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军接连遭受重创,已然士气低落,一方面没有根据地可提供后勤供应,另一方面又要拖家带口,保护随军家属,已经完全沦为“流寇”。这支大军没能形成什么气候,反而在清军与南明军的前后夹击下走向末路。
这一年的五月,李自成率领残部行至湖北九宫山下,留下一个难解的生死之谜,消失在史书记载中,这也标志着大顺政权的覆灭。
湖北省境内有两个九宫山,一在通山县,一在通城县,李自成最后的归宿究竟是在哪个九宫山,三百多年来众说纷纭。
关于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遭遇不测的说法,可统一称为“战死说”。他既不是被清军所杀,也不是被南明所杀,而是死于一次偶然的民间冲突事件。
1645年五月初,李自成行至湖北九宫山下,亲自带领少数卫士前去察看地形,突遭当地团练武装的袭击。尽管李自成率领的这支军队有数万之众,但谁也没想到,李自成作为统帅居然没有处于队伍中间的位置,而是脱离大部队跑去探路,当地团练也不知道这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大顺皇帝李自成。
在这场短兵相接的遭遇战中,李自成被人多势众的当地武装包围,死于混战之中。
康熙年间费密撰写的《荒书》中,详细描写了李自成与当地乡勇搏斗的经过。
双方交战之际,李自成与山民程九伯徒手搏斗。常年种田的程九伯自然不敌久经战阵的闯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压在身上,李自成拔出刀,正要刺向程九伯。
说时迟,那时快,程九伯的外甥金某看到眼前景象,拿着一把铲子赶来相助。李自成只顾与程九伯搏斗,没有注意到金某,被金某一铲子猛击,削去了半个脑袋,当场毙命。
据康熙《通山县志》记载,大顺军将士得知李自成被杀后,悲愤交集,在当地进行了报复性的劫掠,“人民如鸟兽散,死于锋镝者数千,蹂躏三月无宁宇”。
不可思议的是,害死李自成的程九伯居然活了下来。在程九伯的宗谱中,程九伯的后人没有说祖上干掉了李自成,只写“剿闯贼李延于牛脊岭下”,这也让李自成是否死于九宫山显得扑朔迷离。
还有一种说法,李自成并没有与村民发生争斗,而是被误杀。
清康熙年间的《罪惟录》记载,李自成率军经过九宫山时,发现山上有元帝庙,村民正在举行游神赛会,李自成便带二十轻骑走近观看。
随后,李自成让骑兵留在山麓,自己独自前往庙中跪拜,似乎有所祈祷,迟迟不肯起身,庙里的乡亲们见李自成一身戎装,行为古怪,以为是强盗。有一个人比较冲动,拿起掘土用的锸,一把朝李自成的头上刺去,把他刺死了。
之后,村民从李自成的衣服中搜出一枚金印,才知杀错贵人,吓得纷纷逃走。
有学者认为,李自成的遗体可能由随行的大顺军将士进行秘密安葬,所以,此后清军未能找到他的尸首。
▲李自成的下落,成为历史之谜。图源:影视剧照
不久后,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消息,传到了清朝与南明朝廷的耳中。
清军将领阿济格从陕西一路追击李自成的残部,终于在湖北得到李自成已死的消息。可是,作为前线指挥,阿济格对李自成是死是活,以及如何死去的情况,始终闪烁其词,甚至先后奏报不一。
1645年闰六月,阿济格向朝廷上奏说:“闯贼兵尽力穷,逃窜进九宫山。我在山中遍寻不得,又四处通缉,有闯军的降卒和被擒的贼兵说,李自成逃走时,随从仅有二十人,被村民围困,不能逃脱,遂自缢死。我让熟识李自成的人去辨认尸体,但因尸朽莫辨,没有人能辨认出来。我之后会再进行查访。”
这里增加了“自缢”一说。
阿济格说李自成是被围困后自缢而死,还自称找到了一副可能为李自成的尸体,但得不到确认。
之后,阿济格的查访没有下文,显然李自成之死没有眉目,得不到证实。同时,来自前方的奏报将各种说法都传回了朝廷,有人说李自成已死,有人说李自成还活着。
摄政王多尔衮对此颇为不满,他看着让人眼花缭乱的奏报,下谕痛斥阿济格等人说:“尔等先声称流贼已灭,李自成已死,贼兵尽皆剿除,故我祭告天地宗庙,宣谕中外。后来,我又听闻李自成是死了,但贼兵并没有全数歼灭。如今又听说李自成逃遁,现人在江西。此等奏报的情形,前后互异……你们这样谎报,还有谁是可信的?”
