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父母,工作压力都很大。
白天上班忙得团团转,晚上回家还得应付孩子的吃喝拉撒。
于是,很多家庭不得不依靠老人帮忙带娃。
可老人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追着孩子满屋跑,哪有那个劲儿?
孩子一闹,实在拦不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开电视。
电视不吵不闹,孩子一看能坐上几个小时,眼睛瞪得圆圆的,大人也能落得清净一会儿。
久而久之,电视就成了家里的“万能哄娃神器”。
但这份轻松的背后,却也有不少人担忧。
“看电视多”的孩子,和“几乎不看电视”的孩子,会有什么不同?
长大后,4大差距明显。
一:注意力的差距
很多孩子,从小习惯了电视的节奏。
动画片每秒切好几个画面,角色说话快、动作夸张、背景音刺激强。
孩子的大脑,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内容,只能一股脑往里灌。
看得多了,孩子逐渐适应这种“快节奏、高刺激”的输入方式。
慢慢地,他静下心来的能力开始变弱,也就是专注力变差了。
等到需要认真做事,比如写作业、听课、听别人说话,他就会变得坐不住、心飘飘。
我们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用心”呢?
不是他不想用心,而是大脑已经习惯了“快节奏”。那种需要慢慢消化、慢慢琢磨的学习,他就会有些吃力。
并且,一旦没有声音和画面刺激,大脑就觉得无聊、焦躁。
这时,他就很难集中注意力。
而那些不看电视长大的孩子,反而能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把时间和心思投入到任务上。
二:语言表达能力的差距
不少家长觉得,会说话是孩子的天赋,是天生的。
其实不然,孩子的“说话”能力,跟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判断一个孩子语言能力,就看他的词汇量,会不会运用词汇,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看电视的孩子,虽然听了很多内容,但那是“单向输入”,他们只是听,却没有说,没有和人互动。
电视里的语言要么太快,要么太简单,要么太夸张,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学会生活中该怎么表达。
语言能力不是听出来的,是“聊”出来的。
父母和孩子聊天、讲故事、一起做游戏、问问题、讲感。这些互动,才是在帮孩子建词汇库、理清表达逻辑。
一个天天看电视的孩子,嘴上可能会说“奥特曼来了”“我变身了”。
但当他要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讲清楚一件事情时,却说不完整、说不明白,语句混乱、词不达意。
到了上小学,这种差距开始显现。
有的孩子能把一件小事讲得头头是道,写作文能自己组织句子表达感受;
而有的孩子,说几句话就卡壳,写作业靠背模板,回答问题含糊其辞。
这就是语文表达能力的差距。
语言是打开世界的钥匙。小时候不扎实,长大后就容易社交吃力、写作吃力、理解力也弱一截。
看电视看得多,反而把这把钥匙给磨钝了。
三: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差距
小孩子天生爱动手,剪纸、画画、搭积木、摆娃娃、拆遥控器……
这些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动作,其实正是他们认知世界、锻炼大脑的过程。
通过动手,他们在练习观察力、协调力、空间感,还在学习耐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电视一开,手就不动了,眼睛盯着屏幕,身体一动不动。
时间久了,动手的欲望慢慢被磨没了,他会变得懒、变得被动,什么都想让人“喂”到嘴边。
玩具放一地不碰,画笔放桌上没兴趣,脑子也越来越“懒”,总等别人告诉他怎么玩、怎么做。
相比之下,那些电视时间少的孩子,会主动去探索、去尝试,哪怕搞得一团糟,他们也乐在其中。
比如,一块废纸在他们眼里能变成帽子、一堆积木能盖出房子、一个瓶盖也能研究半天。
这种“动手+动脑”的过程,是电视永远替代不了的。
四: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的差距
有些孩子,一不顺心就哭闹、发脾气、摔东西,不愿意沟通,也不懂得怎么和别的小朋友相处。
这种“情绪失控”和“社交困难”,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天生性格问题,而是小时候太早、太多地沉浸在电视和屏幕里了。
电视节目节奏快、情绪浓,大人看个热闹,孩子却容易被里面的剧情带跑情绪。
看到主角发怒,他也学会怒吼;
看到角色动手,他也模仿推搡。
可电视里演完就结束了,现实生活却没有人教他:情绪来了怎么办?别人生气了该怎么回应?
看电视时,孩子是一个人坐在那儿,对着屏幕笑、哭、激动,却没有任何社交互动。
他不用去争玩具、也不用排队、不会有人和他说“你这样我不开心”。
久而久之,他不懂别人的感受,也不懂得控制自己的反应。
一遇到冲突,他只会哭、吼、逃,或者干脆不说话。
而那些平时少看电视、常常和人玩、和家长互动多的孩子,在生活中习惯了“情绪来往”:
高兴了会分享,生气了能表达,不顺的时候也懂得调整心情。
他们会说“我不喜欢这样”“我们一起玩吧”“你先玩,我等一下”。
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背后是情绪理解力和社交能力的体现。
到了幼儿园、小学,这种差距就越来越明显。
有的孩子人缘好,朋友多,老师也喜欢;
有的孩子容易被孤立,搞不懂怎么相处,一点小事就闹情绪。
不是谁好谁坏,而是成长环境不同,孩子从小接触的“社交训练场”不同。
电视不是不能看,但看得太多、看得没节制,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注意力、表达力、动手力,甚至是性格和情绪。
差距不会立刻出现,但几年后,往往一眼就能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