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中微塑胶无所不在,甚至从饮食悄悄潜入人体,更令人头皮发麻的是,每天喝到的饮用水也可能遭受微塑胶污染问题。美国研究发现,市售瓶装水每升可能含有高达24万颗微型塑胶,比原先估计多出10-100倍,另外也有多国检测出自来水的微塑胶残留。
幸好,研究指出,只要将水煮沸后多一个步骤,最多就能去除高达9成的微塑胶颗粒。
水中的“微塑胶”被你喝下肚?侵入体内成健康隐忧
所谓的“微型塑胶”分成塑胶微粒、塑胶微纤维,进到大自然中,就会污染水源、生物,最后甚至重返食物链进入到人体,长期下来就可能危害健康。不少研究证实,微塑胶颗粒可穿越肠胃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影响到大脑甚至全身器官,也对于内分泌系统造成影响。
台湾环保署与环保团体曾针对国内自来水、海水、沙滩砂砾与贝类,调查过塑胶微粒含量、形状、材质,检验结果显示这些通通没逃过微型塑胶污染,例如自来水样本的清水检出率为44%,原水样本的清水检出率为61%,而自来水中多是纤维状的微型塑胶。
研究:水煮沸后放凉或过滤,最多可去除9成微塑胶
水源大环境短期难改变,以目前污染状况,不可能完全不吃到微型塑胶。那我们能怎么保护自己?拥有台大农化、台大食科所背景的食品科学专家韦恩最近在脸书粉专“韦恩的食农生活”撰文,他引述中国广州医科大学研究指出,其实大家日常就会做的动作“把水煮开”,再放凉、过滤,就能去除高达九成的微塑胶!
台湾很多家庭都有煮水习惯,相信大家应该多少遇过,水煮开后会浮现白色漂浮物,或水壶内壁累积一层白白水垢。台北自来水处曾解释,这其实是因为水中的碳酸氢钙在加热过程中会形成碳酸钙结晶沉淀。而煮沸过的水之所以能降低塑胶微粒,关键就在于这些白色水垢,因为形成结晶沉淀时,会将微塑胶颗粒紧紧吸附,一同沉降至锅底。因此,煮沸过的水,大多数微塑胶也会被锁在水垢中,即使没有再经过过滤的程序,微塑胶也不易随水被喝下。
水质越“硬”去除微塑胶越有效!煮沸后多放5分钟再滤
韦恩解释,加热后产生的碳酸钙结晶,在沉淀时会像“磁铁”一样,将微塑胶紧紧吸附,并一同沉到锅底。因此,经煮沸过的水,大量微塑胶会卡在水垢,相对不容易被喝下。研究数据也显示,水质越“硬”,去除塑胶微粒的效果就越好。
软水:去除约25%
硬度80:去除34%
硬度180:去除84%
硬度300:最高可达90%
以台湾自来水来说,北部多在硬度100左右,南部则接近200,韦恩认为,虽然去除效果属于中等,但仍能有效降低风险。
至于实际的步骤,建议把水煮沸后先别急着搅拌,最好等五分钟让水稍微冷却。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教授Luz Claudio解释,这是为了让碳酸钙结晶能充分“抓牢”微塑胶、并且沉淀下来。
接着如果把水煮沸后,再经过一道“过滤”的程序,则去除微塑胶的效果会更好,像是搭配滤水壶、滤纸或滤网。不过,林口长庚医院毒物科主任颜宗海则持保留态度,毕竟各地水质中的钙、镁浓度不同,是否能达到实验中的效果仍存疑,加上奈米级微塑胶恐怕难以用普通方式滤除,因此认为仍需更多实证。
避免塑胶微粒伤身,这些日常行为不可少
想要远离塑毒当然不只有饮水要注意,神经科医师郑淳予建议生活中“饮食、呼吸、日用品”等面向都要小心,更有效降低塑毒危害。
避免吃下肚:避免用塑胶容器装热食或加热,最好改用玻璃、不锈钢或陶瓷杯取代宝特瓶,并少用塑胶茶包。
避免吸进肺:外出时戴口罩;在家时透过空气清净机过滤空中飘浮的塑胶纤维,交通高峰时间少开窗。
避免碰到皮肤:尽量避免使用含有塑胶柔珠的洗面乳等清洁用品;贴身衣物则选择棉、麻等天然纤维,减少皮肤与塑胶的接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