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代流行著这样的口头禅:「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在改革开放初期,邓丽君是怎么「穿透铁幕」,风靡大陆,赢得十亿人的掌声,众说纷纭。究竟是广州盗版工厂的功劳?还是台湾军方电台的心战广播渗透?各有论证,莫衷一是。
邓丽君的歌声,穿透敌对防线,无远弗届地渗透到千家万户,从城市到农村,从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刚走出文革岁月的大陆社会,突然间,被来自宝岛的甜美歌声所彻底解放了,更唤醒了亿万人久被禁锢的伤痕心灵。
熟悉两岸音乐学术交流的大陆著名作曲家,厦大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鲍元恺认为,这是对当时「文化专制主义」的反叛,反映社会对人性化音乐的渴望。同时,「这是伴随著经济改革、思想解放,与港台交流的必然产物。」
一九八○年,正是大学生的专栏作家马玲就说:「邓丽君的歌声,像一夜春风,让人心像花儿绽放啊!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饥渴的真空状态,听到这么柔美的歌声,就像是在沙漠里发现了绿洲,人心马上获得填补。」
著有《胡锦涛传》,学生时期就拥有录音机的马玲,长期关注大陆在急遽变迁过程的文化现象。「当时我们就不断反思,台湾不是水深火热吗?怎会有这么柔美的音乐?反复想像著哪种生活样态会出现如此甜美动人的歌声?」
卅年来,从邓丽君、罗大佑、费翔、李宗盛、侯德健、蔡琴、费玉清,以至周杰伦,蔡依琳、S.H.E.等来自台湾的歌星,对大陆社会的影响巨大,渗透在生活,渗透在心灵,辐射力所及,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已。
马玲说,费翔八七年上了春晚,唱了《冬天里的一把火》和《故乡的云》,不得了了,隔天全大陆都在仿唱一把火。「费翔的热情、奔放,把中国年轻一代的心,全搅动起来了,连当年大兴安岭的那场大火,都和费翔扯上了!」
如果说,邓丽君的歌声对中国是跨越世代的文化震撼,那费翔翻唱台湾著名的歌曲,则是另一波的「馀震」。八七年在云南念高中的资深新闻记者王尧说,「费翔的打扮相当洋气,风靡全大陆,简直像横空出世的偶像巨星!」
王尧说,邓丽君的柔情似水,完全颠复传统的革命歌曲,听了邓丽君才猛然发现台湾女人说话,原来可以如此温柔甜蜜。同样的,费翔青春洋溢的劲歌热舞,也为新生一代开启了新视窗。「这是台湾歌星带来的另一波冲击。」
面对持续湧现的流行潮,大陆官方对邓丽君曾出现「靡靡之音」、「精神污染」、「资产阶级的糟粕」等批判,但丝毫没有阻绝民众对她歌声的癡迷与向往。随后席捲而来的台湾校园民歌潮,更浸透了莘莘学子的青春岁月。
在高中时期即曾收听「敌台」(台湾中央广播电台)短波的《人民日报》驻台记者吴亚明就说,文革十年把中国多元的精神面貌变成荒芜的沙漠,教条式的东西,缺乏对人心的撼动力,邓丽君的歌声一下就唤醒了久被禁锢的心灵。
长期关注中国流行文化现象的吴亚明认为,从邓丽君、罗大佑到周杰伦,台湾流行歌曲清新脱俗,歌词诗情划意,曲调旋律优美,经常打动人心,容易传唱,久而久之就形成文化生活的内涵,更成为庞大文化产业的基础了。
吴亚明全家都是周杰伦的「铁杆粉丝」,每逢周杰伦北京演唱会,绝少缺席,他说:「三张票,三千七百五十元,还要买萤光棒,全家还得外出吃一顿,一个月工资去掉了一大半,但小女孩喜欢啊,花这些钱还是值得的!」
台湾歌曲对大陆的文化冲击与启发,历久不衰。神舟七号升空时,在太空人可随选随听的「电子手册」,就收录了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周杰伦的《千山万水》。邓丽君甜美的歌声,周杰伦豪情的音乐,不仅抚慰了不同世代的心灵,还将永远流转于浩瀚穹苍之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