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者还查到1945年中共冀鲁豫边区的文件,规定允许鸦片烟合法经营以及征收鸦片烟土税。国民党命令禁止种植和交易鸦片,中共则为了自身利益发文件倡导,不惜残害民众。可见,其嘴上的“为人民服务”不过是弥天大谎。
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的“战斗英雄事迹”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
董存瑞——那个单手托着炸药包顶住桥型碉堡高呼,“为了新中国冲啊”的军人形象,就是“战斗英雄”董存瑞,被陆续写入了大陆小学课本、军史和党史。
然而,电影《董存瑞》导演郭维在2006年对记者说:没有人亲眼看见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情景,是事后专家们推断的。也就是说,董存瑞“英勇就义”的这一幕,不过是艺术创作。
唯一目击者,董存瑞战友郅顺义先说,冲上去后找不着董存瑞了。几年后改口:“……最后他高呼一声,为了新中国冲啊!”但事实上,“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是电影中为塑造主人公形象杜撰出来的,编剧赵寰也证明了这句话是他创作的。导演郭维直到晚年一直说,董存瑞炸碉堡没有目击证人,只能是个传说。
邱少云——死得很有争议。对于邱少云的牺牲过程、细节,多年来民众一直在向当局要真相,因为疑点太多,难以服众。
课本宣传邱少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三十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从医学常识说,活人被燃烧弹击中燃烧,不可能像石头一样纹丝不动,超强意志力只是一种假说。如果被击中,忍不过30秒,就烧死了;假如邱少云没有即刻阵亡,还有几秒的生命体征,即便最浅度的昏迷,就已经无法控制意识了。官方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黄继光——根本没有“黄继光堵枪眼”这回事,但黄继光在“抗美援朝”中被授予“特级战斗英雄”这一最高荣誉称号。
1952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报导了朝鲜上甘岭战役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的事迹,当即有人问,既然还有手雷,为什么不先用手雷?
一个月后,12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石峰、王玉章俩人重写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新文章对前版遭质疑的荒谬情节全部删除。故事改成了先扔手雷,再堵枪眼。但敌人的“三挺机关枪”变成了“七挺机关枪”。新华社在文后还加了编者按称:“此稿是经各方仔细核查最后判明的情节。”
这回有多人问,黄继光烈士的胸膛被7挺机枪打成啥样啦!他还能继续战斗吗?人身强过钢锭?
2000年中共纪念韩战50周年前后,官方找到一批黄继光战友出面回忆。半个世纪后冒出的目击证人们,咬定都看见黄继光堵枪眼了。但谎话自相矛盾,害得石、王文章“判明的情节”又被否定不少,于是不得不再做删改。第三版黄继光堵枪眼刊登在新华网。
前后N个版本“黄继光堵枪眼”基本事实出入很大,细节更是破绽百出,完全不能自圆其说。历史瞬间被删来改去,涂抹得不知所云。
蹊跷的是,黄继光于1952年上甘岭阵亡,这位特级战斗英雄的光辉事迹,居然没出现在四年后长影拍摄的《上甘岭》里。而其他英雄都被拍成电影,单单不拍黄继光这样的“钢铁之躯”?说明编纂得太离谱,连假戏都难做。
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的“模范事迹”造假严重
雷锋——名声最大,造假最厉害。在中共树立的所有英雄模范人物中,知名度最大的莫过于雷锋。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官方宣传称雷锋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天天做好事。而雷锋做的那些好事恰恰都是假的。他搀扶大娘过马路、给贫下中农寄钱、“精心”保养汽车、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学毛选、关心小学生、给公社积肥等光彩夺目的照片,都不是新闻照片,而是正正经经认认真真搞出来的“剧照”。为雷锋摆拍的黑白、彩色照片有二百多张。
不仅做好人好事的照片是补拍的,《雷锋日记》也是补写的。雷锋日记是解放军报的编辑记者们在一个月内奉命集体创作的成果。据说,《雷锋日记》当年发行量仅次于毛选。
全国人民学习雷锋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但在他的遗物中,人们发现了好些当年时髦的高级商品,如毛料裤、皮夹克、皮鞋……,还有一块价格不菲的瑞士手表,这在当时不是一般工薪阶层能买得起的,这在当时是被看作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招致批判的。遗物中的这些高档消费品和雷锋那双千针万线、补了又补的破袜子形成鲜明对比,哪个代表真实的雷锋?
焦裕禄——“什么焦裕禄精神?你一提我就烦!”这是1999年兰考县委书记宗家邦冲记者喊的话,随后记者被赶出门去。
焦裕禄1962年12月被调到河南兰考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因肝癌去世,终年42岁。
1966年2月《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播报的新华社副社长穆青领衔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下称大通讯),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事迹,据说把全国人都感动哭了,但开封地区和兰考县的干部却十分反感,说报导严重失实。地委宣传部长发怒:“焦裕禄来兰考才多长时间?干出啥成绩?兰考是啥典型?宣传出去,叫人家来看您的啥呀?看您的沙荒呀!看您的盐碱呀!看您两个人合穿一条裤子呀!”(《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9月24日)
之前,任彦芳编写的素材稿《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在地县干部中传阅,得到认可。任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总编室编辑,他回老家兰考体验生活时,据县委档案中焦裕禄亲自起草、批阅的全部文件,及县委工作日志和同事的回忆,为自己编写了这份素材。看过素材稿的人都知道,焦裕禄在兰考付出的最大精工作精力、用的最长时间、花费的最多心血、干的最多工作,是执行党中央的八届十中全会的决议,即以阶级斗争为纲,抓农村的两条路线斗争。
而新华社的“大通讯”报导,把焦裕禄做过的事情丢掉没写,而写了他没有做过的事情,把县长张钦礼的一些事安装到焦裕禄身上,又添加了关心群众疾苦和活学活用毛著作的虚构故事。
穆青为什么不写焦裕禄做过的事?因为兰考县的“三害”并不只是“风沙、内涝、盐碱地”,更大的“三害”是焦裕禄坚决贯彻执行的“三面红旗”(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
穆青生前接受采访时曾回忆说,稿子改到第5遍,他拿给了时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吴觉得稿子的结尾“哭坟”一段写得太悲惨,“应该有一点昂扬的气概,尾巴不能耷拉下去,要翘起来。”第7稿改好,吴冷西通过了。这个昂扬的尾巴就是:“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定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
但真实的情况是,焦裕禄到兰考走马上任时,见到的是一群群逃荒的乞丐。他离开兰考去开封治病时,送他的还是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