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纳夫罗茨基的政治立场,也正是其支持者的普遍底色。纳夫罗茨基本人虽是无党派人士、独立候选人,但得到了波兰两大政党之一的右翼保守主义政党“法律与公正党”及其他右翼至极右翼政党的明确支持。
而败北的候选人特扎斯科夫斯基,则是中间自由派、亲欧盟立场,在女权、LGBT权利、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持较开明立场,没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自身任职经历和政策主张都属典型的建制派、非民粹者。他也是波兰两大主要政党中偏自由派的政党“公民纲领党”成员和正式推举的总统候选人。他并非左翼,但波兰左翼势力为对抗更加右翼的纳夫罗茨基,也技术性的选择支持特扎斯科夫斯基。
双方选情非常胶着。在5月18日的第一轮选举中,特扎斯科夫斯基略胜一筹。第二轮选举记票的前半程特扎斯科夫斯基同样微弱领先,但随着更多来自乡村地区的选票计入,纳夫罗茨基反超并最终险胜。而本次选举投票率达71.63%,超过多数国家大选,也能说明竞争激烈及纳夫罗茨基确实得到过半波兰众多国民认可。
其实选举结果并不很意外。自右翼民族宗教保守主义的“法律与公正党”2001年成立以来,仅输过一次总统选举(2010年),其余三次均获胜。这是因为在波兰,民族主义、宗教保守主义、欧洲怀疑主义,以及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厌恶,对女权和LGBT的反对、对异教徒和移民难民的排斥,是大多数波兰人的基本立场。
波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出过许多杰出人物,国民民族认同强烈。同时,波兰又相对周边列强弱小,曾多次遭到大国强国的欺凌和瓜分,如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就三次瓜分波兰。二战期间波兰遭受了按其人口比例极为惨重的人员伤亡,战后又被苏联长期控制。这就让波兰人的民族情感在悲情下更加剧烈。
而二战后到1990年在苏联和波兰左翼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发生的许多人权悲剧、自由民主的丧失,也让波兰人有强烈反共心态。而波兰又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天主教信仰,反共者也更加利用宗教对抗苏联和其扶植的波兰当局。
而波兰人这些经历塑造的集体历史记忆和形成的思想,并没有随波兰民主化、冷战结束而烟消云散,而是通过民主方式得到强化。而且右翼一方面反对进步主义理念,另一方面却较重视劳工、农民等中下层权利,这进一步增加了支持及削弱了左翼。波兰人在民主化后选举的总统和国会多数派,大多数时候都是右翼保守派,只有少数时候是中间自由派,左翼除了偶尔胜利,长期都颇为边缘化。
本次总统选举及之前多次选举,其实主要都是在右翼至极右翼势力与中间派至中间偏右势力之间的对决。即便是开明自由派的“公民纲领党”,也在民族、宗教、移民、弱势群体平权等问题上持谨慎立场,只是较“法律与公正党”相对温和。
但多数时候,波兰多数民众仍然选择了右翼至极右翼势力当权。现任总统塞巴斯蒂安·杜达就是右翼保守主义者,如坚决拒绝移民和难民(尤其反对穆斯林等异教徒),明确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