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记者”“年度人物”“曝光勇士”“时代人物”⋯⋯王克勤从业以来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他曾被誉为中国最硬的调查记者,也曾因为黑社会扬言要500万买他的人头而被称为“中国身价最贵的记者”。然而,这样的人却只用“傻、笨、倔、软”这四个字来形容自己。
在做记者之前,“一根筋”的王克勤有颇为丰富的职业生涯,他做过机关文秘、进出口公司的商贸业务,甚至国企的副厂长。直到1989年,他在《甘肃经济日报》谋得了一份职位,从此开启了长达24年的记者生涯,贡献了多篇揭黑深度报导,挽救了无数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普通人。而这一切都有迹可循。
船头的守望者
1964年,王克勤在甘肃省永登县的一个小山村出生了。他的父亲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公立学校的人,村里的一些文件都会由他经手处理。在那个年代,让孩子走出乡村是所有父母的期盼。王克勤的父亲也不例外。13岁时,王克勤就远赴异乡求学,18岁时考入兰州大学,学的是企业管理。当时高校还在实行就业分配制,王克勤被分配到兰州市委机关,做文秘宣传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正是国内纸媒崛起的初期,这份工作让王克勤接触到了记者这个职业。他发现办公室的同志总是将搜集来的信息整理成新闻稿投递给各大报社,没几天就能见报,还能署上自己的名,拿上几块稿费,王克勤觉得很有意思,于是自己也开始向报社投稿,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扎根在了新闻这个行当。
1991年初,王克勤发现某国有企业的干部存在贪污,他觉得有必要调查清楚此事,便以身涉险,伪装成回收商和老板频频接触。期间险些暴露身份,被老板拿刀威胁,好在他镇定地度过了一劫。5月,他就在《甘肃经济日报》发布了相关报导,这篇报导引起了甘肃省政府的重视,修改了相关政策和办法。也正是这一次,王克勤发现原来新闻是可以改变社会的,从那时起,他决心要做一个新闻人:
“我们国家就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中的大船,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守望者,要随时发现航行中可能会碰到的暗礁,随时发现船上的哪个螺丝钉可能会坏,把大船随时可能会出现的危险及时地向船长汇报。”
义无反顾的行动者
此后,王克勤真正做到了“随时发现航行中的暗礁并及时汇报”。他参与调查的每一件新闻都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件。2001年的《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曝光政府和非法证券交易场所勾结,国务院总理立即作出批示彻查黑市。同年10月,他又走访甘肃岷县堡子乡,发现了村干部殴打虐待农民的现象,一周后,一篇名为《甘肃岷县公选农村“劣迹人”引曝令人震惊的黑幕》的调查报导出现在了《西部商报》,引发了甘肃的整肃风暴。仅2001年,在王克勤笔下送进监狱的就有160人。
揭露黑幕自然会触及利益,在写完岷县报导后不到一个月,王克勤就被报社开除。他不断向上级申诉,终于在2002年得到了《中国经济时报》的接纳。
在《中国经济时报》任职期间,王克勤发表了他的成名之作《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从王克勤拿到新闻线索到新闻刊登,一共花费了半年时间。这半年里,他采访了两百多名司机,两百多家相关公司,最终换来的是三万多字的调查报导用五个版面的篇幅刊出。又一次的,因为王克勤的报导,社会开始作出改变,在国务院的指示下,出租车开始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2003年,王克勤成为《中国经济时报》的首席记者,开启了他职业生涯的黄金时代。此后的几年,王克勤继续深耕调查报导,陆续发布了《河北“定州村民被袭事件”调查》、《邢台艾滋病真相调查》、《山西黑煤矿矿主打死“记者”的背后》等一系列社会影响重大的新闻。
王克勤不缺爆料,因为大家觉得只要把料爆给他,他就一定能挖出来。2001年调查兰州股市时,王克勤不断收到黑社会的威胁信息,他当时的回答是“总得有人站出来说话,这个事我管到底了。”为了安全,他将妻儿送到了乡下,公安局派了四个荷枪实弹的警察守在他的家中。2005年,王克勤在南京调查拆迁时,被40多个带着手铐和辣椒水的警察围困在拆迁楼里5个小时。做调查记者以来,王克勤受过诱惑、遭过威胁、遇过险境,正如评价的那样,“当世人思索真相与公益,他却义无反顾的以行动去担当”。
扶危济困的行者
然而转折发生得太快。2010年,王克勤发表《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由时任《中国经济时报》社长的包月阳签发。此前一系列调查报导的顺利发布亦是因为包月阳的全力支持,王克勤称包月阳是“时报编辑部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疫苗乱象报导发出后,很快就遭到了官方的否认,两个月后,包月阳被撤职,官方一再否认撤职与疫苗报导相关。包月阳的离职对《中国经济时报》来说是巨大的打击。王克勤在博客中写道:“十余年来,老包专注于报社大小事务,却因体制原因,改制一再受挫,其将中国经济时报办成‘中国的华尔街日报’的理想,未能实现。”
2011年7月,《中国经济时报》调查部被解散,王克勤被解职。同年9月,王克勤加入《经济观察报》,第二年8月发表调查报导《暴雨失踪者》,10月,由王克勤一手组织的新闻调查部被北京市文化局以异地办报的理由解散。
2013年2月,王克勤离开《经济观察报》,结束了长达24年的记者生涯。离开那天,王克勤搬走了他放在报社的上访材料,从2002年到2013年,足足两吨重。
2018年,假疫苗事件再次爆发,包月阳在微博上写到:“有时候,时间能改变一切。有时候,时间什么也改不了。”
王克勤在离开媒体后投身公益,2011年,他创办了“大爱清尘”公益组织,帮助患有尘肺病的农民工,一直坚持到现在。王克勤说:“调查记者,是仗剑天涯的侠客,比较自由;公益人,是扶危济困的行者,背后有壹整个团队和数百万计的尘肺病农民兄弟,不再是自己壹个人。以前的我像侠客,现在的我像掌门人。”
来自王克勤微博(2020年12月):重庆,与尘肺农民兄弟一起看诊断报告。
“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成为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颗年轻的心”,无论是年轻的侠客还是如今的掌门人,王克勤始终做到了他作为新闻人的信念——不与帝王唱赞歌,只替苍生说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