚甚至觉得恶心反胃,或是出现喉头酸涩的「咬喉」感,只好拚命灌饮白开水,试图化解不舒服的感受。
遇到这种劣质品,我们第一个反应常是「咖啡因含量太高,所以又苦又难喝」,但实际上可能怪罪错了。在台大开设「咖啡学」课程吸引大批学生修习的农艺系助理教授王裕文指出,平时作息不正常加上咖啡因摄取太多,确实会出现心悸不适症状,「但是反胃、咬喉绝对不是咖啡因的副作用,」王裕文说得斩钉截铁。
元凶其实是坏咖啡豆。王裕文说,咖啡生豆必须经过「挑豆」程序,将缺陷坏豆、杂质筛拣剔除,才能送入烘焙,而挑豆是否精细确实,不但和咖啡冲煮出来的风味有关,还可能影响健康。
他进一步指出,缺陷咖啡豆中的黑豆、真菌豆、虫蛀豆都可能含有毒素,其中最大隐忧非赭麴毒素莫属。
赭麴毒素(ochratoxin)是一种由霉菌所产生的二级代谢产物,与黄麴毒素类似,是天然的霉菌毒素,分成A、B、C、D四种,其中以赭麴毒素A的毒性最强,依据文献报告,赭麴毒素可能导致肝、肾病变,也可能致使畸胎、免疫系统病变,甚至用在实验鼠身上发现癌症发生,对人体则属于「可能致癌物」,毒性很强。
由于目前咖啡豆大多从国外进口,产地的种植环境、采收加工、包装储存,一直到运输来台,过程中温湿度一旦没控管好,就易遭受毒素入侵,虽然生豆经过烘焙之后,大多数的毒素都能经高温消灭,但仍可能残留少许,而台湾气候常年温暖潮湿,适合赭麴毒素生长,因此烘焙后在储藏、运输及贩卖过程没有真空密封,毒素仍可能大量孳生,藏身咖啡豆里,最后被人喝下肚。
10年前(2002年),经济部标检局采样市面上数百种进口咖啡豆,烘焙好的52件熟豆当中就有11件验出赭麴毒素,比例高达两成。
幸好,随着国人对于咖啡的知识愈来愈充足,去年(2011年)食品药物管理局委托暐凯国际检验公司抽查市面上262项咖啡相关产品当中,仅2项验出微量赭麴毒素。不过由于咖啡仍易遭赭麴毒素感染,为了进一步防范管理,卫生署也修订法规,市面上咖啡产品只要验出超过5ppb赭麴毒素,就得下架。
剔除不漂亮咖啡豆更安全
正因有毒素危机和口感变差之虞,愈来愈多独立咖啡馆强调「手工挑豆」,将影响风味和健康的缺陷豆一一剔除,王裕文也鼓励业者取得咖啡杯测师资格,培养更敏锐的味蕾,也能为消费者把关,「就像品酒师一般,咖啡杯测师须了解各种咖啡的感官特征,就算一杯咖啡里只有两颗缺陷豆,他也喝得出来,」他说。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有杯测师一喝便知豆子好坏的本事,因此王裕文建议民众少喝便宜咖啡,最好买品质较好的精品咖啡豆,自行磨豆、冲煮。
不仅如此,他转身抓一把咖啡豆说,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健康安全多一点把关,关键就是「把有缺角的、觉得不漂亮的豆子挑掉,漂亮的豆子煮起来会很好喝且安全些,」他认为,虽然豆子经过烘焙后全都乌漆抹黑,难以辨识表面上的霉斑,但完整且光滑饱满的豆子,总是比较安全。
8.如何研磨咖啡,能获得较多对身体有益的抗氧化物?
