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跟我说,她跟妈妈现在几乎不说话了。
小时候,她什么都听妈妈的,穿什么、学什么、跟谁玩,全是妈妈说了算。
长大了,只要她自己做决定,妈妈就说她“翅膀硬了,不听话了”。
她说:“我现在一听到她的声音,就头疼。”
其实,孩子长大后冷漠并不是个例。
我们以为,是孩子变了,但可能是妈妈的一些做法,慢慢地、悄悄地,把孩子推远了。
甚至在孩子心里,妈妈不再是亲密的人,而成了“想要远离”的人。
这3类妈妈,最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尤其是第3种,太准了!
一:总是太用力的“安排型妈妈”
很多妈妈,从孩子一出生起,就把“操心”写进了他生活的每一刻。
担心孩子走弯路,就帮他安排好一切: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将来做什么……
她们太爱孩子了,爱到不敢放手,爱到生怕孩子犯一点点错。
“你听我的,妈妈不会害你。”
“你现在不懂,将来你就会明白我为你做的一切。”
这些话听起来熟悉吗?
其实,大多数妈妈都是出于好意。但有时候,我们以为的“为你好”,可能只是“按我想的来”。
我曾听一个大学生说,她从小到大,从没做过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决定。
她说:“我连不喜欢钢琴都不敢讲,因为我妈觉得,那是她对我最大的投资。”
长大以后,她慢慢不愿意和妈妈多说话。因为她觉得:说了也没用,反正她早就替我想好了。
时间久了,哪怕她与妈妈空间距离很近,心却离得越来越远。
二:情绪易爆型妈妈
这类妈妈,其实也很想控制自己的脾气,但她又太累了。
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家里家外一把抓,谁都不帮她,谁也不理解她。
于是,一点小事就成了引爆点:
孩子写作业拖拉,她忍不住吼;
地板被弄脏,她一边擦一边骂;
有时候甚至没什么事,只是情绪压得太久,突然就炸了……
“我到底图个啥?”
“你怎么老是这么不让人省心?”
“我忍你很久了!”
她可能说完就后悔,但孩子心里,却默默将她推远。
因为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不会懂“妈妈很辛苦”,他只会记得:妈妈总是在生气,她总是在骂我。
如果这种情绪反复出现,孩子会渐渐学会三件事:
①不表达,怕惹火;
②不亲近,怕被骂;
③不相信自己,因为总是被否定。
慢慢地,孩子会变得敏感、退缩、甚至“冷漠”。
作为妈妈,我们太想把所有事做到最好,反而忘了,给自己一口喘息的空气。
其实,当我们自己活得轻松一点,孩子感受到的就不再是压力,而是温暖。
三:嘴碎型妈妈
这种妈妈,不凶,也不吼,但她说的话,孩子越听越伤心。
她经常说:
“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
“我不是说你,我是说这事你做得不行。”
“别人家孩子都可以,怎么你就不行?”
她的语气可能不重,甚至带着笑。但她不知道,她说的话,正一点点吞掉孩子的自信。
有一个女孩说,她小时候每次考完试回家,哪怕成绩很好,妈妈也总是先挑毛病:
“错了这两道题,粗心!”
长大后,她不再主动分享任何成绩,也不想让妈妈知道自己过得好不好。
她说:“我觉得我怎么做都不够好,干脆不说了,省得再被比、再被讲。”
其实,这类妈妈不是故意伤害孩子,她们很多都是“苦口婆心”,只是习惯了用“否定、指责”来表达焦虑和期待。
但对孩子来说,这些“碎碎念”听久了,就是一种持续的打击。
你一遍遍地说“你不行”,他就真的开始相信自己不行。
你总是在跟别人比较,他就会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伤人的不是吼,而是那一句又一句“有口无心”的话语。
我们不是不能管孩子,但管,不等于打击;说真话,也不等于贬低。
有时候,一句肯定、一个拥抱,能让孩子信心满满地走很远;
而一句随口的否定,可能让孩子一生都在自我怀疑中挣扎。
但别难过,每一位妈妈,其实已经都很努力了。
只要我们愿意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控制,
孩子就能感受到:你不是要“改造”他,而是陪着他长大。
爱,不一定要完美,温柔就已经很有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