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以治病工具非常的多,它的发展和西方医学的发展完全不同,它是取法于人的基本要求和自然观点而发展的。
针灸治疗,是所有中医治疗方法中最令人着迷的,又可以治病,又可以当做辅助治疗的工具。在治病方面,举凡妇科、内科、儿科都能治疗,在辅助治疗方面,世人皆知的是,它能帮助外科麻醉或止痛。
中医使用的针灸穴道,每个穴道的命名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唐.孙思邈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本文找出一些古人命名穴道的相关性资讯,希望将来的人们对于穴道名称不再觉得隐晦,明了穴位意义,能促使针灸治病效果更上层楼。
【中医各种治疗方法的来源】
中医的治疗方法非常多彩多姿,数千年前的“内经时代”,已经发展并拥有了许多有效的医疗方法,像“砭石”、“微针”、“艾灸”、“药物”和“导引按跷”。为什么会发展这么多种治疗法呢?
是由于中国的幅员广大,不同的地域,形成民情的不同,而发展了不同的医疗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处在海边,多食鱼盐,易得痈疡的病,最宜使用砭石治疗。西方处在高原黄沙多处,人们多食“华食”,所以身体脂厚而肥,病生于内,只能用毒药进入体内医治。北方天冷,又多食乳,引起脏寒,而不易消化,宜用灸焫医治。南方雾露多,人们又多食酸、多食鱼鲋,易得挛痹的病,宜用微针治疗。中央的居民食杂而劳动少,容易患痿厥寒热,宜用导引按跷治疗。
【中医分十三科,包括针灸】
内经之后的年代,医药的治疗方法增多了。为治疗的方便性,发展了很多的科别,但每一科之间都互相有所联系,用现代学者的话说就是,中医每一科互相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一体,不像现代医学那样,心脏科和肠胃科基本只有些微联系、泌尿科也不能和神经科有什么相联的关系。
人们常常听到,古代中医有“十三科”。对,但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有不同的十三科。
例如,北宋的十三科是:“大方脉、风科、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耳、疮肿、伤折、金疮、书禁”。而元代的十三科是:“大方脉、杂医、小方脉、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到了明朝,十三科就是:“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
不同的时代,十三科只是科别名称有所变更,但基本上都包括了内科(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疮肿或疮疡、金镞……),针灸科,禁科。
针灸,在“内经时代”已经相当发达,例如《灵枢》有“九针法天、地、人、时、音、律、星、风、野”的说法。还有,《灵枢》记载的针具有九种,叫做“九针”,它们包括有“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等。
针、灸的重要要素,是“经络和穴道”。
做针灸时,认对了经络,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保证,再认准了穴道,病情就几乎能搞定了,在《针灸大成.标幽赋》中如此形容: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经络、穴道的命名】
为了使用经络穴道,必须对经络穴道命名,经络有12条,穴道数量超过360个;那么,古代传统的医师们用什么方式命名经络穴道呢?
经络穴道,都可以用阴阳命名,也可以用脏腑的名字命名。
以阴阳命名经络,如太阳、太阴、阳明……等等。按:人体有12经络,包括了:手太阳经、足太阳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手少阳经、足少阳经,手太阴经、足太阴经、手少阴经、足少阴经、手厥阴经、足厥阴经。阴阳也常用于穴道的命名,如阴陵泉、阳陵泉、会阳、会阴、阳池、阴交……等等。
十二经络和穴道都可以脏腑之名命名。用脏腑命名12经,包括了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心包经,胆经、小肠经、胃经、大肠经、膀胱经、三焦经等。用脏腑命名穴道者,如肝俞、胆俞、心俞、小肠俞、脾俞、胃俞、肺俞、大肠俞、肾俞、膀胱俞、心包俞、三焦俞等等(注1)。
《黄帝内经》自古就有“穴道有365个,以应1年”的说法,那么多个穴道,阴阳和脏腑都不足以全部命名完毕,于是中医的先圣先贤们造出每个穴位的名字,而且每个名字都有一定的意义。包括了穴道的作用、位置、重要性……等等。例如百会,这个穴道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三阳五会”,意思就是所有身体的阳气都在此汇聚。又例如督脉的会穴“后溪”,因为谷和谷之间出现的道叫做“溪”,而这个穴恰好处在前谷和腕谷(常见的穴名是腕骨)两穴之间,就叫做“溪”,并且它又在前谷之后,所以有个“后”做为它的名字。又例如三里,走远路之后,针灸它可以再行三里。
