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忠烈祠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的衡山香炉峰前,是1942年国民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阵亡将士而建的祠庙,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国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瞻仰胜地鲜为大陆人所知。
南岳忠烈祠位于湖南衡阳市距南岳古镇4公里处,这里峰峦错峙,松柏掩映,溪水环抱,公路盘纤,既山重水复,亦爽垲向阳,是理想的建祠之所。 整座祠宇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按前低后高地形布局,依次为牌坊、七·七纪念碑、纪念堂、纪念亭和享堂,除纪念碑、纪念亭为纯石结构外,其余皆为石墙碧瓦,单檐翘角。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七.七”事件爆发,一声蓄谋已久,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从此全面开始。到1938年底,中国军队虽然顽强抵抗,无奈装备欠佳,训练不力,被日军侵占了半壁江山,无数中华民国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中华大地。
此时,广州和武汉相继失守,处于大后方的湖南省战略地位异常重要起来,成为武汉之后的又一处抗战大本营。南岳衡山素有五岳独秀之誉,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异常便利。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长蒋介石亲自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当时还邀请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和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
南岳忠烈祠依山而建,坐西北望东南,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建筑布局仿照了南京中山陵的形制,在中轴线上依次有牌坊、纪念塔、纪念堂和享堂等,全长240米。祠内的所有建筑均用花岗石或汉白玉砌成,屋顶均为绿色琉璃瓦顶,在周围苍松翠柏的映照下,显得十分庄严肃穆。
忠烈祠的正门是一座三拱单檐石牌坊,之后是标志性建筑“七七”纪念塔。塔的造型为一大四小的五颗炮弹,象征着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同抗日。在中央主塔的正面和左右面都用汉白玉镶嵌了“七七”二字,表示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塔背面原刻有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的题词“寇犯卢沟,大波轩起。捐躯卫国,忠勇将士。正气浩然,彪炳青史。汉族复兴,永湔国史。”
七七纪念塔的背后是纪念堂,匾额原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所书,堂中有一座平铺的十二角花岗岩石台,其上树立一块高约6米的汉白玉石碑。碑的正背两面原刻有碑文,记述了建祠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纪念堂后为276级石阶,分成左右两侧。在两侧中间的斜坡草地上,有用大理石片拼嵌出的“民族忠烈千古”六个大字。台阶上下可分为九层,第六层的中间立有一块致敬碑,下用四根石柱承托一块石板,上置一个大型的花岗岩球冠,两旁再各植翠柏一株,象征着烈士永垂青史。
享堂位于忠烈祠的最高处,是祠中最大的建筑。它的平面呈十字形,用乳白色花岗岩砌筑。正门由三道拱门组成,其上方用六根石柱顶起了单檐歇山式的屋顶。在中间正檐下悬挂有蒋中正题写的“忠烈祠”金匾(原物),其中“烈”字中的“歹”少了一点,据说是蒋有意而为之,寓意“牺牲少一点”。享堂的四周有围栏,堂中设汉白玉石砌成的祭台,台上立“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牌。牌位的两侧为入祀忠烈祠的人员名单,周围的墙壁上还镶嵌有当代书法家题写的诗文三十六方。
忠烈祠附近有宋哲元为在“七七事变”中殉国的佟麟阁和赵登禹修建的纪念亭。四周的山头上,还分布着13座烈士陵墓,其中既有将领的个人墓,也有74军、60师和140师等三座集体公墓。
1944年,日本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占领衡山,对忠烈祠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政府予以重修。
中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和日本人一样,对南岳忠烈祠进行了严重破坏。祠内原本有许多中华民国军政要人题写的碑刻匾额,大都在1953年到195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人民政府下令凿毁。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将几乎所有的烈士墓都挖掘殆尽,骨灰抛撒。1984年,胡耀邦曾到此瞻仰。87年为统战台湾,中共政协提出修复意见。南岳忠烈祠方获得有效保护,修复了部分墓地,并用复制品或后人的新作代替了被毁的题刻。
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大殿肃穆庄严,令人敬仰
出南岳大庙北后门,沿东线登山公路北上约四公里,便到了忠烈祠,步入忠烈祠,通过高大雄伟的三孔片坊,是一开阔式庭院。两排整齐的翠柏亭亭玉立,其间苗木葱绿,花开朵朵。沿石板道行百余步,便是巍然耸立的“七七”纪念塔。塔座四周有四块嵌汉白玉的“七七”铭文的青石碑。纪念塔中间有五颗炮弹直指蓝天,弹体一大四小,屹立在一起,象征着汉、满、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坚决抗战。
再往前便是石墙碧瓦的纪念堂,古朴大方。纪念堂中央,耸立着一块高约六米的汉白玉石碑。石碑置于平铺着的十二角花岗岩石台上。石碑正背两面原刻有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碑文。纪念堂后面,沿山势建有二百七十六级石磴,分两侧而上,石磴呈台阶式,共九层,以致敬碑为界,下面六层,上面三层。两侧石磴中间的斜坡上,是一块绿茵草地,台阶中间点缀着四季常青的花草灌木。石磴两侧是高大绿树,把石磴掩盖得严严实实,致敬碑在石磴台阶中间,有四条柱拱托着平面石板,上面是一个大型球冠,两旁各有翠柏一株,她象征着烈士永垂青史。路旁有一石碑,正背面刻着“游人到此,脱帽致敬”八个字,提醒游人到此肃立,缅怀英烈。
上去便是享堂。享堂是忠烈祠风最大的建筑物,地面呈十字形,有坚固雄厚的花岗岩石墙,双面浮雕三拱的汉白玉石门。正面上部,六根花岗岩石柱稳托着朱红色歇山式双檐,中间两条柱上悬挂着金色的长方形横匾,其上题字:“忠烈祠”,款署“蒋中正”。在享堂大厅后墙壁上,嵌着三十六块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当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历代爱国志士的诗词。
在忠烈祠四周苍松掩映的山头上,有13痤烈士陵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坟莹里,埋葬着原中华民国三十七军门十师师长董煜收集的本师在湘北抗日阵亡将士的遗骸,共二千七百二十八具。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国军六十师曾在淞沪、浙东、苏南、赣北、鄂南、湖南等地与日军浴血奋战,歼灭日本侵略军近卫第九师团和第六师团。在战斗中,该师不少官兵为保卫中华民族而壮烈捐躯。有郑作民、孙明瑾将军等个人墓葬,有74军、60师、140师等集体公墓3座。墓依祠建,祠因墓显。名山忠骨,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