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南新乡一名63岁妇人,近两年间在多个直播间购买号称“雷氏家族财产”的古钱币与收藏品,总金额逼近人民币20万。但经专家鉴定后发现,绝大部分都是仿制或低劣制品,仅有3枚钱币是真品,总价值不超过人民币15元。
根据中国媒体报道,这名妇人深陷带货主播编造的“家族争产”剧情。直播团队在镜头前上演斗争戏码,并声称购买者日后可获“高价回收”。长期互动中,主播甚至以“爹妈”等亲密称呼与她建立情感连结,使老人逐渐相信对方就是可信赖的“家人”。她的女儿无奈表示,母亲两年间共砸下近20万元,最后却换来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
钱币专家检视后指出,所谓藏品大多为粗劣仿品,仅有3枚真币,合计市值不超过15元。专家直言“如果真能保证高价回收,主播自己早就囤货了,怎么会在网络直播叫卖?”
虽然受骗,但妇人要争取自身权益却困难重重。由于订单分散在不同小店,难以锁定具体直播间;同时法律定性模糊,警方往往将此类事件视为“消费纠纷”而非诈骗,使受害者难以透过刑事手段追讨。即便透过民事诉讼,因合约条款藏有陷阱,多数案例也以败诉收场。
报道中也提到,这并非单一个案。在此之前,就有人因“投资翡翠”损失46万元,案件同样被归为消费纠纷而不了了之。
专家解释,这类直播套路常锁定孤独老人,编造豪门争产、遗产纠纷等戏码,引发同情与信任,再以“稳赚不赔”或“高价收购”为诱饵行销。主播甚至出具所谓“鉴定证书”,实际成本仅2元,扫描后却导向虚假网站,营造出“权威背书”的假象。
此外,算法推送也加深受害者的信念。老人一旦沉迷直播间,系统会持续推送相同内容,让他们陷入“信息茧房”。不少家庭曾试图劝阻,但因老人固执,甚至引发亲子矛盾。有案例显示,受害者宁愿相信主播在镜头前的“温情表演”,也不愿听从子女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