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正在悄然上演。中国百城二手住宅价格累计下跌3.6%,一线城市核心区域房源挂牌价较去年同期下降10%至15%,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甚至腰斩。房贷利率的同步下调,使房价收入比回归至8.2的合理区间,年轻购房者的月供负担平均减轻25%。理论上,这应该减轻了居民的经济压力,然而现实却令人费解:居民存款三年激增近50万亿元,消费意愿指数却停留在88%的低位,远低于100%的荣枯线。房价下跌,负担减轻,为何消费却迟迟不见起色?这背后隐藏着哪些残酷的现实?
一、缩水的并非只是负担,更是家庭财富的基石
房价下跌表面上降低了购房压力,实则重创了居民的财富基础。中国家庭近70%的财富都绑定在房产上。当总市值曾高达400多万亿元的房产市场蒸发超过100万亿元时,这意味着每个城镇家庭平均损失约23万元。试想一下,2019年以85万元购入的婚房,如今的挂牌价可能不足45万元,六年辛勤工作的积蓄付诸东流。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套千万房产的30%回撤意味着300万元财富的灰飞烟灭,首付300万元的购房者更是血本无归。这种资产缩水并非停留在账面数字上,而是切实感受到的财富损失。每天醒来,看着资产贬值数百甚至数千元,消费信心自然荡然无存。过去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曾推动消费升级,如今的缩水效应则让居民捂紧钱包,连买菜都要货比三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房价上涨时,睡一觉就能感觉身价上涨,下馆子都能多点几个菜。
二、收入增长滞后,就业形势不明朗
2025年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仅为3.8%,创下十年新低,远低于同期4.5%的GDP增速。工资涨幅赶不上物价上涨,更无力弥补资产缩水的缺口,消费自然被搁置。此外,就业市场的持续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居民的焦虑情绪。上半年CPI同比下降0.1%,看似货币购买力增强,实则反映出企业产品滞销、资金回笼困难,进而引发裁员潮的严峻现实。央行调查显示,2025年预防性储蓄动机达到峰值,超过六成家庭存款的首要目的是“应对突发风险”。即使月供减少,但北上广深居高不下的租售比(高达1:600-1:700,远高于1:200-1:300的合理区间)依旧让购房者承受着高杠杆压力,持续挤压着日常消费空间。
三、财富分配不均,“被平均”的消费力
存款激增近50万亿元的背后,是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现实写照——“二八法则”的残酷体现。20%的人掌握着80%的存款,而剩余80%的普通人的存款,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压抑消费换来的碎银几两”。一个流行的段子生动地揭示了这种现状:“张家有千万家财,九个邻居却囊中羞涩,平均一下,个个都是张百万。”当大多数人被“平均”时,消费引擎便失去了真正的动力。即使是高收入群体,消费也趋于饱和。年收入50万至80万元的中产阶层虽然积极置换房产,但对日常消费的拉动作用有限——毕竟,再富有的人也只有一个胃。持续低迷的物价也催生了新的消费者心理预期。CPI持续下行,超过半数受访者仍认为物价“偏高”,对降价抱有惯性期待。消费者持币观望,企业被迫降价求生,进一步强化降价预期,形成恶性循环。
2025年中,很多人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却也从未如此焦虑。存款数字带来安全感,却无法提供下单的勇气——这或许就是这个转型时代最残酷的生存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