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公共策益等多个单位举办座谈会,由左至右为台湾立委沈伯洋、罢团志工粘庭瑄、《有理文化》总编辑涂丰恩、“台湾出来罢”志工李靡靡、台湾智库民调与舆情中心主任郭玫岑。(台湾公共策益提供)
台湾公共策益等多个单位27日举办座谈会,就“民主的下一页:大罢免后的公民力量”议题座谈。罢团志工指出,台湾人要记住真正的敌人是中共。立委强调,大罢免运动遍及全台,未来应透过读书会等方式,保持交流维系公民力量,以因应未来挑战。
主持人、《有理文化》总编辑涂丰恩表示,大罢免潮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台湾历史的重要进程,值得被完整记录。罢免过程中,大家多半忙于应对事件,鲜少有时间停下来好好看看。然而,身为出版单位,也同时以历史研究者的身份,他认为有必要进行长时段的回顾,才能从最早到近年的罢免案例中,发现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涂丰恩进一步指出,台湾主流媒体的视角往往受限于政党政治,报导焦点多集中在蓝绿政治人物之上,而难以呈现其它声音;同时,新闻报导习惯短期追逐,后续发展常被掩盖。然而,第一线参与者的想法与行动见证,往往更能揭示过程中的故事与细节,是没有亲身参与的人无从知晓的,因此这些过程,更需要被记录与呈现。
罢团志工粘庭瑄表示,自己曾从事政治工作与网路媒体小编,影响了自己对罢免的理解。虽然此次罢免被部分人视为失败,但她认为“成功与失败不应只以结果定义”,过程中的努力都不是白费。
她提到,726投票前三天“百工百业挺罢免”的网路行动,虽然只是发文,却鼓舞了志工,让大家感到不再孤单,也让更多人愿意表态。即使未过三阶,也不能算失败,因为许多原本不关心的人都因此被唤醒。
粘庭瑄指出,对一般民众而言,“抗中(共)”过于遥远,如何与忙碌的生活连结,是未来挑战。媒体与网路短片影响巨大,特别是对二十多岁年轻人,因此不能放弃与身边的人对话,更要记住真正的敌人是中共。
她认为,大家行有余力可以投入基层政治或民防学习,同时接纳自己的情绪,懂得休息,才能继续与他人展开有意义的对话。
台湾立委沈伯洋表示,2014年太阳花运动后,许多人投入基层政治、地方创生,如今又多了民防,显示运动退场后仍有许多事可做。大罢免一年来的耗损极大,此刻最重要的就是休息,不仅是放松,更包含心灵回复与情绪释放,否则将可能影响下一场社会运动的展开。
沈伯洋说,此次罢免获得18%蓝营、15%白营选民支持,证明这是社会发起的运动,而且人民认为立法院需要改变。罢免失败反映民进党支持者没有出来投票,则责任就在政党本身,需要继续加强努力。
沈伯洋强调,这场运动的珍贵之处在于遍及全台,而非如以往的社会运动都是发生在台北,未来不应散掉这些能量。各地可透过读书会等方式持续交流,在议题发生时才能迅速行动。
他说,台湾有许多人权NGO,但以国家安全为名并与地方连结的组织极少,未来可以加强资源媒合与组织架构,让社会能更有韧性地面对挑战,并针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提早做出因应。
台湾智库民调与舆情中心主任郭玫岑表示,罢免失利不应解读为社会否定“抗中(共)保台”主张,而是国民党地方派系动员所致。这并非意味着台湾转向亲共,而是地方派系发挥了关键影响力。
郭玫岑说,许多人担心中共因素介入,但事实上多数台湾人并不希望遭受中共侵略,地方派系才是决定罢免结果的核心原因。
郭玫岑认为,此次罢免展现了台湾公民社会前所未有的能量。不同于太阳花运动有明显领袖,大罢免潮由数十个罢免团体推动,多半由志工组成,投入专业与心力。虽然结果未达预期,但充分显示台湾社会的活力。台湾原本就是在一次次挫折中成长,这股能量更应转化为未来的推动力。
“台湾出来罢”志工李靡靡表示,自己虽然是罢团志工,但并非整体规划的核心成员,缺乏“鸟瞰视角”,无法掌握大方向的引导。自己不是历史或政治学者,也是第一次参与社会运动,因此只能分享基层的“地面观点”,而非提供未来路线的指点。
李靡靡说,作为一般志工,每一种检讨听来似乎都有道理,但究竟谁对谁错很难分辨,与其陷在其中,不如先放下。她以阿兹特克帝国历史与自身家庭经验为例指出,即便在最艰困时刻,人们总能保存一些东西,留下属于自己的文化。对台湾而言,即使局势再艰难,在情感上也不应放弃,不用太过担心,因为总有能留下来的东西。
《台湾史上最大罢免》主编简端良从花莲连线参与,他表示,罢免后虽难免失落,但应记得自己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人因思考而为人,“生而为人,何谓正确”,向往自由、不愿放弃尊严都是人性,真正让台湾退步的唯有放弃,不用太悲观。大罢免是最大型的社会实验,关乎民主与专制的对抗。
简端良指出,虽然罢免过程艰辛,但许多年轻世代,特别是来自深蓝或精英家庭的人,因反思“何谓人、何谓台湾人”而选择承担使命,都显示大罢免并非徒劳。只要台湾人继续奋斗,台湾就不会完蛋,大罢免已为台湾历史写下不可抹灭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