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高性价比和开放策略吸引大量用户的AI助手DeepSeek,如今热度迅速消退。根据QuestMobile《2025年第二季AI应用价值榜》,DeepSeek月均下载量从第一季的8111.3万骤降至2258.9万,降幅高达72.2%,引发市场关注。
专家指出,DeepSeek过去依赖免费、易用的大众化入口获取用户,快速积累流量,但AI模型运行需要高昂的推理算力,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用户每次对话都要消耗后端GPU资源,导致平台必须承担持续性的推理成本。
不同于OpenAI通过ChatGPT Plus订阅变现,DeepSeek坚持完全免费策略,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用户和模型规模越大,运营成本成倍上升,形成“越红越亏”的困境。
与此同时,国内主要AI厂商如百度、字节跳动、阿里巴巴都将自家大模型与平台强绑定,例如百度的“文心一言”整合至百度App,字节跳动的“豆包”整合进今日头条、抖音等,拥有稳定的流量入口和用户粘性。
反观DeepSeek,则主要依靠官网或用户主动下载,缺乏平台支撑,流量获取成本高、回访率低,缺少流量回流机制,进一步削弱用户留存。
高算力成本难以为继,变现困局未解
SemiAnalysis报告显示,GPT-4推理成本为每token约1.3–2美分,即便DeepSeek使用自研或开源精简架构,平均每轮推理仍需0.1–0.2美分。以日活1200万、每人每日10次对话、每次400 tokens估算,每日推理量高达480亿 tokens,推理成本约1500万人民币,年成本超过54亿元。
即便日活下降至10万,月运营成本仍需数百万人民币,若缺乏广告、订阅或API等有效变现手段,营收难以支撑成本,将形成严重的负债循环。
相比之下,OpenAI的盈利能力日益增强。据《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今年年初月收入约5亿美元,至7月底已增至10亿美元,年化收入高达120亿美元,主要受益于企业和个人的付费订阅。
在中国市场,字节跳动的AI助手“豆包”第二季下载量领先,成为新黑马。相比之下,Kimi、智谱、文小言、通义等产品月活均有所下降。
AI在垂直领域的应用也日渐火热。在“AI+办公”方面,ima月活跃用户环比增长190.2%,360文库增长134.5%;在“AI+教育”方面,豆包爱学月活为756.2万,“快对AI”更达到1044.4万。
这些平台通过场景绑定提升用户粘性,体现AI应用竞争正从“跑马圈地”进入“精耕细作”的中场阶段。
模型迭代失速引发疑虑
此外,DeepSeek原计划于5月发布的R2大模型迄今未现踪影,也引发市场对其技术迭代能力的质疑。
综合来看,DeepSeek面临的挑战既有商业模式的困境,也有流量结构、技术更新及产品生态布局上的短板。面对百度、字节、阿里等强势对手加速布局,DeepSeek若无法尽快解决盈利与用户留存问题,其市场地位将进一步下滑。
芯片禁令重创中国AI竞赛,DeepSeek推新受阻
美国对华芯片禁令持续发酵,正在深刻影响中国AI企业的技术落地和产品发布节奏。《经济学人》指出,尽管中国在模型训练方面持续取得突破,甚至产出可媲美硅谷的开源模型,但受限于高端芯片短缺,实际部署和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今年初,DeepSeek凭借v3模型获得全球关注,但其新一代模型迟迟未发布,正是因芯片供应受限、推理能力不足,可能重演“Kimi K2”用户反馈的“非常非常慢”窘境。该模型虽在编码与科学知识测试中超越ChatGPT 4.1和Claude 4 Opus,却因运行效率差而饱受诟病。
分析指出,当前中国AI竞争格局日益激烈,“速度”与“稳定”已成为市场最关键的两大指标。阿里旗下的GLM-4.5与4.5 Air就主打响应快、运行稳,得以在芯片紧缩环境中维持竞争力。反观DeepSeek,为避免性能瓶颈而延迟发布新模型,虽出于稳健考量,却也导致短期内用户流失、下载量骤降,市场话语权减弱。
更深层的问题是,DeepSeek缺乏国际资本与技术生态的支撑。其团队虽具备清华、中科院背景,但商业化路径高度依赖中国本土市场与政策扶持,主要投资者也集中在红杉中国、半官方基金等,缺乏欧美、中东或日本的多元资金支持。相比之下,OpenAI、Anthropic、Mistral等企业皆有全球资金注入,并与微软、亚马逊、谷歌等云服务商深度合作,形成国际化的商业闭环。
目前DeepSeek尚无法打入欧美高价值企业市场,仅在沙特、阿联酋、伊朗、印度、印尼等新兴国家取得一定进展。这些国家由于本地大模型起步晚、使用GPT-4存在网络与支付障碍,成为中国模型的潜在替代市场。但分析师指出,这些市场虽具成长性,但体量与用户粘性远不足以支撑DeepSeek的整体平台发展。
芯片禁令不仅掣肘了中国AI企业的技术部署能力,也暴露出DeepSeek在全球化战略、商业模式与资金渠道上的结构性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