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3岁的蔡澜——香港“四大才子”中的最后一人于近日辞世,香港独一无二的才子文化也随之黯然落幕。金庸、黄霑、倪匡和蔡澜,这四位才华横溢的传奇人物,以他们的智慧、幽默与胆识,点亮了香港文化的星空。如今,他们相继离去,香港再无“才子”。
或许有人质疑:世上才俊何其多,为何这四人离世,便宣告香港才子文化的终结?答案在于,“才子”不仅代表才华,更是一种自由不羁、灵动幽默、敢言敢为的精神象征。那是一个香港人敢于追逐梦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黄金年代。而今,在中共高压统治的阴影下,这种心境已成绝响,才华再盛,也难重现当年的光辉。
回顾历史,内地文革时期,文化被摧残殆尽,全国仅剩八个样板戏和高大全小说,国内当权的所谓知识分子却将香港贬为“文化沙漠”。然而,香港却以其自由土壤孕育了蓬勃的娱乐文化,成为华语世界的文化灯塔。金庸的武侠小说荡气回肠,侠义精神深入人心;黄霑的粤语歌曲如《上海滩》《笑看风云》,至今传唱不衰;倪匡的科幻小说奇思妙想,改编电影席卷影坛;蔡澜则以美食与生活哲学,点缀了香港人勤奋之余的闲适与乐趣。这四人交相辉映,妙语连珠,香港人亲切地称他们为“四大才子”。
他们的影响力远不止作品本身。除了金庸低调,其余三人——黄霑、倪匡和蔡澜以其招摇过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成为香港娱乐文化的标志。他们联手打造的夜间清谈节目《今夜不设防》,以倪匡的沪粤杂糅口音、黄霑的豪迈大笑、蔡澜的冷幽默,席卷收视率,创下香港电视史上的传奇。嘉宾在他们的“围攻”下,往往只能以笑声认输,这个节目成为香港人集体记忆中的欢乐符号。
然而,自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这片自由沃土逐渐被中共的铁腕侵蚀,才子文化随之凋零。中共对香港的控制日益加剧,从言论审查到政治打压,自由表达的空间被无情挤压。曾经嬉笑怒骂的才子精神,在高压政策下变得岌岌可危。香港人不再有心力追捧新的“才子”,文化的光芒被政治的阴霾吞噬。
四大才子中,金庸虽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却被中共迫害致死,他晚年却选择与中共妥协,令人唏嘘;黄霑早逝,未能见证香港的剧变;倪匡坚守反共信念,至2022年病逝,仍是“反送中”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蔡澜则在香港被“染红”的环境中,孤独地坚持生活哲学,直至最近离世。他们的离去,不仅是个人生命的终结,更是香港才子文化的末日。
中共对香港的威胁,远不止于政治控制,更是对文化灵魂的扼杀。香港的才子文化,根植于自由奔放的社会氛围,而中共的集权统治却以审查、打压和恐惧扼杀了这种氛围。曾经,香港人可以在电台、电视、报纸上畅所欲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如今,在《国安法》阴影的笼罩下,媒体被噤声,艺术家自我审查,文化创作被政治正确绑架。那些敢于发声的人,或被捕,或流亡,香港文化的大树已被连根拔起。
蔡澜的离世,标志着香港才子文化的彻底消亡。曾经的香港,是华语世界的文化灯塔,孕育了无数闪耀的明星与作品;如今,在中共的铁腕下,香港只剩俯首听命的沉默。才子文化已成追忆,香港的自由精神也随之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