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从不再抱怨原生家庭开始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觉醒,从不再抱怨原生家庭开始
作者:
不能更改,不能选择,但影响你一辈子的,到底是什么? 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为自己撰写的人生剧本。

不能更改,不能选择,但影响你一辈子。

提到这句话你会想到什么?

相信不少朋友马上会想到4个字——

原生家庭。

不止一次听到身边人对自己原生家庭的控诉,小时候——

父母暴戾体罚,导致自己成年后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父母隔三岔五吵架摔碗,导致自己成年后对婚姻有了恐惧,迟迟未能成家;

父母偏爱其他的孩子,导致自己总觉得被忽视,养成了骨子里的自卑。

似乎“原生家庭”是一切的罪魁祸首,主宰了我们的整个命运。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新译书《不内耗》告诉我们,真相,或许不是如此。

原生家庭不是父母,不是兄弟姐妹,也不是你的家境和童年。

阿德勒的理论从一开始就让人觉得诧异。

如果不是这些,那原生家庭是什么呢?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我有两个很好的闺蜜,她们出身极其相似:

父亲性格粗鲁,经常动不动就拳打脚踢。

第一位闺蜜常向我控诉她的父亲:

每次考得不好,父亲会打到她哇哇大哭。

她常一边讲一边展示自己的淤青。

并且不止一次断言,就是父亲、就是原生家庭的荼毒,才导致她后来事业和婚姻双双不顺。

人到中年,每天都活得很消沉。

令人心疼。

我的第二位闺蜜,童年的遭遇比起第一位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的父亲除了性格问题还有酗酒的习惯。

有时候喝多了,不需要什么理由,拉着她就是一顿毒打。

并且用上皮带、鸡毛掸子一类的工具。

追着她满屋子跑,动静大到邻居都听得清清楚楚。

每次噼里啪啦声一出,人家就会开始说:“他家又在打孩子了”。

按理说,遭遇了这样的事情,也应该会留下不小的心理阴影。

可我这位闺蜜的讲述,却没有那么沉重,她是这么说的:

他(爸爸)一抽皮带我就跑,我跑他就追,他追不到我,有时候自己还会被绊到。

她常常一边讲一边哈哈大笑,还说:

长大后,遇到怎样糟糕的人我都不害怕,你再过分还能有我爸过分?

这第二位闺蜜毕业于一所985大学,后来成为了一家大厂的高管,在工作中以抗压能力强著称。

明明是相似的出身,为何两人的走向完全不同?

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端倪?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过。

说在美国有一对孪生兄弟,父亲嗜赌如命,经常不着家。

两人小时候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有时候爸爸赌钱赌输了,他们连零用钱也会被搜刮走。

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兄弟俩慢慢长大。

令人惊奇的是,两人后来的发展截然不同。

老大同样成了个不着家的赌徒,一事无成;

老二却通过奋斗成为了企业家,还是个很称职的父亲。

记者采访,问你们的人生为什么是现在这样?

兄弟两个的回答是一样的:“谁叫我有那样的老子。”

一语惊人。

这两个故事,都很好地印证了阿德勒的理论。

阿德勒告诉我们的是——

你真实的出身和家庭情况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你对你自己家庭状况的看法,是你对你自己这些经历的态度。

这些看法、态度、认知,才是你真正的“原生家庭”。

才是会影响你一生的东西。

所谓走出原生家庭,不是远远地逃开你出生的地方,而是改变你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认知。

这些认知,才是捆住你的枷锁。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我们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认知呢?

阿德勒提出,首先要放下对“完美家庭”的执念。

我们都希望出生在这样的家庭——

父慈母爱,境况殷实,兄弟和睦;

爸妈又理解你又懂教育,从来不强迫你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并且还要有比较高的认知,可以在人生的关键节点引导你做好选择。

