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5月发布的最新禁酒令,重创餐饮业,正引发一连串的骨牌效应。(视频截图)
中共国家统计局资料:2025年1—6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占比11.34%的餐饮收入(27,480亿元),仅增长4.3%。更严重的是,餐饮收入同比增速明显走弱,一季度平均增速为5%;二季度,从4月的5.2%和5月的5.9%急剧下滑至6月的0.9%,平均增速仅为4.0%,成为拖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主要因素。
如果拉长时间,从近几年的资料看(见下表),可以发现:(一)餐饮收入对经济形势非常敏感,其波动度远大于社零总额;(二)社零总额对波动度又远大于GDP增速,但两者关系有点乱(当然各界普遍质疑GDP增速和各项经济书记的真实性)。
2019—2025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餐饮收入
资料来源:中共国家统计局
一般来说,对经济形势的敏感,餐饮最高,其次社会零售,GDP最低,但方向应是一致的。表中2019年至2023年的资料,大体符合。但从2024年起,却起了变化:(一)2024年和2025上半年,社零总额的增速居然低于GDP增速;(二)2025年,餐饮收入增速居然小于社零总额增速。
对于上述异于常规的变化,一种解释是中共当局2024年以来持续出台和扩大“促消费”政策(例如,2024年当局从发行的一万亿元特别国债中拨出约1,500亿元用于补贴电器、汽车、自行车和其它商品的以旧换新;2025年补贴数额翻番,且补贴范围从八类家电扩大至12类,新增电饭煲、微波炉等商品),提高了社零总额的增长率。
可问题是,同样都处在“促消费”政策的背景下,为什么2024年餐饮收入增速(5.3%)还大于社零总额增速(3.5%),怎么2025年上半年就颠倒过来了呢?虽然2025年5月当局推出“限酒令”,对餐饮业打击很大,但时间有限,也不致于能把整个上半年的餐饮收入增速都能拉下来。
本文以为,2025年餐饮收入增速之低,显示出的是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民以食为天。餐饮业是世界上最强韧的行业,却也是对经济形势反应最敏捷的行业。2022年中国疫情再起,“动态清零”走到极端,上海封城,中国经济大盘动摇。当年,餐饮收入负增长6.3%,至少有135.9万家餐厅阵亡,远超之前三年(企查查资料显示:2020年,餐饮行业注销门店超过32万家;2021年,餐饮行业吊销或注销了93.5万家店;2022年51.9万家)。不少全球知名的餐饮“老牌”熬过了疫情,却倒闭在2023年。
也是在2023年,新兴起一个群体——“餐饮收尸人”。他们专门收购那些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的餐厅的二手设备,从冰箱、烤箱到咖啡机、霜淇淋机等等。这些设备在经过清洗和维修后,再次流入市场,为新入行的餐饮创业者提供了低成本的设备解决方案。
虽然,官方资料显示,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上升20.4%,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增速领跑其它类型。但,事实上,2022年餐饮业在内卷的漩涡中疲态尽显。
2024年,餐饮业的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近300万家餐饮门店倒闭,创下历史新高。红餐网不完全统计发现,过去一年,不少餐厅已悄然消失在大众视野之中,涉及正餐、茶饮、咖啡、烘焙、火锅、甜品、自助餐、小吃速食、酒馆、烤肉等各大品类。
就在2024年,餐饮收入增速由2023年的20.4%大幅下滑至2024年的5.3%。同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2023年的7.2%有显着回落至3.5%,罕见的低于这年5.0%的GDP增速。
这几年,当局也在喊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是内需不足。内需不足,最主要的是,是居民消费不足。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GDP增速,将居民消费不足难得的在官方资料上显示出来(官方资料明显包装过,实际情况应更糟糕)。
进入2025年,餐饮业之艰难,流行的口头语竟然是“不死就是成功”。《德国之音》刊文说:9.9元的咖啡、99元的四人套餐——中国餐饮业陷入价格竞争的白炽化。消费者减少外出就餐,通缩持续。
而且,餐饮收入增速竟低于社零总额增速,表明需求进一步萎缩,中国经济困境加深。
或曰,中国餐饮业还是有韧性的。比如,这几年餐饮企业新注册数量大于死亡量,餐饮企业存量创下历史新高(见下图)。
《2025年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截图
这需要具体分析。中国是个超大经济体,餐饮业存量天然巨大。但是,中国经济不够发达,在经济动荡、萎缩的时期,中产阶级饱受重击(例如,房地产、教育、金融和科技等行业大规模裁员),他们要想活下去,就无法躺平,必须拼搏。怎么拼搏呢?一个是开出租、跑滴滴,一个是做网红、开频道,再一个就是开餐饮店(门槛低,起步容易)。从这个角度讲,在经济下行时期,餐饮店大量增加,是“穷人的经济学”,是迫不得已的“内卷”,是没路找路的拼死拼活。
综上所述,2022以来,中国餐饮业每况愈下(虽然官方资料有反复),反映出的是中国经济的大盘动摇、风雨飘摇。2025年餐饮业“不死就是成功”的口号,折射出中国经济掉入陷阱,难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