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方面称,在对伊朗发动袭击之前,以色列已同美国进行了全面的协调。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丹尼·达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色列与美国保持持续对话,但决定打击伊朗是以色列的“自主决定”。
一位以色列国防官员透露,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国防部长卡茨已于周一(6月9日)签署命令,要求以军为针对伊朗的行动做好准备。
该官员称,在与以军新任总参谋长扎米尔协调后,内塔尼亚胡和卡茨决定了以色列的行动日期——就是今天(6月13日)。
伊朗已经反击:导弹雨来临,中东战火重燃
面对如此严重的斩首打击,伊朗迅速作出回应。袭击仅过两小时,当地时间清晨5点半(北京时间上午10点左右),伊朗就向以色列方向发射几十枚Fateh-110、Emad等弹道导弹,部分导弹疑似具备高超音速能力,目标涵盖以色列军事基地与特拉维夫周边地区。
尽管以色列“铁穹”“箭-3”“大卫投石索”三级防空体系已全面启动,但伊朗加大攻击密度,仍可能有导弹突破防线。
伊朗方面还向以色列发射了100多架无人机,目前以军正在努力拦截这些无人机。另外,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亲伊民兵组织也可能加入报复行列,使得冲突进一步外溢。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向伊朗民众发表了讲话,称以色列政府暴露出了其“邪恶和血腥的本质”,伊朗武装力量不会让他们逍遥法外,伊方将会作出“严厉惩罚”。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已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关闭领空,所有学校、非必要工作场所停摆,民众被要求居家避险。以色列卫生部亦将医院置于最高警戒级别,准备应对大规模伤亡,全国都在为未来伊朗做出的回应做准备。
以色列国防已经提前军敦促以色列人不要分享导弹袭击视频,以免助长伊朗的势力。许多以色列博主已经在互联网上宣誓称“我保证不会发布此类视频”。
因此,伊朗对以色列的袭击效果,外界很有可能会被延迟获知。
毕竟,在去年的4月和10月,围绕着以色列炸毁伊朗驻叙利亚领事馆、在伊朗暗杀炸死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伊朗已经对以色列发起了两次数百枚量级的“导弹雨”打击。
不过当时伊朗依然有所克制,两次“导弹雨”打的几乎都是以色列空军基地的空地,是象征性的还击。
但与此前不同的是,此次空袭是以色列首次直接打击伊朗本土的核设施与军政核心目标,标志着以色列对伊朗战略从“遏制+渗透”转向“斩首+摧毁”,并试图通过一次性大规模打击瘫痪伊朗的核能力和军事指挥系统。
这也意味着,伊以冲突已从代理战、边境摩擦、定点清除,正式进入国家间直接战争阶段。
伊朗的报复基本上就是对以色列境内发动大规模的导弹袭击,同时联合胡塞武装等地区小伙伴对以色列发动袭击。只是这次很有可能是会动真格的,真正瞄准军事基地。
以色列肯定会有人员伤亡,但是和打击伊朗核设施的成绩比起来,这些都是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因为伊朗也没有其他的更好的办法来对以色列进行更大打击。
伊朗现在可凭借的代理人武装组织,只剩下一个也门胡赛,但是胡赛组织离以色列又太远,无法对以色列造成多少实际影响。
地缘博弈:以色列伊朗双方牌面盘点
过去两年,以色列虽付出巨大的经济、军事尤其是道义代价,依然并未有效解决加沙问题,也时常受到胡塞武装的袭击。
但以色列已成功削弱哈马斯、瓦解真主党——取得重大战略战术进展,如今又对伊朗本土发动打击,显示出其“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的新战略思维。
而伊朗则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军事领导层遭遇重创、核设施受损严重、盟友力量衰退,难以提供实质性支持,尤其是国内经济困难,战争成本高昂。
另外,更大意外在于,在与土耳其和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去年12月,伊朗四十年的盟友、紧邻以色列的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在短短12天内被推翻——此举实非以色列所愿。叙利亚变天,伊朗痛失重要盟友,实力严重受损。
伊朗未来可能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反制:加大导弹与无人机攻击力度,授权代理人武装继续袭击以色列海外目标;加速铀浓缩进程,尽快突破核门槛;更有可能袭击美军在中东的军事存在,迫使美国介入。
但以方此次的袭击,确实削弱了伊朗国内强硬保守派的力量,且会对改革派形成威慑,这就有可能导致伊朗国内的鸽派声音变大,鹰派声音减小。
总统佩泽希齐扬等改革派可能会尝试阻止将美国在中东的驻军也纳入打击范围内,同时降低对以色列的反击力度。伊朗国内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可能会随之激化。哈梅内伊必须统一内部思想,才能够展开他口中的“严厉反击”。
而沙特、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则保持沉默甚至暗自庆幸——伊朗的削弱符合他们的地缘利益。中东正步入“冷战化”格局,各方势力相互牵制。
大国立场分化,全球博弈升级
目前,伊朗其实是等于在孤军作战,很难获得其他国家的军事力量的公开支持。美国虽表态“未参与”,但也无法完全置身事外——一旦伊朗报复波及美军基地,美国或将被迫卷入冲突。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发表声明表示,以色列当晚对伊朗采取了单方面行动,美国没有参与对伊朗的打击,美国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在该地区的美军安全。
鲁比奥称,以色列告知美国,他们认为此次行动是出于自卫的需要。舆论一般认为,美国一定会对以色列给予进一步的帮助。从防御角度来看,他们会提供力所能及的防御。
可以说,“巴比伦行动”是以色列阻止阿拉伯国家获取核能力的起点,而“狮子的力量”则是其阻止什叶派轴心拥有核潜力的高潮。
从伊拉克到伊朗,以色列始终奉行“绝不允许敌人掌握核威胁”的铁律。然而,这一次,它面对的是一个更具军事实力、地缘影响力更广的对手,也意味着这场核博弈的风险远高于1981年。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在惊人相似。以色列再次出手,中东再度陷入火药桶状态,谁也无法预知这场战争将走向何方。
如果双方都保持最强硬的姿态,中东地区可能会爆发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即便川普不愿意插手,美国也会被卷入其中。
结语:中东本就是火药桶,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以色列此次对伊朗的大规模空袭,是几十年来最激进的一次军事行动,不仅打破了美伊外交努力,意味着川普的又一项外交努力宣告失败,更让整个中东陷入高度紧张状态。
接下来,伊朗的报复、以色列的再打击、美国的反应、阿拉伯国家的态度,都将决定局势是否会滑向全面战争。
可以预见的是,中东这口“火药桶”已被点燃,短期内和平难觅踪影,战火将蔓延数周甚至数月。
而对于世界而言,这场冲突不仅关乎以色列与伊朗的命运,也将深刻影响全球能源市场、地缘政治格局以及美国与盟友的信任基础。一场真正的“战略大战”,已在中东悄然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