在《黄帝内经》已经出现了的穴道很多,例如:天柱、天府、天窗、天牖、天突、扶突、上关、下关、关元、肩解、肩贞、三里、瞳子、浮白、犊鼻、多所闻、眉本、完骨、大迎、巨虚上下廉、曲牙、委阳、喑门、齐(脐)、阴阳跷。
从“黄帝内经穴道”看,有的是用天地取名的,有的是因为处于身体上不同所在位置取名的,有的是用那个穴位的生理作用取名的。现用“天府”为例说明,“府”有出纳藏聚之处的意义,所有天府就是天气(现在叫氧气)出纳藏聚的地方,肺接受了天气,它的脉气从肺的“募穴”中府发出,在天府聚集,它就是肺气汇聚的地方;正确的说明了这个穴道主要的生理作用是什么。再举“窗、牖”为例,它们都是用来做为从房室内见到房室外的交通口,“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窗)”。“牖”就是在房屋墙上的以木条交叉做成的那种窗户,“窗”就是在屋上的窗子,应该就是现代人认知的天窗;说明这些穴道和身体与外界的交通相关程度;例如天牖、天窗、目窗等穴道。
其实,经络和穴道的命名方式,都是非常有序的。应该是那么久远以前“内经时代”的医师,已经知晓许多穴道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那么有序的赋予正确名字。
穴位名字用到的字眼,常常就是门、户、窗、泉、池、泽、海……等和洞穴有关的名词,如神门、曲泽、涌泉等等;要不就是丘、陵、山……等突出地形相关的词,如丘墟、阳陵泉、承山等等;另外就是天、地、阴、阳……等词;还有就是和日、月、星宿……等有关的名词,例如日月、上星、璇玑、天枢等等;还有的时候,可以看到神仙的名字,例如丰隆、列缺等等。(附录1)(附录2)
《标幽赋》云:“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意思是有“门”、“海”等名的穴道,能治疗五脏六腑病,除了门、海以外,分布在背部和腹部的“背俞穴”、“募穴”(注1)也是治疗脏腑病的重要穴道。另一层的意思就是,中医先圣先贤们,他们赋予穴位的名称时,早已悉知那个穴位的作用。
在身躯上穴道名字有“门”的,像是“云门、关门、梁门、滑肉门、箕门、冲门、风门、章门……”,例如云门,在肺尖附近,治疗肺的疾患咳喘等;例如腹部痞硬其状如梁,乃是五脏积之一种,心之积为“伏梁”(梁即横木),梁门穴擅长治疗它,故名为“梁门”非常适合。这些“门”就是体内脏腑的治疗穴道。
在四肢有少海、小海、血海、照海等等名为“海”的穴道,海比池、泽大,是聚集之意;其中,少海是心经的“合穴”,小海是小肠经的“合穴”;所有和血有关的病情而血海擅长治疗,尤其是擅长治疗妇科病,照海是奇经八脉“阴跷”的会穴,它在足内踝下,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穴居其中,它又是肾经重要穴道,肾属水,所以用“海”比喻,天一生水,水能生万物,泽被四海,类似日月所照;又如果大渴不解,用照海补充肾水非常有效;将它叫做“照海”,满合适的。
孙思邈云:“神之所藏,各有所属”,大意是,凡穴名为“府”的,是神之所集;穴名“门”、“户”的,是神之所出入;穴名“宅”、“舍”的,是神之所安;穴名为“台”的,是神所游观(注2)。所以,“神门”、“意舍”、“天府”、“气户”等穴位名便可以意会了。
在腹部肚脐之下1.5寸,有个“气海”穴,它是传统医学所谓的“生气之海”。《内经》云,“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所以应四海者也。十二经水者,皆注东海,东海周环,遂为四海。”气海穴的主要作用男女不同:“男子以藏精,女手以盛血。又名脖胦、下肓”。有书籍以为,气海有“上”和“下”两个,上,指的是膻中穴,下,就是指的气海穴。
沟池溪谷山海丘陵等词,明白指出了高低大小等自然地形,用它们来形容穴道的高低大小,也是中医针灸学家的智慧见解。《通玄指要赋》:“沟池溪谷以歧异,山海丘陵而隙共”。注解云是,水沟、风池、后溪、合谷。或水沟、天池、太溪、阳谷。承山、照海、商丘、阴陵。或承山、气海、丘墟、阴陵。
【拼音文字难以形容穴名真实意义】
既然穴道的名字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在将中文穴道名翻译成其它语种时,就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例如百会,顾名思义就是所有阳气在此汇聚。利用音译是最简单的翻译方式,但非东方语系的人们,听到“Baihui”不大可能联想到“阳气、汇聚”等意义。如果使用意译,那就得用很多的文字叙述,例如用很长的这个句子“thepointAllYANGQIgathered”形容百会,纵然这么冗长,可这个词还是不能完全达意。
