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了六十岁,该见的世面见过了,该懂的道理也懂了,说话办事本该更有分寸。老话也讲“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长辈的经验和智慧,是家里的福气。可要是嘴上没把门,说话不注意,再好的心意也可能惹人烦。尤其是在晚辈面前,有些话看似随口一说,却可能伤了和气,坏了家里的氛围。人过六十,这三句话千万别说,别等晚辈心里有了疙瘩,才追悔莫及。
一、不要总说“想当年我多厉害”,过去的辉煌,别总挂在嘴边“好汉不提当年勇”,这话谁都听过,可有些长辈就爱翻旧账。吃饭的时候说“想当年我挣钱养家,一个人顶你们现在仨”;晚辈工作遇到点挫折,就插一句“我年轻的时候,比这难十倍的事都扛过来了”;甚至看个电视,都能扯到“当年我跟你爸……”不是说过去的经历不能提,而是翻来覆去说,晚辈听多了就腻了。老话讲“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不一样了,年轻人的活法跟老一辈也不同。你当年的“厉害”,放在现在未必适用;你吃过的苦,也未必是晚辈该走的路。总把过去挂在嘴边,看似是摆资历,实则容易让晚辈觉得“你不懂现在的事,还爱说教”。时间长了,他们可能就不爱跟你聊天了,躲都来不及。不如多听听晚辈说,偶尔分享点有用的经验,点到为止就好。让他们觉得你“懂道理,不摆谱”,比说一百句“想当年”都管用。
二、不要随口说“你们年轻人真不行”,贬低的话,最伤晚辈的心“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尤其是长辈说的话,晚辈往往更往心里去。看到年轻人网购,就说“净买些没用的,不会过日子”;看到小两口周末出去玩,就念叨“不知道攒钱,将来有你们哭的时候”;甚至孩子换个工作,都要泼冷水“好好的班不上,瞎折腾啥”。你可能觉得是“好心提醒”,可在晚辈听来,就是赤裸裸的贬低——好像他们做什么都是错的,怎么活都不如你当年。老话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你觉得“不行”的事,可能是年轻人的常态;你看不惯的习惯,可能是时代的新潮流。比如现在年轻人用手机支付,你觉得“不如现金踏实”,可这就是方便快捷;他们喜欢旅行开阔眼界,你觉得“浪费钱”,可这是他们解压的方式。总说“你们不行”,不仅伤感情,还会让晚辈觉得“你不理解我,也不尊重我”。时间长了,家里的氛围就会变得紧张,谁都不爱多说话。不如换个说法:“这事儿我不太懂,你跟我说说?”多些好奇,少些评判,晚辈反而愿意跟你亲近。
三、不要总念叨“我老了没用了”,消极的话,会给晚辈添负担“养儿防老”是老话,可真到了需要晚辈照顾的时候,总说“我老了没用了”,反而会让他们心里不安。孩子给你买件新衣服,你叹口气“别给我花这钱,我穿不了几天了”;晚辈抽时间陪你吃饭,你又说“不用特意管我,别耽误你们上班”。你可能是怕给他们添麻烦,可这些话听在晚辈耳朵里,就成了“我是你们的累赘”。他们会觉得自己没照顾好你,心里愧疚;甚至会想“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让老人这么想”。老话讲“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家里的定心丸。晚辈愿意孝顺你,不是因为你“有用”,而是因为你是他们的亲人。与其说“我没用了”,不如大大方方接受他们的好意:“这衣服真好看,还是我家孩子有心”“跟你们一起吃饭,我这心里特舒坦”。你的开心和满足,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应。别让消极的话,给这份孝心添上沉重的底色。人过六十,说话的分量更重了。一句暖心的话,能让家里和睦;一句不妥的话,可能就生了嫌隙。老话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前多想想“这话该不该说,会不会伤人”,比什么都重要。少提当年勇,多听晚辈说;少些贬低话,多给点鼓励;少些消极念,多些乐呵气。这样,家里的日子才能热热闹闹,晚辈愿意亲近,你也活得舒心。这才是老人该有的福气,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