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与台湾的国家认同
Lee Teng-hui and Taiwan's Quest for Identity
作者:蔡石山
译者:曾士荣,陈进盛
出版社:有理文化
出版日期:2025/07/30
ISBN:9786269989218
序新版序
《李登辉与台湾的国家认同》英文精装本于二〇〇五年九月,由St. Martin Press的全球分部纽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十五个月后,中译本由台湾前卫出版社于二〇〇七年一月出书,承蒙国内读者的眷顾,中文版目前已经绝版。为了满足中文读者的需求,涂丰恩博士创办的“有理文化”出版社,征求前卫林文钦社长的答应首肯,决定将此书的中文更新再版。涂博士请我为此写再版“序”,我很乐意接受他的邀请。
Palgrave Macmillan英文版出书时,邀请了两位国际知名的台湾研究学者丹尼‧罗伊(Denny Roy)跟马若望(Ramon H. Myers)于封底,为本书撰写评论简介。另外,《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也请纽约市立大学鲁宾思坦(Murray A. Rubinstein)教授,对我的书进行评论。鲁宾思坦在二〇〇六年六月的《美国历史评论》写道:“蔡石山的李登辉传记平衡、敏感,文笔优美。”鲁宾思坦接着评论说:“尽管作者与李登辉关系密切,但是,这是一本内容丰富而慷慨的书。书中对李登辉的缺点和所有……都作了平衡而且深刻的描述。这本书写得很好,某些段落可以细细品味……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一个重要人物,一个在他所处的时代和地方改变国家的人物。台湾人、中国人、研究日本殖民主义的学生,都会发现这本书有趣、有启发性而且充满感情。”
李故总统长寿,但并非没有潜在的健康问题和偶然的住院治疗。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初,李登辉再次住院,据说已临生命的终点。就在此时,伦敦《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预见到李登辉的可能离世,为了抢先新闻报导,向我提出一系列有关李登辉对台湾民主化贡献的问题。以下是完整的问题以及我回复的答案(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五日):
问:你认为他的生命中,有那些重要的时刻?
答:李登辉一生中,有几个重要时刻,包括一九六八年六月在康乃尔大学获得农业经济学博士;一九七〇年七月宣誓为中国国民党党员,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九日起担任台北市市长;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五日被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但我认为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开创性时刻是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当时台湾一千四百万合格选民投票,以压倒性多数,选出李登辉为首次民选总统。
问:如果没有李登辉的坚强领导,台湾能否实现民主化?
答:如果没有李登辉的坚强领导,台湾的民主化,也不无可能实现。除了李登辉那一代,对日本文化和历史怀有乡愁的台湾同胞之外,其他尚有数以万计,受过高等教育,且具有奉献精神的台湾青年人(他们或居住在台湾境内,或在海外接受教育或工作),他们自二十世纪七〇年代以来,一直在台湾岛内,透过和平及非暴力抗争,坚持不懈地试图在自己祖国台湾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再者,由于美国政府不断的搪塞,加上独裁者蒋介石及其儿子蒋经国的逝世,台湾的民主,迟早会成现实。尽管其步伐,可能会慢一些,过程也可能会复杂而且混乱!
问:野百合抗议活动后,决定听取学生意见的历史意义?
答:依照对野百合运动学生的承诺,新任当选总统的李登辉特别宽大处理二十七名持不同意见者(非国民党籍),而且召开国是会议。会议确定了国民党与民进党之间的未来。
问:他的领导对创建/强化台湾国家认同的影响?
答:李登辉领导的遗产和他最具特色的特质是他的担当精神及敏锐的自知之明,并且愿意将两者传播。李登辉的声音铿锵有力,在唤起台湾民族方面且有奇妙的煽动力和诱感力。李登辉本人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在他大力强化“新台湾人”身份认同方面功不可没!这种“新台湾人”建立的身份是──大陆人、客家人、福佬河洛人和原住民──纳入一个和谐的国家,以便维护民主、自由、人权。他成为台湾独立的拥护者,也是历史的推动者。他是历史的主体,就像每一个新国家的开拓者一样,李登辉在台湾历史上留下的记录,对后世既是激励,也是鞭策!
