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又一个家装巨头,说倒就倒!
7月17日凌晨,年收入20亿的家装巨头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从18楼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留下10亿元债务和2000多个家庭的血泪,无数家庭一辈子的积蓄化为乌有。
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家,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那些血本无归的普通家庭,又该找谁讨回公道?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从辉煌到崩塌
在老板曾玉周坠亡后,7月18日中午,靓家居的直播间还在热火朝天地带货。
但当天下午,这家拥有23年历史的家装巨头正式宣布破产。
10亿元的债务窟窿,2000多户家庭的装修烂尾,1000多名员工的工资无着,300多家供应商的货款打了水漂。
但这个企业,也曾有过辉煌的起点和令人艳羡的成功。
2001年,33岁的曾育周在广州创办了靓家居。
最开始只是做建材超市,凭着创新思路大干快上,生意越做越大。
2008年,曾育周推出了“按平方报价”的整装服务模式,把原本不透明的装修流程变得清晰明了。
这个创新,让他在行业里赢得了“整装校长”的称号。
最辉煌的时候,靓家居在全国开了上百家门店,年收入达到20亿,多次被评为行业十强。
那时候的靓家居,招牌响当当,是很多人装修的首选。
靓家居的崩塌,根源在于它的商业模式。
“先收钱后装修”本来是行业惯例,但靓家居把这个模式玩到了极致。
客户的预付款本该专款专用,但实际上都被挪作他用了。
从2021年开始,曾育周直接推出了“42天开店系统”,疯狂扩张。
开店就像下饺子,平均3天就有一家新店开业。
每个月光门店租金就要几百万。
因为开新店要钱,投广告要钱,还旧账也要钱。
曾育周就拿着客户的钱,去填自己的窟窿。
而对供应商那边,也是一样的套路。
早期结算还算正常,结果后面就开始拖延。
付款周期从最初的18天,一路拖到了6个月。
供应商们大量垫资供货,最后落得颗粒无收。
看起来资产雄厚的靓家居,实际上是个空壳。
那些写字楼和仓库,账面价值2个亿,但全是租的,真正属于公司的固定资产,少得可怜。
用内部人士的话说,“就是连个能顶事的资产都没有”。
而外部环境的恶化,更是加速了崩塌的进程。
这两年楼市冷得跟冰窖一样,年轻人买房的少了,装修单自然就少了。
再加上疫情影响,大家的消费意愿都在下降。
市场的风吹得太急,靓家居这艘大船开始剧烈摇晃。
盲目扩张带来的成本压力,让情况雪上加霜。
每开一家新店,装修费用20-30万,月租金7-8万,还有员工工资、材料费等等,成本压力就很大。
财务压力山大,但又骑虎难下,停下来就意味着资金链断裂。
而营销策略的失误也是重要原因。
为了吸引客户,靓家居在直播间推出各种低价套餐,什么“688全包”、“0元设计”。
可钱是投进去了,业绩却依旧惨淡。
废墟上的众生相
崩塌前的最后时刻,表面上一切如常。
直到跳楼前一天,工人们还在客户家里努力装修。
曾育周甚至抵押了深圳的三套房,试图挽救公司。
他的朋友圈里还在写“咬牙坚持,未来可期”。
但现实的清算,残酷得让人心寒。
能够紧急变卖的资产只有电脑、打印机、桌椅板凳这些办公用品。
10万块钱的东西,最后只能卖个2-3万。
而按照法律规定的清偿顺序,先是银行贷款,然后是员工工资,最后才轮到客户和供应商。
算下来,客户可能只能拿回10%-20%的钱。
受害者的处境,让人心酸。
有人辛苦一辈子,咬牙买了套房,结果装修装成了烂尾,房子都被拆成毛坯,只能回到原始状态。
但最惨的,还是那种房子没得住、钱也追不回的绝望感。
人性的复杂,在这时候显露无遗。
很多员工说“老板平常对我们不错”,甚至有上百名员工自发回来帮忙整理资料。
但也有人说“感情归感情,现实归现实”。
社会舆论也是众说纷纭。有人同情曾育周,说他压力太大,身后是几千人的生计。
有人批判他一走了之,留下这么大的烂摊子,既然开始疯狂扩张,就该想到会有今天。
而现在,处理后续事务的重任,都落在了曾育周妻子身上。
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模式,先收钱后服务的模式风险极高,用客户的钱滚动资金,这种模式不出事才奇怪。
谁为信任买单
靓家居的倒下其实不是个例,家装行业“水深”是普遍认知。
住范儿、圣都、海尔有巢等公司相继爆雷,每年都能看到一堆倒闭新闻,这两年,企业家的生存困境愈发严峻。
今年4月,纺织老板毕光钓抑郁症离世,6月初,电梯老板刘文超离世。
这个月的月初,上市公司董事沈康明也走上了绝路
而就在7月27日上午,又一家居行业头部企业,居然智家董事长汪林朋跳楼身亡。
对此,有人总结说道:“老板不跳楼,企业难收场。”
目前,信任危机已经全面爆发。
“交钱装房就像买彩票”,“大品牌也靠不住”,道出了消费者的无奈。
信任要是碎了,哪还有什么未来?
老板走了,债还在,这是市场规律,也是道德责任的拷问。
企业一倒,普通人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再华丽的外表,也遮掩不了背后的风险。
结语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每一个看似稳固的商业帝国,都可能一夜之间轰然倒塌。靓家居用悲剧告诉我们,当信任成为奢侈品,当预付款成为赌注,当扩张成为豪赌,崩塌就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