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等友时写下一首诗,幽美脱俗,满心清凉,读后令人心旷神怡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古诗古文 > 正文
孟浩然等友时写下一首诗,幽美脱俗,满心清凉,读后令人心旷神怡

僧人业师的庙宇浸在渐浓的暮色里,孟浩然静坐禅房。

白日与丁大定下共宿之约,此刻窗外天光正被墨色晕染,像一幅尚未干透的水墨画。

檐角铜铃被晚风摇出细碎清响,阶前灯笼已亮起,橘色光晕在青石板上洇开暖痕。

通往山下的小径,石子泛着微光,却迟迟不见丁大身影。

他起身踱出庙门,晚风拂过竹林,叶声沙沙似私语。

远山隐入夜色,老槐树影在地上拉得绵长,如心底蔓延的期盼。

料想友人许是被暮色景致耽搁,他唇边漾起浅笑,静立门前。

这等待里的静谧与期盼,恰似山间月色般动人。

晚风拂过衣襟时,灵感悄然漫上心头,他便借着渐浓的暮色,将这份等待落笔成诗。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唐代〕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这首诗的大意是:

夕阳已经落下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月光照进松林夜晚渐生凉意,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山中砍柴人已经全都归家而去,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与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带着琴站在山路等你。

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此诗写诗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径之上等待友人的到来,而友人不至的情景。

首联描绘了夕阳西下,群山万壑迅速陷入昏暗静寂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

颔联则是全诗的名句,诗人通过松月、夜凉、风泉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山间的清幽与寂静,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期待。

颈联进一步渲染了山间的清幽与宁静,通过樵人归家、鸟儿栖定的细节描写,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夜晚的降临。

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

尾联直接点出诗人候友的主题。诗人以孤琴候友,既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期盼,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味与意境。

一个“候”字,彰显了诗人不焦虑不抱怨的儒雅风度,也从侧面表露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友人的信任。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那是何等风雅的等待,仿佛浸在一汪月光酿成的清酒里。

诗人披着满身银辉,衣袂随晚风轻轻舒展,指尖在琴弦上流淌出悠扬的古曲,每一个音符都像落在荷叶上的露珠,晶莹而轻盈。

他就这般将一个“候”字,弹得举重若轻,漾开满院的意趣。

这样的夜晚,无论故人是否踏月而来,那份静静流淌的期盼与安然,都如一幅淡墨山水画,耐人细细品味,余韵悠长。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云端小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26/2252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