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暁康:一个怪胎酿成了屠杀 三十年后威胁人类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政党 > 正文
苏暁康:一个怪胎酿成了屠杀 三十年后威胁人类
作者:
中共为挽救他们的江山,不惜毁掉中华民族的江山,土地、空气、江河统统污染了,国人的癌症发病率急剧上升,民间哀恸"国在山河破";而且以中国巨大的人口、经济和区域,其环境问题势必将泛溢到世界各地,凡是与中国分享一个星球、一个海洋、一个大气层的皆将渐次受到影响,亦即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将全球化。三十年的后果极其严重,不仅只对中国而言,也是对全世界而言,因为三十年后中共的专制,成为一个祸害,威胁人类。

三、邓调兵屠城,是推翻赵紫阳的军事政变

邓小平调兵镇压,是为了打倒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的非法军事政变,这个论点,跟通常所说的"调兵是镇压学运",显然不同,后者认为邓小平在"四二七"大游行之后,从四月二十八日"失踪"了十四天,很明显跟六月初大规模野战军进攻首都的部署有关,这说明什么呢?"四二五"邓小平定性动乱,等于自己往油桶里扔了一根火柴,学运对他的回应就是"四二七"大游行,"打着拥护中国共产党"横幅,不带愤怒地一道一道冲破警察防线,向全社会释放的信息就是"人民胜利",这一个回合,邓小平彻底输了,他只剩下杀人一招。所以在"四二七"之前,以首都为棋盘,学运跟邓小平下棋,游行、对话,你一匹马,我一只炮,下到"四二七",学生将军了,邓小平恼怒掀了棋桌。

这个视角,是从"民主运动"或社会冲突去看的,但是如果从权力结构去看,邓小平错误定性学运已失足在先,权威折损,如果赵紫阳以对话成功平息学潮,便赢得"党心民心",无形中挑战了邓的权威,乃是一大忌讳,因此邓小平唯有从镇压学运,升级到打到赵紫阳,才能扳回这一局,所以"军事政变"的论点无疑更可信,而分析权力关系是政治学的本质。可以梳理一下邓的"杀心":

——邓小平在"四二六社论"发表当天,就下令解放军进入战备状态;

——五月初取消了一切军人请假外出的许可;

——5月8日,邓小平召见各大军区兵种的负责人,几十个野战军以换防、拉练、野营的名义往北京调动;

——至5月17日晚邓小平在家中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讨论是否戒严"时,解放军早已兵临城下;

——5月20日邓小平在家中召开会议,决定免去赵紫阳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一职,至此赵紫阳被打倒,而这个会议没有通知赵紫阳、胡启立两名政治局常委,即一个军委主席召开秘密会议,打倒不准参加会议的总书记,赵紫阳也未收到任何党内文件,赵紫阳回忆:"并没有任何人告诉我已经把我免职了,当然也没有什么人找我联系工作,重要的信息渠道被切断了,把我和外界隔离了";

——5月21日李鹏电话建议邓小平于近日内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免职赵,邓小平告诉李鹏:"要等大军进入北京后,再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样可以避免冲击和干扰,才能开得更有把握。"邓小平要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以刺刀逼迫所有的政治局委员就范;

——6月2日邓小平下达了"坚决镇压、不怕流血"的命令,是在二十万军队的强力保证下;

——6月3日凌晨2点50分,他命令迟浩田"采取一切手段恢复秩序";

——6月4日,军队用坦克和机枪残酷镇压了六四民主运动,完成了天安门清场的任务。

——6月9日,邓小平在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大会上发表了胜利宣言。

这还不是军事政变吗?

四、废黜赵没有合法性

邓小平认为,通过政治局扩大会议,或者中央全会拿掉赵紫阳,是合法手段,但是没有把握,非确定性很高,只有调动军队入城,才能完全掌控局势。这个过程必须在密谋条件下,通过军事暴力手段的非正常途径,实现权力的更迭。

邓小平为了维护他个人的权威地位,要除掉一个政敌,是不惜发动一场内战的,其范围也一定从北京扩大到南京、天津、上海、武汉,甚至全国,内战将使整个学运和人民成为牺牲品,整个改革注定夭折,是全国范围的一场大灾难,也将是世界性的灾难。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共的权力结构在文革之后,即所谓"改革开放"年代,其实不是"党指挥枪",而是倒过来"枪指挥党"的,这个制度,是经"南昌起义"、井冈山直到"遵义会议",由毛泽东掌握军事指挥权而逐渐形成,并以一贯之的,在这个意义上,共产党一直是一个武装暴力集团,它并没有因为四九年夺取全国政权而稍有改变,毛泽东始终牢牢掌握军权才使他可以"无法无天";文革后也是由掌握军权的叶剑英,协同华国锋,促成了邓小平的"复出",而邓也只能等到叶剑英去世,才经由谋取军权、废黜华国锋,才稳固地取得第一把交椅。

但是这种结构,在邓小平等元老退居二线之后,便产生了问题,于是有一个"垂帘听政"制度出来做补充。1987年7月7日在邓小平家里开会讨论十三大人事问题,决定邓小平、陈云李先念三个元老不进政治局常委,要设"常委之上的婆婆",然后由薄一波在这次会议上建议赵紫阳:到十三届一种全会,内部宣布今后重大问题仍要向邓请示、由邓拍板。"邓掌舵"是什么含义?常委不仅要向邓请教、向他通报,他还可以在家里召集会议,重大问题可以由他来拍板——这哪里还叫"垂帘听政"?分明是"太上皇"了。而且,非常关键的一点:这是一个内部规定,不能公开的,一旦公开就会出大事,这后来由"六四"屠杀证明了。

所以他们在十三大以后退出中央常委,纯粹是演戏给国际上看的,但要演好这出戏,就非得学晚清的西太后慈禧。赵紫阳描述,那天陈云在邓家的会议上"说话较多,比较活跃,非常郑重其事地宣布,今天这个会议的决定是合法的,合乎手续的……邓就没有考虑,不大在意,也不在乎这样的事。"寥寥几笔,两个"老佛爷"形象跃然纸上,各有特色——陈云的"此地无银三百两",冰冷、虚伪,却露出"不好意思"的尾巴来;邓则是刚愎霸道,赤裸裸的实用主义,什么党章国法的,没当回事过,这辈子他只怕毛泽东。

五、杨尚昆的角色

杨尚昆是一个"监国",更丰富了无论"新权威主义",还是"垂帘听政"制度的内涵和形式。当时杨控制着军队和国安系统的日常运作,分管港澳台事务,通过亲信杨德中(中央警卫局局长)控制中央警卫局,通过秘书徐瑞新(中央办公厅分管机要的副主任)控制着中央办公厅。1989年的杨尚昆,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一方面他代表邓小平管理军队和情报系统,另一方面他是邓小平在政治局的唯一代言人,拥有仅次于邓的大权。其他政治局常委,包括总书记赵紫阳,想要见邓小平都要通过杨尚昆。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作者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406/2200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