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何对宗教如此宽容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鲜事 > 奇妙世界 > 正文
日本人为何对宗教如此宽容

日本人为何对宗教如此宽容

日本人对宗教的宽容是因为他们本质上属于多宗教信仰的民族。早在绳文时代,日本就存在万物有灵的泛神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逐渐出现了神道、佛教等主流宗教,但是日本民间仍然习惯供奉许多神灵,如八幡神、天神、山神、鬼子母、富士神、稻荷神、产神、子安神等不一而足。所以,日本又有“八百万神灵之国”的雅号。

由于神灵太多,日本人的祭祀活动也很频繁。日本媒体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报道不同地区日本人的祭祀仪式。虽然神灵不同,祭祀仪式规模也多种多样,但大体上都是以某种方式把神灵迎接到人间,以食品供奉,以歌舞等欢庆祝贺,最后燃火送神。日本的神道教实际上是在上述众多民间宗教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该教以天照大神为最高神。

但是和其他宗教不同的是,神道教没有系统的教义、教团章程和传教仪式,所以该教实际上是日本多神教的综合体,其自身还包含宫廷神道、神社神道和教派神道等流派。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统治者为利用神道加强皇室权利,1868年勒令神佛分离,宣布宫廷神道教为国教,实施政教合一制度,天皇由此成为日本统治者控制国民、对外侵略的工具。

但是,二次大战以后日本被迫进行民族改革,实施政教分离,天皇也被迫通过发表《人间宣言》放弃在神道教中的地位,神道教组织也由国家机构变为民间组织。时至今日,日本国民仍然普遍信仰神道教,据统计,日本各地有神社等设施18万多个,信徒超过1亿人,在日本宗教界中居于首位。

拥有1亿2千万人口的日本有1亿神道教信徒,这并不意味着佛教信徒不到2千万。事实上,在日本信奉佛教的人同样接近1亿,和神道教旗鼓相当。这意味着很多日本人是脚踩两只船,穿梭于神佛之间。日本人信佛者如此之众是因为佛教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

在公元6世纪,佛教由印度经过中国、朝鲜半岛传入日本。7世纪初圣德太子下诏大兴佛法,佛教开始广为传播,但同时出现佛教势力过大,戒律混乱等弊端。公元 8世纪,中国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推行受戒等佛教制度,极大的推动了日本佛教的发展。佛教在广泛传播过程中,还和日本固有的神道教相互渗透逐渐日本化、世俗化,以接近于国民的生活方式。比如现在日本影响很大的日莲宗教派,放宽了传统佛教对修行“超度”的严格要求,表示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教导,念一次佛号就可以往生极乐;在戒律方面也打开方便之门,不仅不戒酒荤而且允许教徒结婚生子传宗接代。回顾历史,可以说佛教是在日本文化走向繁荣飞跃的关键时期传入的,因此长期以来对日本人的道德、审美意识以及各种艺术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现在日本有寺院77,000多所,形成270个教团。和中国佛教不同的是,日本佛教虽以出世为教旨,但积极参与社会。如日本佛教界的莲教宗的创价学会就在日本政坛有着重要影响,不少日本僧人还是中日友好关系的推动者,他们经常来到中国参加法事,为两国的和平友好祈福。

与神道教、佛教相比,基督教传入日本较晚,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也相对小一些。在公元16世纪,西方的基督教开始传入日本,一度得到日本统治者的许可,实力和影响迅速扩大。到17世纪初,全国天主教徒已增加到75万人,并对当时神道教和佛教等主流宗教构成挑战,一些下层教民打着上帝的旗帜发动反对封建领主的暴动。于是,日本统治者开始对基督教采取严禁措施,制定“踏绘”制度,通过让国民践踏耶稣“圣像”来判别搜捕教徒,甚至采取火刑等酷刑惩罚信教者。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才解除对基督教的禁令。但在日本宗教界,基督教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二战以后在盟军的占领和支持下,一度得到较大发展,教徒目前已达到150 多万,但是其规模和影响远远无法和神道教及佛教相比。

由于日本人在宗教问题上的宽容性,结果就出现一个奇妙的统计学现象。如果按照每个国民所信奉宗教进行分类统计后求和,就会发现日本各类教徒总数超过日本人口的2.8倍,这意味着每个日本人平均要信奉2.8种宗教。

日本人的婚礼多在神社操办,但在寺院和教堂举行的也不在少数,更为有趣的是约有2%的日本人先在神社举行婚礼后,再依次到寺院、教堂举行婚礼,这样三大教谁都不“得罪”,可以同时得到佛祖、基督和神的“共同保佑”,礼数可谓周到之至。至于丧礼,在日本同样分为佛教式、神道式、基督教式,选择哪一种宗教仪式,全靠举办者便宜行事。

当今不少日本家庭既有佛坛又有神龛;很多日本人既到神社祭拜,又参加寺院的佛事活动,而且不影响过圣诞节。记得曾经有个中国学者看到一位日本小姐拜神又礼佛的情景后,好奇地询问为什么神道和佛教两种不同的宗教你同时都相信呢?结果得到的回答是:“因为他们都是神,不管什么样的神,相信他总是有好处的。”可以说,这位小姐的回答颇具代表性,生动反映了日本人在宗教问题上的现实主义态度。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读者推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11/0129/194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