咖啡豆研磨细一点,可获得比较多抗氧化物
咖啡是已知天然物质中组成成分最复杂的食物,科学家从咖啡生豆中分离出300多种化学物质,熟豆更高达800多种,其中包括许多酸性有机化合物,不但是咖啡酸香风味的来源,更是对健康有益的抗氧化物。
其中以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s)含量最丰富,韩怀宗指出,绿原酸在味蕾上并不讨好,涩嘴苦口,但却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研究发现可助人体抗癌。经过烘焙后,绿原酸分解降解成奎宁酸(quinic acid)和咖啡酸,同样具有抗氧化作用。
嗜喝咖啡的人都认同─品咖啡最香的时刻不是在喝下肚时,而是研磨豆子和刚煮好的瞬间,满室芬芳教人心情愉悦,这就是挥发性抗氧化物的作用,磨豆愈细、颗粒愈多,与空气接触的总面积也就愈大,抗氧化物就易挥发消失。
那么,为了减少挥发,研磨咖啡豆时磨到粗颗粒,是否就能提高抗氧化物的摄取呢?韩怀宗不以为然,他认为,这类挥发性的抗氧化物如果没办法溶于水,就算留下再多也无法下肚。
「水溶性抗氧化物才能被人体吸收,磨得愈细,萃出率愈高,愈易溶出有机酸和酚类的抗氧化物,」他建议。
国际咖啡组织就曾做一系列实验,计算研磨粗细度和酸香物萃出浓度的关系。以绿原酸为例,咖啡豆在粗研磨之下,每公升可萃出700毫克绿原酸,若采细研磨则可提高溶出量到每公升1065毫克,若以超细研磨咖啡豆,绿原酸可更高达1177毫克/公升,较粗颗粒时多七成。
不同咖啡机应采用不同研磨度
虽然理论上咖啡豆研磨愈细、抗氧化物愈易溶出,但实际操作上,仍然必须考量冲煮咖啡的方式和冲泡时间长短,调整出较适合的研磨度。
如果磨得太细,水和咖啡粉表面接触过多,易萃取出太多杂质和苦味,但若是磨得太粗,水粉接触不够,就泡不出咖啡的香气。
因此一般来说,粉粒由细到粗,对应适合的咖啡机可分为几种:
●浓缩咖啡式研磨(espresso grind):极细颗粒,适用浓缩咖啡机。
●细研磨(fine drind):适用摩卡壶、手冲滴滤杯。
●中研磨(medium grind):适用手冲滴滤杯、美式咖啡壶、虹吸壶。
●粗研磨(coarse grind):适合法式滤压壶。
至于该何时磨咖啡才能保存最完整的养分?台北精品咖啡协会理事、咖啡意识咖啡馆负责人张文蔚指出,如果时间允许,「现磨现煮」最好,因为咖啡豆一经研磨,氧化变质的速度加快,不但抗氧化物递减,风味也变差。
9.有些人喝咖啡会觉得胃部不舒服,该如何避免?
避免喝咖啡伤胃,饭后喝比较好
有时,喝完咖啡出现胃闷、胃灼热、胃痛等症状,因此常有「黑咖啡伤胃」的说法,如果添加糖分或牛奶,是否就能改善?
答案是错。国泰医院胃肠科医师洪志圣指出,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引起大量胃酸分泌,引发不适,再者咖啡因也刺激食道下端原先该紧闭的扩约肌,使它比较松弛,导致胃食道逆流,无论是加牛奶或糖分都不能缓解。
除了咖啡因之外,近年来科学家也发现,咖啡还含有其他多种会刺激胃酸分泌的化学物质,研究过程中还意外找到一种活性物质NMP(N-methylpyridium),可阻断胃部细胞产生盐酸的能力,降低胃部不适。
有趣的是,NMP在咖啡生豆中不存在,须透过烘焙的程序才能产生,且烘焙得愈深,含量愈多,这也意味着,喝深焙咖啡比较不伤胃。另外,容易造成胃部不适的酸性物,在深焙豆的含量较少。
主导研究的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营养暨生理化学系教授苏玛沙(Veronika Somoza)指出,深焙咖啡中NMP含量可能是浅焙的两倍以上。
改变喝咖啡时间,不空腹喝咖啡,或许是个好方法,不但较不伤胃,咖啡因刺激胃酸分泌更有帮助消化的作用,一举两得。
10.喝哪种咖啡可降低糖尿病风险?
低因咖啡比较不会加重糖尿病
近年来,欧美学术单位发表一系列研究发现,每天饮用咖啡者,空腹血糖与饭后血糖明显低于不喝咖啡的人。
荷兰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的学者针对17000人进行长达10年的研究、并发表在医学权威杂志《刺胳针(Lencet)》的报告发现,咖啡喝得愈多,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风险愈低,也就是说,咖啡饮用量与糖尿病明显呈现负相关。芬兰科学家于《美国医学期刊(JAMA)》发表一项追踪国内14000多人长达12年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果─每天喝3~4杯咖啡的人可降低糖尿病罹患率30%。
不过吊诡的是,2008年美国杜克大学却发表结果相反的研究,为医界抛出一枚震撼弹。以连恩博士(James D. Lane)为首的研究团队在10位患有第2型糖尿病的人身上设置连续性血糖监测器,这些人平日平均每天喝4杯咖啡,但在研究期间暂时停止饮用,改以早餐和午餐各吃一颗约等同一杯咖啡的咖啡因胶囊,隔天则换吃不含咖啡因的安慰剂。
结果发现,相较于吃安慰剂时的血糖值,服用咖啡因胶囊后血糖平均升高8%,更且饭后血糖更飙高10~20%。
归纳不同研究结果可发现,咖啡虽有稳定血糖作用,却不是咖啡因的功劳,相反地,咖啡因摄取太多,反而会抵销咖啡带来的益处,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有害。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范戴姆(Rob Van Dam)博士认为,或许是咖啡因以外的抗氧化成分(如绿原酸)发挥保护作用,对于长期降低糖尿病风险有益。他也建议,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代谢功能较差,最好少喝咖啡,或改喝低咖啡因咖啡,至于一般健康的人则无妨。
11.咖啡可能让人胆固醇升高,怎么做才能减少风险?
