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大干一场,却被大干一场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想要大干一场,却被大干一场

谁知,千辛万苦走到距长安不远的蓝田青泥驿时,却收到了唐文宗一早为他准备好的“大礼”:一顿乱棍之下,陈弘志命丧黄泉。

紧接着,唐文宗借整肃朝政为由,又将此前被贬地方的韦元素及其党羽杨承和、王践言等一并赐死。

朝中的异常引起了王守澄的警觉。

唐文宗与郑、李二人对韦元素所做的事情,保不齐哪天就落到自己身上,王守澄不免后怕。特别是当他听说早已亡故的枢密使、宦官崔潭峻也被人开棺戮尸。本能告诉他,这事不简单!当年毒杀唐宪宗,王守澄也有一份,而今,对杀祖之仇,唐文宗只报在陈弘志一人身上,大有蹊跷。

为防万一,王守澄决定先下手为强,暗做准备。他召来皇帝身边的小太监,试图从对方口中探知唐文宗日常召见郑注、李训所为何事。

结果却一无所获。

图片

就在王守澄满腹狐疑之际,唐文宗的圣旨又下达了。

圣旨称,鉴于王守澄的拥戴之功,特命授予王守澄左右神策观军容使职务,统领全部禁军,使其与当年大宦官鱼朝恩一样拥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

统领全部禁军,这本是王守澄当权最大的愿望。可观军容使实际上就与它的名字一样,是个摆设。自唐德宗以来,拱卫皇帝安全的神策军分左右两厢,各置一护军中尉掌管本卫事务。把王守澄升成观军容使,分明就是对他架空兵权,明升暗降。

王守澄清楚,若拒不接旨,皇帝还可以企图谋反为名,让仇士良率左神策军剿灭自己,到那时,仇士良是不会手下留情的。

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准确的。

不久,默默为唐文宗立功无数的郑注出镇凤翔,手上有了兵权。万事俱备后,在郑注和李训的建议下,唐文宗直接赐死了王守澄。

图片

▲王守澄。图源:影视剧照

临死前,王守澄咬牙切齿地大叫:“郑注、李训你们等着,会有人给我报仇的!”

王守澄被赐死当天,朝廷对外宣布王守澄为病死。唐文宗声称,为表彰王守澄之功,追封其为扬州大都督,由朝廷出资治丧,赐葬凤翔,命左右神策所有当值宦官去送王守澄最后一程。

追赠官爵、公费治丧,唐文宗可没这么好心。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他要借郑注手上的凤翔精兵,将前去送葬的宦官们一并带下地狱。

这本是一个绝佳的机会!郑注根据唐文宗的想法,拟定了一个具体实施方案:由皇帝下旨,指示郑注及其亲兵全程负责随行宦官的安保工作。趁所有宦官不备,郑注等人手起刀落,将送葬改为陪葬,力争将全部宦官一网打尽,护送上路。

郑注的方案堪称完美。若实施成功,且不说天衣无缝,就是不慎出了事,也能把唐文宗摘干净了。

谁知,这份方案递交到李训手中,曾经的盟友却不乐意了。尽管除掉王守澄已经为唐文宗夺权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若任由郑注按计划屠杀全部宦官,那么未来功属第一的,一定不是他李训。

当时李训已官至礼部侍郎,兼任同平章事,也算是唐朝诸宰相之一了。利用手上的权力,他先后让自家亲信郭行余、王璠等人出镇邠宁、河东,掌两镇兵力。随即又联合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等人,企图先于郑注发动政变,灭了宦官,再调头回来杀了郑注,独揽大权。

李训的如意算盘打得飞快,只是“你越聪明,老天越治你”。

就在李训以为胜券在握之际,一个危险的信号却悄悄出现了。这一次,李训彻底玩完。连同唐文宗一起,初见中兴曙光的他们,再次堕入黑暗,万劫不复。

图片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照例在紫宸殿中召集百官早朝。

身为宰相的李训既兴奋又紧张,只需今天的计划顺利实施,他就是再造大唐的文臣版郭子仪。可他忘了,他的这一切举动,居然忘了报告一个人:唐文宗。

图片

▲唐文宗。图源:影视剧照

在李训的安排下,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奏称:“昨夜天降甘露,现左金吾卫仗院内还有数棵石榴树浸润着甘露的光芒,请陛下带上百官前往观瞻。”

韩约刚说完,满朝喧动,众臣皆以为天佑大唐。在古代,天降祥瑞可是头等大事。人们认为,天有异象分分钟关系到君主抑或是整个王朝的命运。

不知有诈的唐文宗听后,兴高采烈地带着朝臣来到了位于左金吾卫附近的含元殿。

为了进一步确认甘露的真实性,唐文宗命令仇士良与另一名大宦官鱼弘志跟随韩约到院中查看仔细,再行奏报。

韩约走后,李训立即命人传皇上口谕,令侍卫亲军火速赶往含元殿护驾。直至此时,唐文宗才明白,所谓天降甘露全然是为了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做准备。虽然与自己先前跟郑注商定的计划有所出入,但若能提早将宦官一网打尽也是好事。

唐文宗太天真了!