颈结喉是一个突起,在颈结喉之下一寸有个穴,名叫“天突”,颈喉结旁边有一个手阳明经的穴道,“扶突”;在颈喉结突旁边,所以叫“扶”。大腿上有个穴位“伏兔”,属足阳明经,当跪坐时在膝上方大腿上见到突起的肌肉,似趴伏之兔,所以有了这个名。“扶突”和“伏兔”两穴,看中文立即能了解它们的意义以及立刻连想他们处于什么所在,可如果用音译拼音,都是一样“futu”的音,念出来都让人听糊涂了。
列缺,指闪电。《汉书.扬雄传》应劭注:“列缺,天隙电照也。”列缺,也是神名,《幼学琼林》有“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在足阳明经的治痰要穴“丰隆”穴,杨上善注解《黄帝内经太素》云是“足阳明谷气隆盛,至此处丰溢出于大络,故曰‘丰隆’。”又,丰隆是神名,有说是雷神、有说是云师。原指雷声丰隆之声,故为雷神名,与列缺(原指闪电)相对举,用以称呼这个穴。《幼学琼林》云“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为滕六”。列缺和丰隆,音译不能表达,意译更是必须把故事精髓译出,是有一定难度的。
可能就是这种拼音的容易混淆,现在西洋人学习针灸,多将穴名隐去,而用代号。代号是用经络名加上序号,很容易指出那个确切的穴道,是满有条理的。例如足三里穴,被称做“ST36”,ST就是胃经,因为胃经有45穴,它是其中第36个,所以用这个代号。用代号应该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只是穴位取名的真实意义让人不能确切知晓,多了一层完美应用穴道的治病的困难。按:三里穴,能调理手足三阳之气;而且,古人少坐车,于长途跋涉后,腿酸脚软,以手指按压刺激这个穴道,能再行三里。
还有,12经络每一经都有五个重要的俞穴,它们和五行有关,叫做“五俞穴”,也可以说成“五行俞穴”,分别称为“井、荥、俞、经、合”。对于特殊病情的治疗,必须使用到五行相生相克的方式;有一种名为“子午流注”的针法,根据不同时辰应用不同的五行俞穴。这里面,井穴和经穴的中文有它自己的特殊发音腔调且有一定意义,可如果用拼音文字就非常不好分辨了。可见使用拼音的方式学习传统的古法针灸,有一定的困扰。
【探讨使用于穴位名的字义】
使用于穴位名的字,都具有深度内涵。用在气血出入口字义的,例如门、户、窗、牖、关,用在水的出入口字义的,例如井、池、泽、海等等。每个字词都有涵义,现试以几个用于穴位名的字做为探讨的对象,做一点叙述。
门户,是守护在房、屋、室外的出入口。一扇的叫做“户”,两扇的叫做“门”。引申看,户小于门,在内的为户、在外的为门;用于穴道的命名,以“户”为名的较小,有“气户、脑户、魄户、子户(气穴)”;以“门”命名的较大,有“云门、神门、石门、殷门、关门、梁门、滑肉门、箕门、冲门、风门、魂门、肓门、金门、胞门(气穴)、幽门、郄门、液门、耳门、期门、章门、哑门、京门、命门、顶门(囟会)”。
门户上有横闩的,叫做“关”,引申意义有更大的门、有国和国之间的出入口的意思、有要会的意思、也有关闭的意思,另外还有关节的意思。以“关”命名的穴道,有“关门、石关、关元、外关、下关、上关、阳关、髀关、膈关、膝关”。中医的看法,关还有肚脐边缘部位的意思,《申鉴》曰:邻脐三寸谓之关;所以腹部肚脐边缘的石关、关元、关门都是以此命名的。(附录2)
【取穴法;取穴难,智者教导寻穴的方法】
资质和知识水准较低的医生,以前叫“粗工”,现在叫“赤脚医生”。医师的工作繁忙,有时不能照顾所有患者,训练一些对医疗有兴趣却资质不算好的大众,让他们简单的学习一些帮人治疗简单病症的方法,减轻医师的工作负担。这种粗工学习寻找穴位确切位置可能有些许困难,聪慧的医师教给粗工一些口诀,就能担负起部分简易的治疗。例如“崔氏取四花穴法”、“骑竹马灸穴法”。
兹选取一些这样的取穴法,可见聪慧古人医者之一斑。
1、四花穴,即膈俞、胆俞四穴,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羸痼疾。
《针灸大成.崔氏取四花穴法》用蜡绳量患人口长,照纸四方,中剪小孔,别用长蜡绳踏脚下,前齐大趾,后上曲横纹截断。如妇人缠足,比量不便,取右膊肩穴贴肉,量至中指头截断,却络在结喉下,双垂向背后,绳头尽处,用笔点记,即以前纸小孔安点中,分四方,灸纸角上各七壮。
按∶四花穴,古人恐人不知点穴,故立此捷法,当必有合于五脏俞也。今依此法点穴,果合足太阳膀胱经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难经》曰∶“血会膈俞”,疏曰∶“血病治此”。盖骨蒸劳热,血虚火旺,故取此以补之。胆者,肝之腑,肝能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胆俞四穴者,为粗工告也。但人口有大小、阔狭不同,故比量四花亦不准,莫若只揣摸脊骨膈俞、胆俞为正,再取膏肓二穴灸之,无不应矣。膈俞:在七椎下两旁,去脊各一寸五分。胆俞∶在十椎下两旁,去脊各一寸五分。膏肓俞∶在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两旁,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