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趣味发明集锦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中国古代趣味发明集锦

热气球

  ‘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南宋)范成大

  西元前2世纪,淮南王刘安门客编《淮南万毕术》,其中记载了一项‘艾火令鸡子飞’的游戏。注释中说:‘取鸡子去其汁,燃艾火内空卵中,疾风高举自飞去。’这是用空蛋壳作的一次微型热气球试验。把鸡蛋里的蛋清和蛋黄倒出,再将点着的艾火放进空蛋壳,根据热空气浮升的原理,蛋壳就会被风吹起,升到空中。就原理而言,这是正确的、有价值的、有想象力的,可能那时已经有人注意到热空气质量较空气轻、具有上浮力的现象。但是这个试验不可能成功,因为即使把蛋壳内的空气全部排出,也不可能产生足以浮起蛋壳的浮力。可是将‘蛋壳’放大,这种想象就可能实现了。第一个成功发明热气球的应该是三国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181—234)。他在前线作战时积劳成疾,临死前为了对付敌人,设计了一盏灯,即在纸笼下装一盏油灯,用燃烧着的油灯加热纸笼里的空气,使之受热膨胀上升,漂浮在高空。诸葛亮死后,敌方不知为何物,以为有神明相助,不敢贸然进攻。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灯叫做孔明(诸葛亮又名诸葛孔明)灯。五代时,有一位莘七娘也曾做过一只巨大的孔明灯,通过下面松脂燃烧,升空作为军事信号,被称为松脂灯。南宋诗人范成大‘掷烛腾空稳’的诗句,就是赞美孔明灯的。元代时孔明灯流行全国,每逢佳节,百姓就燃放孔明灯庆贺,观者如潮。李约瑟指出,中国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早好几个世纪发明了纸,而正是纸‘导致了传统的灯笼的制成,灯笼促使了人们进一步的试验。由于灯笼上端的孔很小,这样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光和热,有时灯笼就会自动上升甚至飞到天空’。


  诸葛亮指挥作战时设计了孔明灯。

 

降落伞

  ‘舜乃以两笠自杆而下,得不死。’——《史记·五帝本纪》

  中国人早就认识到空气的浮力可以对抗地心引力,使位于高处的人平安落地。早在4000年前就出现了最原始的降落伞,它和现代的降落伞原理相通。据《史记》记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舜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古代帝王,舜的父亲瞽叟(失明老人的意思)对这位好儿子极不公平,总是设计谋害舜。一次舜在高塔式粮仓上干活,瞽叟就在下面点火焚烧了粮仓,要烧死儿子。舜手拿两个圆锥形斗笠从高高的粮仓上飞了下来,并平安落地。这是人类利用空气浮力的最初尝试。又据岳飞(1103—1142)的孙子岳(1183—约1242)在一部笔记《史》中记载,广州有一座很高的清真寺,有一天人们忽然发现清真寺塔顶的一只巨大的金鸡缺少了一只腿,原来是被一个窃贼盗走了。这个窃贼在供词中交代了他巧妙逃脱的过程。原来窃贼拿着两支没有柄的雨伞匆忙跳下,雨伞起到降落伞的作用,劲风把伞撑开,也使他平安落了地。17世纪时,法国驻泰国的大使德·芦贝尔亲眼看见中国杂技演员如何利用降落伞的情景,他在《历史性关系》中写道:‘演员在高空惟一可以借助的是两把伞,把它紧系在腰上,人从大铁圈里钻过去往下跳,风有时把他带到地上,树上,有时吹到河里。’


  舜持斗笠从粮仓上跳下,并平安落地。

  在欧洲,达·芬奇15世纪设计过降落伞草图,18世纪末,里诺曼利用两把伞从房顶成功跳下,正式将此发明命名为降落伞。

 

弓箭

  ‘羽丰则迟,羽杀则躁。’——《考工记》

  考古发掘的实物表明,中国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弓箭。完整而有效的弓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坚韧的、可以成功储备能量的弓,二是锋利的、可以射杀目标的箭,三是保持箭平稳飞行的技术。中国古代的弓箭完全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在山西旧石器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加工精致的箭镞,石片制成的箭镞锋利、尖头、造型周正,可以安装箭杆,已经是成熟的箭镞。弓一般都是用竹木及动物的筋制造,由于年代久远,一般不会保存下来,但是既然有箭镞,弓的存在是无疑的。关于保持箭镞飞行姿态平稳的问题,中国最早的科学技术文献《考工记》有比较详尽、准确的论述。考工记中‘矢人’条目说:‘夹其阴阳,以设其比,夹其比,以设其羽。三分其羽,以设其刃。虽则有疾风,亦弗之能惮矣。’意思是根据箭杆的阴阳面,设定其比例,根据比例关系,设定箭尾的羽翎,把羽翎在箭杆的三个方向安装,再安装箭镞,这样,即使有大风,箭也不会失去平衡。箭在飞速前进时,翎羽就可以起到纠正箭矢方向、平衡箭矢姿态的作用。


  足蹬弩施放图

  ‘矢人’条目还说:‘羽丰则迟,羽杀则躁。’箭羽太多了,空气的阻力和摩擦力就增大,影响了箭的速度;如果箭羽太少,箭的纵向或横向的稳定性就较差,飞行时容易偏斜甚至坠落。中国古代早期弓箭在箭镞的锋利和飞行稳定度方面都居于先进位置,后来青铜箭镞和弩机的出现就使弓箭技术更上一个台阶。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14/0401/38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