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经》中提倡的“无为”指的是什么?难道意思是无所作为、什么都不做,让大家躺平吗?
如果你是这样想的话,那就完全错了。
“无为”应该包括四种境界:不妄为、顺势而为、不过度干预、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
1.不妄为
不做违反法律、道德以及自然规律的事,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都要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不过这里的自由并不绝对,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约束的话,那么就连生存都将成为问题,此时还有什么自由可言。
首先大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你的自由不能有损他人的利益,不能影响他人的自由,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我们要做个讲究道德的人,至少得对得起“人”这个身份。不过每个人对于道德的底线和要求不同,因此才会创造出不同的人生。
最后我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类的认知范围毕竟有限,人类文明每天都在不断进步,这也意味着世界上永远存在未知领域,所以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千万不可狂妄自大。就比如在天灾面前,我们是那么渺小。
不妄为,不能盲目、冲动做事,不能根据主观臆断擅自行动,才能避免招来祸患。
2.顺势而为
事物发展有其规律和趋势,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和接受,就算自己无法理解,也得放下个人意见和想法,不能轻易与之硬刚。
就比如在水中行船,如果自己非要逆流而上,那么结果肯定是讨不到半点好处,自己越努力,就会败得越惨。
相反只要顺流而下,自己几乎不用怎么努力,最终也能毫不费力地抵达终点。二者相比,大相径庭。
顺势而为,在什么样的局势下,就要采取与之对应的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只能白忙一场。
每一次时代变革,都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推动着时代发展,能够抓住机会的人,自然比别人飞得高飞得远。
谁都没有能力和大局势相抗衡,努力之前先看清形势。
3.不过度干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立场,都有自己的经历、感悟和认知,你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评价别人的世界,一定是片面的不公平的。
正所谓“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你若经我苦,未必有我善”,是环境造就了你我,大家应该相互多些理解和原谅。
再比如教育孩子,不能采取统一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读书学习也并不是唯一出路。
如果过度干预孩子们的成长,反而可能扼杀他们的天性,浪费了他们天生的宝贵素质,耽误了孩子们的前途。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对待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同样如此。
大家都能够做好自己就好,不去过度干预别人,就像你也不希望别人控制你一样。
4.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经常被各种欲望和诱惑所控制,无法真正做到内心自由。
欲望越多,压力越大,自己付出的代价越大。如果最后能够得偿所愿还好,就怕是白忙一场,甚至误入歧途,那样自己的人生就悲催啦。
金钱物质原本应该是为我们服务的,现在怎么反了过来,自己反倒成了它们的奴隶?
学会放下不切实际的欲望,不要和任何人攀比。因为你只看见别人享福,却看不见别人受苦,当然会觉得不公平,甚至产生扭曲的心理,给自己平添烦恼。
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对于很多事情都可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样就能把自由还给自己的心。
内心的宁静,能够提高我们的幸福感。
结语
《道德经》中的“无为”,不是教我们什么都不做,那样的话有生命和没有生命就没有区别了。
“无为”是一种不逼迫自己,包括别人的生活状态,不执着于结果,顺其自然就好。
这个世界很大,谁会在意你呢?你的存在又有多大意义呢?放过自己,做个普通人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