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风|林昭精神和“水文化”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逸风|林昭精神和“水文化”
作者:

林昭,作为中华大地上首次出现的一个全新的象征性的人文符号,且不谈她对于暴政的反抗精神符号,是否可以从一个更加广大的意义上对她做一次更深层的意义上的诠释呢?答案是肯定的,正如,很多的牧师对圣经的经句做过的三番五次的诠释一样,每一次都有全新的视角获得更多的来自上帝的话语的启示,在基督教人士来看,这是圣灵的启示,是上帝对个体人的大脑思路的引领。而对于华夏大地上来讲,林昭作为一个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上的符号的存在,还是需要我们再一次地深入诠释和解读的;曾经,林昭的意义在于她是一位在中国政治运动中追求自由、人权和平等的代表性人物。她的精神和遭遇象征着早期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以及对极权统治的反抗。同时,林昭的事件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政权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异议人士的压制和迫害,以及对历史真相的掩盖.林昭是中国50年代末期“反右运动”中,少数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并以实际行动反抗政治压迫的知识分子。她所代表的这一代人,是中国追求思想解放和民主政治的先驱。

尽管林昭被所谓的中共官方“平反”,但并未得到完全的公开和公正的评价。她的故事和精神,仍然需要被更多人了解和铭记。对林昭的纪念,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追思,更是对自由、人权和正义的追求,以及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对林昭精神内核的剖析,更可以让我们理解一种在极权文化、传统文化和基督文化共同交融之下的某种新式精神文明和文化的诞生。本人就林昭现象曾经与一位基督教牧者深入探讨,并获得一定的启发,特作此文,以期抛砖引玉之功效。

1、华夏道统的失落–血色中华

林昭曾叹息:“怎么不是血呢?我们的青春、爱情、友谊、学业、事业、抱负、理想、幸福、自由,我们之生活的一切,这人的一切,几乎被摧残殆尽地葬送在这污秽、罪恶的极权制度的恐怖统治之下。这怎么不是血呢?”

1968年4月29日,年仅36岁的林昭在上海龙华被枪决,5月1日,劳动节,公安人员来到林家说了三句话:“我是上海市公安局的。林昭已在4月29日被枪决。家属要交5分钱子弹费。”她的母亲许宪民听到后,立刻晕倒在地。有人说,她不久后就疯了。7年后,这个当年坚定的抗日分子、热情帮助过共产党革命的民主人士,死在上海外滩街头。

林昭的母亲许宪民死了,是千千万万的被嗜血的暴政治下的普通平民中的一个写照;不仅仅林昭代表了一种反抗暴政的符号,林昭的母亲也代表了另一种普通平民在暴政之下的艰难的被压迫的灵魂的一种符号,每每党亿万中华儿女看到这个符号,就必然会联想到中共恶政对于中华民族带来的伤害何其之大!就会想到,中华民族延续三千多年来所秉承的文化基因为何被中共独裁统治之下不堪一击?为何这样的恶政竟然可以延续到如今而人民仍旧沉迷不悟?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很多人在看了胡杰的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之后才搞清楚林昭是怎么回事。林昭在狱中写的血书是对当局政权最有力的控诉;因此,中共当局当然不希望人民知道真相。

今天,我所想要表述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在万马齐喑的时代里,竟然出现了一个林昭。她属于一个新的事物,而代表新事物的这个人在暴政之下被扼杀,但是她的精神却被华夏大地所承载,成为一颗永不磨灭的明珠,照亮黑暗世界,同时让更多的觉醒人士不断地反思。

