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月27日,这位杨淑辰与材料上除遇罗克之外的19人(包括王佩英、马正秀),在北京当局10万人公审大会后被处决。
之后的3月24日,北京市公法军管会发出了当年的第三份类似《通知》。让人没料到的是,这份《通知》中,杨淑辰的丈夫,北京市第25中教师王守亮也“榜上有名”。
北京市第25中,虽不如高干子弟云集的第101中学、北京4中一样是首都名校,文革中却一度十分出名。甚至被一些史家称为“上山下乡”运动的“策源地”。文革高潮期的1967年7月,北京25中高三学生曲折(上山下乡时改的名字)发出一份创办“红卫兵大学”倡议书,两天内,有300多人报名。正式“上山下乡”时仅剩10余人,被安排到内蒙古锡林格勒草原插队落户。当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发文赞扬此“革命行动”。此事被视为文革中知青下乡运动的先声。第二年底,《人民日报》传达了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全国正式掀起了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