这样的家庭,可太棒了。

然而在现实里这样的家庭是极少极少的。

真相是,很多父母自己都并未达到心智成熟。

爸爸妈妈们也是从原生家庭里走出来的。

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也有认知的盲区和想不周全的地方。

年轻时有一段时间,我总与母亲有理念冲突。

母亲一直觉得做自媒体一类的工作,是“不稳定”“不靠谱”的。

她希望我可以去考一个稳定的职位,然后一辈子无忧无愁。

为此,她自己劝说我,并且发动了很多亲戚来游说。

平日里谈论任何一个话题,她都可以拐到“要考一个稳定职位”的话题上。

并且时不时就提醒我“谁谁谁的儿子/女儿已经考上了什么职位”。

令人非常烦躁。

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与“原生家庭”的矛盾达到了极致。

我想追求自由,可我的家庭要我稳定。

为此恨过、吵过、冷战过。

后来年岁渐长,也慢慢明白了母亲的视角。

母亲是一位高级教师,一辈子都在教师岗上工作。

从没有离开她所在的岗位。

她成长的年代,也从没有过“自媒体”一类的新生事物。

所以她不了解、不知道、也不明白。

唯一想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稳定的生活保障。

所以才那么卖力地想“矫正”我的人生方向。

两个认知不同的人,就像是飞鸟和鱼。

谁也说服不了谁。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对她的唠叨和焦虑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完美的家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父母亲也是人,也有自己的认知局限和性格缺陷。

所以在原生家庭里,对你造成某些不愉快的回忆很多时候是难免的。

李安导演的电影总是喜欢拍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

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就是:

家是一个不断为你带来快乐和痛苦的地方。

认知到这一点,咱们可以慢慢地放下那些对“原生家庭”的恨意。

爸妈不是故意的,他们也不想那样。

当怨气消散之后,你对原生家庭的态度也会慢慢改变。

当我们能够放下对“完美家庭”的执念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来了:

我们该如何拿回人生的主动权,真正地“活出自己”?

阿德勒是这么说的——

学会课题分离,聚焦于你自己能做的事。

什么叫作“课题分离”?

就是分清楚:

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我的事。

不要去背负别人的课题,这一点至关重要。

当你认知到这一点,人生的主导权就开始回到你自己的手里。

大家都很熟悉的张爱玲

她成长于一个极度缺爱的原生家庭。

父亲是旧式遗少,沉溺于鸦片,喜怒无常;

母亲是新派女性,无法忍受婚姻而远走海外。

家庭于她,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充满了隔阂、冷漠与规训的地方。

矛盾在一次与继母的冲突后达到顶点,她被父亲毒打并软禁了半年之久。

在那个绝望的时刻,她的人生似乎完全被父亲的课题——

那种封建大家长的控制欲和整个家庭的衰败所绑架。

但张爱玲没有认命。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她揣着几块钱,从那个囚禁她的家中逃了出来。

这一逃,就是一次无比勇敢且彻底的“课题分离”。

她用行动宣告:

父亲如何沉沦,那是他的人生课题,我无法也无须负责;

而我,要活下去,要写作,要靠自己的能力获得自由,这才是我的课题。

此后,她凭借无与伦比的才华,在上海文坛横空出世。

她通过“课题分离”,终究是从那个腐朽的家中亲手把自己拯救了出来。

咱们很多人在面对困境时,总喜欢不断地向过去追问“为什么”——

为什么我会这样?

为什么我这么倒霉?

然后“原生家庭”就成了一个万能借口。

一切,都是因为我“原生家庭不够好”。

所以搞成这样,我心安理得。

其实,与其追问太多的为什么,我们不妨想想我们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这才是关键。

孙悟空从花果山上那块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他没问过:

为什么我无父无母,为什么我没人疼爱。

他只想着,我如何在猴群里生存下来,如何才能学得本事,寻得兵器,实现长生不老。

所以他从一个无父无母的石猴,最后混成了齐天大圣。

所谓原生家庭的枷锁,其实根本不存在。

你人生的掌舵者,始终都是你自己。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

不能更改,不能选择,但影响你一辈子的,到底是什么?

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为自己撰写的人生剧本。

你可以选择将它写成一个被过去束缚的悲剧,也可以选择将它写成一个挣脱枷锁、自我成就的英雄故事。

阿德勒说: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或许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你永远可以选择如何生活。

那支书写未来的笔,自始至终,都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从今天起,愿你不再回头凝望深渊,而是抬头,为自己创造一片星空。

共勉之。

责任编辑: 赵丽  来源:十点读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29/226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