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的“靖国神社”在哪里?
大陆人,请低头
追寻被遗忘的抗战英烈地标
中国大陆的“靖国神社”在哪里?
大陆人,找一个给英雄下跪的地方吧。
靖国神社是日本大和民族神道教宗教文化传统的产物,并与明治维新以来尚武、扩张的国家意志深深联系在一起。神社大殿里供奉着的246万多所谓“先烈”,绝大部分是日本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战亡的军人。以靖国神社做比,显然失之偏颇。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抛开民族感情,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一个类似靖国神社这样的供奉、祭祀的处所对传承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唤起国家民族认同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价值。
十四年的抗战奠定了中华民国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的基石,但沦共后的大陆却无处祭奠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那些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国家的将士,我们大陆人国人能在哪里纪念他们?我们到哪里去找一个给英雄下跪的地方。
寂寞忠烈祠
衡山忠烈祠是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也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大陆建造的惟一一处纪念抗战烈士的大型陵园。
南岳风景天下闻名,一年四季,观光游客熙攘不绝,但和其他大小庙宇相比,忠烈祠无疑是寂寞的。绝大多数游客根本不知道“忠烈祠”在衡山的存在。
今天的南岳忠烈祠周围,有郑作民、孙明瑾、彭士量等将军个人墓葬12座,74军、60师(曾葬2128人)、140师(曾葬916人)等公墓7座。这19座陵墓,所辟墓道今已无迹可寻。除74军公墓外有一块刻有国民党党徽及“游人到此,脱帽致敬”字样的石碑,其余墓葬,均无任何指示标识。而这19座陵墓部分尚未修复,1966年那一场浩劫,所有将士的坟墓都被掘开。
中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和日本人一样,对南岳忠烈祠进行了严重破坏。祠内原本有许多中华民国军政要人题写的碑刻匾额,大都在1953年到195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人民政府下令凿毁。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将几乎所有的烈士墓都挖掘殆尽,骨灰抛撒。87年为统战台湾,中共政协提出修复意见。南岳忠烈祠方获得有效保护,修复了部分墓地,并用复制品或后人的新作代替了被毁的题刻。
面对这座座空坟,我们只能以祠内享堂中有“抗日阵亡烈士总神位”(全国22次正面大型作战以及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近4万次战斗中所有为抵御外侮而献身的英魂曾被宣布“一体入祠祀享”)聊以自慰。
蓝天无字碑
“八·一三”空战;抗战中华民国空军四大王牌;沈崇诲驾机撞击“出云”号......这些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蓝天上的传奇故事早已为人所熟知。但传奇之后的冷清却出乎我们的意料。
他们生前在蓝天上孤独的战斗,身后寂寞的长眠在苏北这一片冷清的墓园里。诺大一片墓园,连个管理人员都见不到,只有唯一一个环卫工人扫马路的声音伴着风声在墓碑间回响。或许,真正能纪念他们的只有头顶上这片广阔无垠的蓝天,这块无字的墓碑。
梅花山下——中华军人之楷模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县人,国军陆军二级上将。“七七”事变后,他以誓死报国之志,驰骋在抗日沙场,一战淝水,再战临沂,三战徐州,四战随枣,所向披靡。此后,他晋升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成为国军的高级将领。 1940年5月16日,他率部转战湖北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高岗上,在日军重围之中浴血奋战,最后身负7处重伤壮烈殉国,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疆场上的最高军衔者。国民政府在“国葬令”中称:“故陆军上将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英毅超伦,矢心报国,于抗日期间督军保卫疆土,勋劳炳著,见危授命,壮烈忠贞,允为军人模范。”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的忠骸被运回战时首都重庆,安葬于北碚雨台山麓。
67年时光荏苒,如今的张自忠陵园已成为中共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对抗遗忘
不管是安放着正面战场所有阵亡将士总牌位的衡山忠烈祠,还是南京航空烈士公墓,无不游人寥寥,现在的大陆人甚至连知道这些地方的人都少之又少。一边是网络上“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呼声此起彼伏;一边却是中华民国英灵们的墓碑前车马冷落。我们不仅要问:谁在制造遗忘?为何要制造这样的遗忘?
别让悲怆只沉在心底
1943年,林徽音写下了一首悼诗,为她在蓝天上牺牲的三弟林恒,一位年仅23岁的国民党空军上尉。她在诗中悲恸的写道和“同他一起去的
62年后,2005年月,《人民日报》报道,徐州一处日军当年关押中国人的地下水牢即将被拆。在此之前,南京利济巷亚洲最大日军“慰安所”;沈阳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北大营;还有上海闸北区“八百壮士”坚守的四行仓库都先后变成了住宅小区;
日本的内阁要员们还在参拜靖国神社,32名甲级战犯的灵位前仍然香火缭绕,日本右翼势力至今对侵略历史和战争罪行仍然不反省、不道歉,日本中小学生面前摊开的课本上仍然写着“进入中国”。因此,有些记忆我们不能抹去,那些悲怆不能只沉在我们心底。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戎与祀。”所谓戎就是战争,所谓祀就是祭祀。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祭祀占了多么重要的地位。而祭祀的对象,除了天地鬼神祖宗之外,自然就包括那些为国捐躯,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祭祀国之英雄,国之功臣既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那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不正是现在需要做的吗?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而国之英灵,民族之魂无人祭祀更是一种悲哀。当社稷的神坛上不再有英雄,当国之礼仪中不再有祭祀,这就不仅是简单的缺失的问题了。
公祭是国之仪,那么今日我辈平民百姓呢?如今大陆,有幸还残留许多抗日英烈纪念之地。大到湖南衡山忠烈祠,小及成都新街口一座川军抗战纪念碑,神州处处有忠骨!在清明冬至,带上一束鲜花,去给那些寂寞的英灵一点慰寄,这,并不是一件难事......
没有松柏环绕,而是被民居酒肆包围的国民革命军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四川省首府成都市东郊一个十子路口的街心花园中,纪念碑及塑像凸现悲壮之气,使人浮想当年数十万四川袍泽慷慨赴死,舍身救国的壮举。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