问:在回顾李登辉的一生时,你认为还有什么其他重要,不为人知的事,值得注意。
答:李登辉不接受单一中国历史观。中国历朝的政治版图,似手提风琴一样,有时扩大,有时紧缩,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必然的现象。反之,他以文化主义的思想,将中国视为一个完整的华夏文明,就像欧洲的基督文明一样,比利时,丹麦,荷兰等小国在其中成为共同文化的政治单位。又如中东,北非的伊斯兰阿拉伯文明体系,总共有二十二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一言以蔽之,李登辉自己的历史演变方案,是把台湾的海洋型宪政民主与中国大陆型的共产主义极权结构区分出来!
拥有农业经济学博士的李故总统,对世界历史兴致浓厚。他尤其喜爱探讨跟台湾有紧密关系的荷兰跟英国。有一次,在台综院的访谈中,我们讨论到荷兰和英国之所以从最早的殖民地小国,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海洋帝国。荷兰原本是西班牙Habsburg王朝的一部分。一五七二年独立后的一百年间,在全世界建立了二十九个贸易站,包括纽约、雅加达、长崎与我们的安平等等。他们以冒险患难的精神,再以海岛贸易为背景,创建了人类最早的股票市场。
英国南部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曾经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总共超过三百五十年(公元四十三年到四百一十年)之久。当时叫做Britannia,就是后来的Britain(不列颠)。可是到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大不列颠(英国)变成为世界最大的海洋帝国,充分的表现了英国人冒险患难的海洋文化精神。他们发迹的理由固然很多,但主要的是英国人在一七六〇年代以后发明了蒸气机,随之引起了人类的工业革命,以新的动能创造各种新的机器,再加上“海”与“岛”为背景的强大海军,以及百年顺序演进的君主宪制议会民主政治,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变成了全球最强盛的国家,目前英国国协总共有五十六个会员国,这些会员国,随着大战前后,纷纷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包括加拿大(一八六七),澳洲(一九〇一),南非(一九三四),新西兰(一九四七),巴基斯坦(一九四七),印度(一九四九),科尔多(Kuwait,一九六一),迪拜(Dubai,一九七一),巴林(Bahrain,一九七一),马耳他(Malta,一九六四),阿曼(Oman,一九七一)等等。
李故总统地下有知,近来台湾的发达也具备英国当初发韧时期的三个主要条件:(一)台湾目前是全球最新科技芯片的重镇;(二)台湾是一个宪政、民主、自由、法治的国家;(三)台湾以“海”跟“岛”为腹地,也向全世界发挥了冒险患难的海洋文化精神与作为。
经过长期住院治疗,李登辉总统最终于台湾时间二〇二〇年七月三十日离世,享年九十七岁。同一天(美国东部时间),《华尔街日报》援引我书中的序言,报导了他去世的消息,其中写道:“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李登辉塑造了台湾的意识,就像纳尔逊曼得拉塑造了南非的意识一样;他创造了台湾的身份,就像李光耀塑造了新加坡的身份一样;他使台湾能想像一个不受外国势力控制的独立国家,就像一八九〇年代何塞黎刹塑造了菲律宾的身份一样。”
回想,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正当台湾举行历史性第一次民选总统的时候,中共党报《人民日报》诋毁当时七十三岁的李登辉,说他的政策会把“台湾人民推入灾难的深渊。”但是十九年以后,事实证明,李故总统不但没把台湾人民推入灾难的深渊;恰恰相反,李总统布局的诸多政策,反而带来台湾人历史上享受最繁荣的经济生活与安稳的民主自由。依据二〇二五年“国际货币基本组织”(IMF)所统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全世界一百九十七个国家当中,美国排名第九(八万九千六百七十八);台湾跟荷兰排名第十一(八万两千六百一十五);韩国排名第二十六(六万五千五百八十二);日本排名第三十六(五万四千九百〇七);中国却排名第七十三(两万八千〇八)。
最后,我要再度感谢李故总统为我们下一代台湾人的子子孙孙创建并留下令人值得骄傲,稳固的政治,经济基石。更重要的是,他带引我们朝向历史正确的方向!