南明朝廷也十分关注李自成的下落,有人以此向朝廷邀功请赏。
南明大臣何腾蛟在隆武元年(1645)向隆武帝汇报的奏疏中说:“天意亡闯,以二十八骑登九宫山,以窥伺计,不意伏兵四起,截杀于乱刃之下……”
何腾蛟上疏称“元凶”已除,自称确有实据,只是这一地区暂时被清军攻占,我无法派人查验。
隆武帝朱聿键看完何腾蛟这空洞的发言,“疑自成死未实”。
▲南明隆武帝画像。图源:网络
无论是清朝,还是南明,始终无法为李自成之死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
后来,清朝官方编撰《明史》·,把李自成列入《流贼传》。在刊定李自成之死时,《明史》将战死说与自缢说相结合,写道:
(李自成)自率二十骑掠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或曰村民方筑堡,见贼少,争前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脑中锄死。
然而,关于李自成的最后归宿之谜,并未就此尘埃落定。
清代乾隆年间,湖南澧州有个官员叫何璘,他根据自己调查所得,写成《书李自成传后》,对李自成死于九宫山一说提出质疑。
他认为,李自成“设疑代毙,以为缓追脱身之计”,后在石门夹山寺遁入空门。
在这篇文章中,何璘讲述了他听闻的故事:
李自成南下后,面对清军与南明的前后阻击,且部下多叛逃,已经心灰意冷,于是“舍骑入山,削发亡命”,逃到石门县的夹山寺出家为僧,法号“奉天玉”,活到了康熙年间,年约七十岁去世。何璘问寺中还在世的老僧,他们回忆说,没有人知道奉天玉和尚来夹山寺之前的经历,但听他的口音,好像是西北一带的人。
何璘还为自己的说法提供了一些佐证,如李自成“失踪”后,大顺军余部在澧州、石门一带盘踞多年,也没有另外推举一位首领,也许是因为李自成隐居山间。
石门一带地处湘鄂交界,层峦叠嶂,地势复杂,正好作为两个朝廷都要追捕的头号逃犯的藏身之地,而夹山寺是历史悠久的禅寺,也可为这位为帝为寇又为僧的传奇人物提供一个修行之地。
何璘认为,“奉天玉”这一法名的由来,是因为李自成曾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还有人说,王者主也,主若隐其头就是“玉”。
李自成“出家说”由来已久,但中共建政后,出家说曾长期得不到认可,并被有意掩盖,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逃跑主义”,不利于营造农民军领袖的形象。
1984年,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和尚墓,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关于奉天玉和尚的文物,且违背僧规,按俗礼下葬,似乎印证了闯王当和尚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
当地人还发现过奉天玉和尚的画像,是一种雌雄眼、面貌狰狞的形象,“雌雄眼”即眼睛一大一小。《明史》记载,李自成“高颧深𬱖,鸱目曷鼻,声如豺”,相貌比较奇特,而且他在征战时曾被射伤左眼,箭伤痊愈后导致两只眼睛一大一小,这恰好与奉天玉和尚像的雌雄眼相符合。
但是,奉天玉和尚是否为李自成至今仍存疑,缺乏有力的实证。李自成禅隐夹山的说法,也只是各地闯王传说的其中一个。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李自成形象,参考了闯王“出家说”。图源:影视剧照
在甘肃榆中县,人们相信,李自成兵败后,在亲信的掩护下逃脱,隐居于榆中县青城镇,而且死后埋在了青城镇黄河边的龙头堡子。这一说法,源自当地的一本《李氏宗谱》以及李氏后人的祭祀活动和青城镇的口头传说。
在湖南临澧县,有一个蒋氏家族,自称其发迹与李自成有关。一说闯王失败后,将儿子寄在蒋家,并给了一支令箭,可用其在河边船上取金银,蒋氏抚养闯王之子长大,由此发家。现代女作家丁玲就是临澧蒋家的后人,她回忆说:“我小时候也听过不少这方面的传说,家里老人说,临澧的蒋家是李自成的后人。”
那个让明清两朝共同忌惮的枭雄,在掀起了一场惊动天下的风暴之后,归于沉寂。
他的生死下落,在此后数百年成了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大IP,而历史的是非功过,不过成王败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