林昭犹如一滴新生成的水,这滴水永不枯竭,正在滋润着千百万的愿意接受林昭理念的人们,并且,每个人都应该在这滴圣水的洗礼下更新自己的生命,成为一名更新的华夏儿女。

华夏道统里常常以水来自喻。水可以比喻为德行,像孔子所说,水“遍生万物而无偏私,似德”。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另外,水也可以比喻为智慧,因为它能适应各种容器,并能深入细微之处。中国人常常将人的最高境界的善行比喻为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相对应的那些目空一切、狂傲自大的人,凡事都不会顺利。水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浓重的一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水”在成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据统计,含有“水”字的成语共有370多个;水所形成的很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更多。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讲,水文化代表了华夏文化的一种柔性特点,正如太极图标识,乃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这种文化乃是以阴阳五行为标的物符号为特征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性意识拓展开来,其实就是一个宇宙。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性不是群体性的,每个人都自成一体,成为一个君主、一个小宇宙。这个宇宙是一个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宇宙。在人类历史上,人类曾经想让单个的一个个小宇宙合并为一,铸造一个通天塔,塔顶通天,传扬人的名。如果这个塔建成之后会是如何呢?人类是否真的有一条通天之路呢?这条通天之路是否可以引导人类走出各自的偏狭不再局限在自己所设定的文化囚笼之中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林昭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结果。

首先,她自小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林昭在中学阶段就读苏州景海女中,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在学期间,她每星期日都去教堂做礼拜,不久,从一位美国传教士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基督教文化构成了她的灵魂的底色或底蕴,这也是为什么她可以在后来敢于质疑暴政,是与她的敢于求真的思想有关联的。基督教文化里所拥有的为真理发声的勇气体现得淋淋尽致。

在英文中【真理】和【真相】是一个词(truth)?正如很多大陆地区的华人在美国居住久后,问道她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美国人对于谎言的零容忍,这个与华夏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多数华人基督徒对真相和诚实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对道德与善恶感兴趣。在圣经里,教导基督徒要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主通行。基督教求善不假,但是对比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基督教更加求真,后者更加求善。其实,如果没有了求真的精神,所谓的求善,不过更加是虚伪的善。严复曾对此有深刻的见解:“华风之敝,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一个失去了求真务实的民族,表面上再光鲜亮丽,其实内在都已经腐臭不堪,几乎被人类世界所唾弃。这就是“求善文化“的特色和结局:在一个没有善的人世间求善,求善必不可得;非但不得,更得太多的骗子!这个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陆地区骗子横行,到处都是庙瓦迪,到处都隐藏着偷盗人体器官的没有道德没有伦理没有善良人性的世界的原因。一个张扬自己是道德礼仪之邦,最后却沦为邪恶伪善之地,其中奥妙谁人能知道其中奥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不断地学习和剖析林昭的精神来源的原因。

林昭曾经被共产红色文化所迷惑,难得的是,林昭从一个毛泽东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蜕变为毛泽东及其代表的极权体制的反对者,直到死前都未曾停止她对这个极权体制的批判。极权体制剥夺了她的自由,迫害了她的身体,但无法清洗她的独立思想,也无法让她闭上嘴巴,她继续在狱中用发夹、竹签刺破自己的皮肉,用鲜血写下大量批判极权体制的遗稿,继续追求她所盼望的“给一切人以自由”的理想,直至子弹夺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昭作为一个现象学符号在这个伪善的共产世界里屹立不倒,乃是华夏文化的大幸。

在目前这样的一个技术偶像化的时代,往往会忽视真实的生活和什么是真实的人生。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过度依赖技术。在道家看来,这些技术都是远离正道和真道的,属于舍本逐末之流变。即便是很多人为科学技术辩护,之多将技术列为中性;例如,洋务运动时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乃是出自于魏源的《海国图志》,意思是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来抵抗外国的侵略。这句话体现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变,即从“天朝上国”的思想,转变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洋务派的核心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是著名的体、用之争。按照此观念,技术就是“用”的范畴,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船坚炮利都是可以作拿来主义,为大清所用,并不伤害清制本体。目前,中共的体制也是如此,所谓的“改开”路线同出一辙,并无新意。中共使用的西方科技来为其共产暴政续命,其本质的共产暴政之体不会变化。

清王朝和共产王朝使用的改革路线不过是使用西方科技之用,保全其统治之体。似乎无可厚非,从中国文化的道统来讲,这个体和用都属于外显的东西,不如法眼的。因为,背后自有天道运行其中,只是很多人不自知而已。况且,西方文化也正面临着自己的问题,西方文化正在被左派谬误思想影响走入了死胡同,右派的保守主义正在全力以赴进行矫正。这个矫正处于针锋相对的阶段。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705/224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