蔡石山谨序二〇二五年四月写于竹北旅次
内容简介
“只要我们对民主没有失去信心,只要我们民主不脱离常轨,只要我们的法治秩序健全,两千三百万人终将把认同台湾视为理所当然。”
“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改变,因为台湾是民主国家。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上的选票,我们用选票选自己的希望,选我们幸福的未来,我们相信我们自己。”
——李登辉
固执而叛逆,开启台湾民主之路的关键推手
全景重构李登辉与岛屿的历史交会
内有政党对立与社会分裂,外有强权威胁与地缘冲突,
面对混沌未来,我们更需要重回李登辉的时代,
重拾在变局中坚守民主、在压力下维护主体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视野。
《李登辉与台湾的国家认同》是迄今最为专业而深入的一本李登辉传记,作者蔡石山教授以历史学者之笔,深刻描绘其个人成长背景、政治生涯与思想转变,并评析他复杂而独特的历史角色。
本书也是一部剖析台湾历史转折的作品,呈现台湾人在过往频繁的政权更迭下,如何面对身份转换的挣扎与挑战,并在曲折中逐渐生长出台湾的国家认同。
李登辉形容自己性格固执而叛逆,然而在旁人眼中,他也是善变之人,但他也在变中求存:他曾是日本统治下的台湾青年,远赴日本求学甚至踏上战场;战争结束后,从出色的留美学者,走入国民党体制,并以稳健的步伐,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他是台湾首任民选总统,提出生命共同体、两国论与新台湾人等概念;卸任后,他脱离国民党,投入倡议台湾主体意识。
他如南非的曼德拉一般,铸成了台湾意识;如新加坡的李光耀一般,为台湾塑造了自己的认同;更如一八九〇年代菲律宾的黎刹,使台湾人能够想像一个不受外国控制的独立国家。在他生前,民主在台湾从抽象观念走进了日常生活;在他身后,台湾的国家认同又将何去何从?
本书特色
本书为许多学校历史与政治系所必读之书,为研究李登辉与其政治思想不可或缺的参考。被称为台湾民主之父的李登辉在其从政的生涯中,展现出多元而复杂的面貌,或许可以对照到每一个台湾人身上。
不同于许多学术论文的厚重,这本书读起来不会晦涩难懂,有些地方读起来宛如故事一般,却又不失其专业性,与李登辉熟识的作者手上握有不少第一手资料,而这些素材在李登辉已过世的现在这个时间点显得弥足珍贵。
如果要透过一本书认识李登辉这个人与其代表的时代意义,这会是最深入浅出的好选择。
作者简介
蔡石山
美国奥勒岗大学历史学博士,曾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和柏克莱分校以及阿肯色大学,亦曾担任交通大学讲座教授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期间不遗余力推动研究台湾海洋文化的渊源、吸取、转承与发展,特别注重寻找世界三大主流文化——中国、日本、英美——如何汇聚交织成为当代台湾核心文化价值的脉络。除了无数篇以明代历史和海外华人为题的论文之外,还著有多本专著,包括《永乐皇帝》、《明代宦官》、《海洋台湾:历史上与东西洋的交接》、《沧桑十年: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台湾的农民运动与土地改革,1924-1951》等。
校订者简介
许雪姬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专长为台湾史研究,特别着眼于清代台湾制度史、家族史、日治时期台湾人的海外活动史、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口述历史。
译者简介
曾士荣
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博士,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陈进盛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硕士、东京大学研究、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班肄业。
目录
新版序
代序许雪姬
前言
致谢语
第一章李登辉诞生的台湾
第二章一个台湾经济学人的日本教育
第三章受困于战争与屠杀的钳口──李登辉的悲情岁月,一九四四─一九四七
第四章一个学者的形成
第五章皈依基督信仰、转向国民党的李登辉
第六章初尝权力
第七章省主席与副总统时代,一九八一─一九八七
第八章李登辉总统,一九八八─一九九三
第九章领导台湾巩固民主
第十章结语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