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双重困境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北京的双重困境
作者:
随着中共国内需求持续疲软、通缩压力难解,愈来愈多中国企业被迫走向海外,试图借由开拓海外市场与转移产能,纾解内部经济困局。然而,这一趋势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警觉与批评,欧美多国指责中企透过低价倾销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当地产业。

随着中共国内需求持续疲软、通缩压力难解,愈来愈多中国企业被迫走向海外,试图借由开拓海外市场与转移产能,纾解内部经济困局。然而,这一趋势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警觉与批评,欧美多国指责中企透过低价倾销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当地产业。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邓希炜近日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指出,中企“出海潮”实则无法根本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反而暴露中共长期以来经济政策的结构性失衡。他直言:“中国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叫做‘不出海就出局’,原因有二:其一是国内竞争过度内卷,尤其对民营企业而言,在本地获利难度日增;其二则是外部环境趋紧,中美贸易战导致关税成本上升,许多出口导向型企业被迫将产线转移至东南亚、墨西哥等地。”

邓希炜进一步指出,中共经济长期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过去主要集中于家电、日用品等低附加值产品,如今则延伸至太阳能、电动车等高技术含量产业,直接冲击欧美国家的核心产业利益与科技主导地位。因此,近年来欧美多国纷纷提高关税壁垒,以限制中国产品大规模倾销。例如,美国针对中国电动车、太阳能板等新增关税,就是为了遏制过剩产能对本国企业的利润与长期竞争力造成威胁。

然而,中共高层虽多次提出“扩大内需”以化解产能问题,却始终无法真正落实。邓希炜坦言:“北京一直讲要靠消费带动经济,已经讲了二十年,但产业与财政政策依然偏重供给侧,鲜少着眼于如何刺激消费。”

在消费信心薄弱的现实下,中共口头推动的“消费驱动”始终难以见效。邓指出,造成民众消费意愿低迷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房地产下行与就业市场趋冷,致使民众预期收入下降、倾向储蓄;二是通缩预期蔓延,消费者倾向观望,期待未来价格更低,从而进一步压抑当前消费支出。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内需不振与价格下行的恶性循环,极可能使中国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市场普遍开始讨论,中国是否正在重演日本1990年代“失落的十年”,甚至可能演变为“失落的三十年”。

从目前趋势来看,中共一方面试图靠大规模出口与海外投资转嫁国内压力,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内需拉动机制。这种结构性失衡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反而加剧与欧美国家的贸易对立。长期来看,中共若不真正调整其政策重心,改革消费与财富分配机制,中国经济恐将深陷漫长衰退泥淖。

责任编辑: 李冬琪  来源:阿波罗网李冬琪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29/2254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