滤泡式冲煮法可避免血脂升高
喝咖啡虽然好处多多,但也有让人不利健康之处,就是导致血脂上升。
主要原因是咖啡含有咖啡油脂,当中的双类(diterpenes)化合物咖啡醇(cafestol)和咖啡白醇(kahweol)会使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和胆固醇浓度增加。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健康科学研究所教授卡坦(Martijn Katan)指出,每天喝5杯以法式滤压壶冲泡的咖啡,约含10~13毫克咖啡油,四周就会让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上升6~8个百分比。
另一个研究也指出,每天喝下60毫克咖啡油,就足以让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酸甘油酯上升,韩怀宗指出,以咖啡豆含有1%的咖啡油来换算,只要喝入6克以上的咖啡,就会摄取超过60毫克咖啡油,不利健康。
该怎么办?只要加一张滤纸即可。
2012年初美国哈佛大学发出的《哈佛健康通讯(Harvard Health Letter)》就建议,滤纸可过滤掉大部份的咖啡醇和咖啡白醇,能有效降低喝咖啡带来血脂上升的坏处。
韩怀宗指出,北欧式水煮咖啡、法式滤压壶、土耳其壶等无滤纸烹煮的咖啡,每杯约含6~12毫克咖啡醇和咖啡白醇,而经过滤纸冲泡的咖啡则只有约0.2~0.6毫克,两者相差二、三十倍。
至于摩卡壶、虹吸壶等冲泡法虽经过滤,但采用金属或粗棉布材质,吸附咖啡油效果仍然有限。
因此他建议,为了保护心血管健康,减少咖啡醇和咖啡白醇摄取,应采用滤纸冲泡咖啡,如果平日惯以义式浓缩咖啡机、摩卡壶、虹吸壶、法式滤压壶等方式烹煮咖啡,最好多一道手续,用滤纸过滤了再喝。
12.咖啡豆采用哪种烘焙法较有助养生?
喝中焙咖啡比较养生
喝咖啡时,品尝着清新芬芳的酸香味,不但嗅觉和味觉都获得满足,也喝进咖啡的各式果酸,它们正是有益健康的抗氧化物。
不过,科学家不免好奇,咖啡豆究竟要烘焙到什么程度,才能储存最多的抗氧化物?
韩怀宗在《咖啡学》书中引用国外研究指出,生豆经过烘焙后,抗氧化能力大增,比烘焙前的豆子更具修补细胞的能力,研究也发现,豆子烘焙到10分钟左右,咖啡去除自由基的能力最强,不过他说,这时的咖啡还太酸涩、难以入口,至少要到12~15分钟再出炉较佳,属于浅焙、浅中焙、中焙咖啡豆,喝起来口感偏酸且明亮,是养生咖啡的好选择。
至于深焙咖啡,果酸在烘焙过程中逐渐流失,喝来焦苦味较重,台北精品咖啡商业协会理事、咖啡意识负责人张文蔚强调,「就像烤肉烤到焦掉,长期吃这些焦掉的食物,你说养生吗?」他反问,答案当然是「少吃为妙」。
烘焙是咖啡的魔术
烘焙是个奇妙的过程,就像魔术一般,将原本没什么味道的咖啡生豆,经烈火淬炼之后,生豆内部物质彻底重组改造,转变成芬芳迷人的香醇饮料。
对于咖啡烘焙师傅来说,烘豆是门科学、也是艺术,他必须掌握正确的节奏,才能将芳香分子烘烤出味,却又不让豆子烧焦坏了口感。
对于消费者来说,或许不必了解烘焙过程的细节,直接到卖场架上拿一包烘好的熟豆回家;进阶一点则到附近小咖啡馆和老板聊聊(通常老板会是好的烘焙师),试喝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或依照个人喜好,请师傅量身打造你喜爱的熟度;最简单的,当然就是悠闲地在咖啡馆里坐下来,慢慢享受一杯咖啡,洗涤一身忙碌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