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窃国之后的丰子恺:在艺术中逃难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中共窃国之后的丰子恺:在艺术中逃难
作者:

丰子恺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典型例子,无数作家、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和他一样,在诱导说服乃至威胁之下,对自己痛加贬损,被迫承认过去所犯的无根无据的错误,宣誓效忠于人民。之后,他们才被允许加入新公民(人民)的行列。

传记作家的慨叹也是读者的慨叹。时代的悲剧性无疑是这代人的共同宿命,回望从历史深处走过来的这代中国人,无不带有这悲怆的遗迹。那些载入新中国史册的著名学者、作家、艺术家,很少没有被摧残过的。以前我们以为丰子恺先生是中国艺文界的异数,作为诗僧合一的江南才子李叔同先生的亲授弟子,他深受恩师影响,长期浸润儒释道的思想,心性淡泊,窃以为丰子恺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演进中是独立于时潮世风的。然而事实上丰子恺也只是延续了此前知识分子普遍有过的悲剧。没有人能逃离红色风暴狂袭下的悲剧性命运,丰子恺也不能。

传记是第一次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完整描写丰子恺,也许因为它的作者是外国人——澳大利亚的历史学家、文化批评家,也因为他是跨领域的电影制作人,《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在思想上显示出其开阔的视野,对历史的呈现真实而中正,不为尊者讳,其中对历次政治运动的叙述详尽而深入,对知识分子受到精神迫害及肉体摧残多有细节描述。

东西方知识分子的表现及命运是我关注的,艺术家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一脉,他们的心灵史及精神境况映照出国家意识形态的变迁。《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展现了丰子恺的成长史,他的出生环境,学养的培植,师承关系,学术成就,艺术造诣。这都是我们通常在艺术家传记中看到的叙述,一代诗僧李叔同与丰子恺的师生关系,已成艺坛佳话。每个艺术家的成长道路都是独特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包括时代背景和社会演进的图景也都是熟悉的。不同的是传记对传主的内心呈现和精神分析。我们看到一个艺术家的内心矛盾,他的独立的内心世界,他在社会的进退,与权力者的关系,这是隐秘的鏖战。这或许是中国知识分子独有的精神历程,个人智识的觉醒与现实的磨难共生。

传记作者引述匈牙利作家杰克▪哈拉兹提的话说:

艺术家被训练得不能创作任何不得出版的作品……任何形式的公开抵抗都被视为专业不过关的表现。国家是仁慈的,艺术家尽量不去冒犯它,服从者将获得自上而下的慷慨对待。人类个体命运的波动和摧折笼罩在国家在历史和时间的演进中。

阅读《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前后,我也在阅读苏珊▪桑特格。随笔集《重点所在》、《同时》,谈话录《我幻想着粉碎一切》、《苏珊·桑塔格谈话录》。杰出头脑,卓越心灵,正直人格,这些优良质量集于一身。2004年苏珊去世时我做她的纪念专题,苏珊的友人——诗人杨炼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论及她的逝去是“世界失去了一个评估的尺度。”

除了艺术造诣和学术成就,我更关注知识分子的精神构成与公共表现。在阅读《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时,我的注意力不断被吸引到桑塔格那里,以她作标尺衡量中国知识分子。我以为,苏珊▪桑塔格是现代的,更符合文明世界,同时也是普世性的,她代表欧美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即:关注公共事务,以批判为己任,对权力说真话。

1967年2月28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石川淳、安部公房、三岛由纪夫联合发表抗议“文革”的宣言,但很少有中国作家抗议这种极端的文化恐怖主义。中国知识分子除了自杀,只有依附和服从可以选择。除了自杀,属于那代知识分子的还有牛棚,很多作家和艺术家回忆过他们被关在牛棚的经历。劳改营也是知识分子的去处,比如甘肃的夹边沟劳改农场,当年关押过很多人。

阅读丰子恺时候则感受到弥漫在书页间的中国印迹,权力的意志和政治性对人的肆意压迫、改造和摧残,对批评者的整肃使个人精神的独立完全丧失,即使在知识分子群体之间,在艺术家群落也罕有拥有独立意志,所有在现实中沉浮的个人都必须忠顺于权力的意志,依附于体制和组织。艺术家的人生运行如鸵鸟只能在规定的政治沙漠里逡巡,即使以隐士姿态行世的丰子恺也如是。他在政治运动中写下的那些自我批判,自我检查,无不显现出个人的脆弱以及政治环境的严酷险恶。

晚年的丰子恺除了绘画技艺日臻纯熟,他的人生经验愈益练达。对佛教的皈依使他性情趋于淡泊和出世。在政治运动不断的年代,除了作出必要的社会应对,丰子恺选择的基本人生策略是隐逸,尽管做隐士很难。应该说,传记的题名“艺术的逃难”对丰子恺的概述是准确的。比较他的好友们,比起那些罹难者,丰子恺确实是个异数。他在经历过惨烈的浩劫之后幸存下来,即使在政治迫害中也保全着生命的赤诚,保全着人格的尊严。在残酷岁月中太多的人沦为牺牲品,太多的人在历史洪流中遗留可耻的印迹,而丰子恺选择的隐逸般的生活道路使他基本避开了魔鬼的召唤。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经济观察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0/0828/149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