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们第一步是从哪里迈出的?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社会观察 > 正文
富豪们第一步是从哪里迈出的?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世界顶级富豪如何从不起眼的小人物走向成功的巅峰,这个过程中,他们到底要付出了多少。也许,我们看看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能够从中得到启示。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世界顶级富豪如何从不起眼的小人物走向成功的巅峰,这个过程中,他们到底要付出了多少。也许,我们看看他们的第一份工作,能够从中得到启示。

  身家达25亿美元的都乐食品公司董事长大卫·默多克,从高中离开学校到1943年参军入伍中间获得了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加油站为汽车更换零部件。身价为45亿美元银行家安德鲁·比尔,最初也是靠修理二手电视并且挨家挨户推销来赚钱的。无独有偶,如今坐拥土地400万平方英尺,身家18亿美元的埃斯饮料公司公司董事长约翰·安德森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电影院附近卖爆米花。

  奥普拉·温弗瑞是美国尽人皆知的“脱口秀女王”,也是具有传奇人生的美国黑人女性的代表。她的工作起步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一家街角杂货铺,在那里当售货员,直到16岁时,奥普拉才开始在当地一家电台播报新闻。

  再来看看华人富豪的杰出代表。收购了沃尔沃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是在浙江台州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长大的,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照相。那年李书福19岁,刚高中毕业,父亲给了他120元。刚开始根本不是照相馆,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李书福的照相生意做得不错,半年后赚到1000元,后来他还正式开起了照相馆。

  李嘉诚早年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舅父的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一干就是四年。1947年,李嘉诚因为不愿长期寄人篱下,才改行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三年后,李嘉诚才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这以后,他的事业才开始有所发展。几十年后的今天,他噎是全球华人首富。

  这些富豪们的第一份工作也许都不起眼,但是,正是经历了这些平凡工作中的磨难和打拼,他们才有了如今的财富。

  沃伦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美国西部一个叫做奥马哈的小城。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家里最困难的几年。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投资股票血本无归,家里生活非常拮据,为了省下一点咖啡钱,母亲甚至不去参加她教堂朋友的聚会。

  巴菲特自小就觉得数字是非常有趣的东西,并显示了超常的数字记忆能力。他能整个下午和小伙伴拉塞尔一起,记录街道上来来往往的汽车牌照号码。到了晚上,他们又开始重复自认为有趣的游戏:拉塞尔在一本大书上读出一大堆城市名称,而巴菲特就迅速地逐个报出城市的人口数量。

  巴菲特的一个朋友回忆说,5岁时,巴菲特在家外面的过道上摆了个小摊,向过往的人兜售口香糖。后来,他改为在繁华市区卖柠檬汁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很小就表现出商业天赋。有一次,他养的母兔生了一窝小兔子,他没有足够的食物喂这些小兔子,又没钱买。卡内基心生一计,他对邻居小孩子们说,如果谁能弄来金花菜、车前草喂养他的小兔子,将来他就用谁的名字来称呼这些小兔子作为报答。这一计策果然产生了奇效,整个暑假,小朋友们都心甘情愿地帮他采集金花菜和车前草。

  卡内基早年曾做过一份负责递送电报的工作,每天的工资只有五角钱。那时他渴望自己能成为一位接线员,因此他晚上自学电报,每天早晨提前跑到公司,找机子练习。

  一天早晨,公司忽然收到了一份从费城发来的电报。电报异常紧急,但是当时接线员都还没有上班,于是卡内基代为收了下来,并赶紧将其送到了收报人的手中。之后,他就被提升为接线员,薪水也增加了一倍。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卡内基走上了致富之路。有一次,他坐火车去某地的途中,一位发明家坐在他的身边,拿出了自己发明的新卧车模型给他看。卡内基特有的机警和远见,使他看到了这项发明的远大前途。于是,他借钱购买了拥有那项发明的那个公司的股票。当卡内基25岁时,他每年从这笔投资中所拿到的分红就达5000美元。

  英国维珍集团--一个拥有350家分公司的商业帝国,涉及航空、电信、火车、信用卡等多个领域,其创始人及CEO理查德布兰森,全家都充满冒险精神,特别是布兰森的母亲,常会故意给子女制造挑战。

  布兰森的父母从小就很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精神。布兰森4岁时的一天,母亲开车带他回家,在离家几公里远的地方,突然停下车来,要求小布兰森自己走路回家。面对一望无际的田野,小布兰森迷路了。

  布兰森从小就具有商业头脑。一次,父母送给他一部玩具电动小火车,他自己动手改装小火车,提高车速,并定下每人2块巧克力饼干作为门票价格,请小朋友观看。结果,一连半个月,布兰森都不愁没有饼干吃。

  17岁时,布兰森终于离开学校,拿着老妈给的4英镑赞助在一个狭窄的地下室里创建了《学生》杂志。布兰森负责杂志的商业运作。当合作伙伴们还在热衷于政治时,他就在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学生这个品牌进行多种经营了。拉广告时,他对可口可乐公司假称百事可乐噎预定了杂志的广告版面;他在来访的记者面前伪装忙碌;他找来甲壳虫乐队的成员约翰列侬等名人做专访,还派出记者去世界各地的热点地区进行采访,自己出人和品牌,由别人出钱--所有这一切,让《学生》的发行量一度激增到20万份。

  童年时期——即使成了了大人——比尔也不修边幅。据说为了改此习惯,玛丽为他制定了一周着装计划。周一上学他穿蓝色装,周二绿色,周三棕色,周四黑色,等等。周末用餐时间也布置得细致入微。每件事都要井井有条。比尔盖茨讨厌浪费时间,无论是在工作中或闲暇时。

  在比尔家中的餐桌上讨论总是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 。“那是个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比尔回忆道。

  比尔的同代人,即使是在那个年龄,都能看出他的与众不同。每年,他和朋友们都要去夏令营。比尔特别喜爱游泳运动等。他的一位在夏令营的朋友回忆道,“他绝不会是个不足挂齿或无足轻重之人。我们都晓得比尔比我们聪颖。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当他九、十岁时,言谈就如同成人一般他说的话有时我们感到高深莫测。

  在数学和自然方面比尔比同班同学也更胜一筹。他需要上一所对他充满挑战的学校。随即父母决定送他去湖畔中学—一所专门招收超常男生的学校。这是西雅图一所限制最严的学校,它以严格的课程要求而著称,是个“连哑童都聪明的”地方。

责任编辑: 李冬琪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11/0602/20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