或许由于宦官集团残忍起来连皇帝都敢杀,陪同仇士良的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和手下将士均异常紧张。韩约更是额头冒汗,脸色煞白。时值隆冬季节,韩约的反常表现不禁让仇士良等人心生怀疑。

出于试探,仇士良询问韩约是否身体不舒服。谁知,韩约矢口否认。

到了金吾卫院内后,韩约等人显得更为紧张,说话都不利索了。这时,恰巧有一阵风吹过,两边走廊上的布幔盈动,隐见数名披坚执锐的金吾卫武士正直勾勾地盯着院内。

一场看不到的甘露,一位唯唯诺诺的大将军,一群整装待发的士兵,仇士良到底不是等闲之辈,这种可能政变的场景,他太熟了。

“不好,甘露有假!”仇士良撒腿就跑,他心里明白,要想掌握主动权,必须抓住唐文宗这根救命稻草才行。

反观韩约这边,仇士良跑了,他居然没有带人前去缉拿,而是跌跌撞撞地跑去向李训报告说,仇士良逃了,让李训赶紧跑。

李训错愕地看着韩约,还未反应过来,仇士良等人已赶至含元殿。见状,李、韩二人丢下唐文宗,赶紧去搬救兵。

宦官们也不急着去追李训,拼命冲入含元殿,将还呆坐在正殿的唐文宗挟持,护送回后宫。

图片

▲甘露之变。图源:纪录片截图

在路上,李训的亲兵与宦官一伙遭遇,李训赶紧冲上前拉住唐文宗的软轿,想让对方停住脚步。结果,轿中的唐文宗却喝令李训住口,让宦官赶紧把自己抬离此是非之地。纠缠间,一个宦官趁势一拳将李训击倒在地,抬起轿子火速飞奔,绕道宣政殿,紧闭宫门。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甘露之变”已成败局。李训只能化妆潜逃至终南山,最终还是难逃一死。作为李训的同党,王璠、郭行余、韩约等人也难逃厄运。郑注则在凤翔镇所被杀,夷灭三族。其余如舒元舆等三位宰相,无论是否参与此事,通通被杀。

长安城内,又成了宦官主宰的世界。

图片

虽然唐文宗在甘露之变中表现得毫不知情,甚至在李训最后一刻进行挽留时,他还尽可能地想要撇清与李训的关系,但仇士良不是傻子,无论金吾卫还是神策军,那都是皇帝的亲卫部队——要说皇帝对军队调动不知情,三岁小孩都不信。

李训和郑注死后,唐文宗的日子更加难受了。

一开始,仇士良等人想废黜唐文宗另立新君,却遭到授命起草退位诏书的大臣崔慎由的当面质问。崔慎由称:“圣上高明之德,天下人皆知,怎能轻言废立?”崔慎由又说,李训、郑注皆为宦官王守澄部下,非党争之人。说到底还是你们宦官集团内部矛盾,若以此废黜一位君主,我担心您仇公公的名声也好不到哪去。

图片

▲仇士良。图源:网络

最重要的是,听闻自己的好友、宰相王涯被杀后,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已宣布讨宦。

鉴于种种不利因素,仇士良最终不敢弑主。

皇帝虽然“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政变失败后,唐文宗被宦官们安置在后宫,天天遭受仇士良等人的谩骂和虐待。每当这个时候,唐文宗就像做错了什么事情一样,“惭惧不复言”。

从前在朝中闹得不可开交的牛李党人,此时也逐渐失去掌控朝政的能力。即便身居宰相高位,他们也只能遵从宦官们的意愿做事,活像他们龟缩于后宫的主子。

新的一年到来,唐文宗在仇士良等人的提议下,改元“开成”。年号一般取自《周易》,“开成”二字也是如此,但从字面上看,“开成”更像是庆祝宦官集团的大胜利。

一场关于唐文宗之后,由谁继任大唐之君的夺嫡游戏,正在宦官集团的主持下有序展开。

关于储君人选,唐文宗最早嘱意儿子李永,可惜李永还未成人就夭折了。而唐文宗的哥哥唐敬宗膝下尚有数子,其中,李成美最合唐文宗意。但,皇帝喜欢的人,仇士良又怎能让他如意呢?

利用手中的权力,仇士良矫诏,立李瀍(炎)为皇太弟,并带领百官前去跪拜未来天子。这件事,唐文宗后来知晓了,早已无力反驳。

晚年,唐文宗干的最多的事情,便是喝酒反思。

图片

▲晚年的唐文宗。图源:纪录片截图

他一心想成为明君,曾对人说:“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何以为人君?”高标准,高要求,外加巨大的精神压力以及内心愧疚,即便不能重返朝堂,他仍旧不愿放过自己。

他也会像从前一样,召来翰林学士谈经论典。每次,他总会将自己与前朝的亡国之君汉献帝、周赧王等作比较。

最终,在各种无端的压力下,正值壮年的唐文宗彻底垮了。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刚过新年,唐文宗就一病不起,根本无需仇士良动手。之后,他躺在病床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心想握住的皇权,给了弟弟颍王李瀍。

在辞旧迎新的气氛中,人们根本无暇理会这位废君的落幕。

正月初四,年仅32岁的唐文宗驾崩。是的,他终于解脱了。或许在黄泉路上,他还能遇到李训、郑注等人,他会说什么呢?无人知晓。

一个皇帝的夺权自救,落得如此下场,时也命也。但他有过更好的选择吗?无人知晓。


参考文献: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卞孝萱:《晚唐小说与政治——从<杜阳杂编>等看“甘露之变”后的唐文宗》,《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第2期

傅绍磊:《宦官专权背景下的唐文宗朝翰林学士》,《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最爱历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522/222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