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间常见的耳鸣患者多半是已经发生超过5年的,甚至还有20年的,而这些患者有些早已习惯与它共存,但有时还是会有头晕、头痛的情形发生,以及睡眠受到影响不慎其扰,而改善耳朵、脑部的血液循环以达到减轻不适症状,增加生活品质是中医能提供帮助的。
什么时候该看中医呢?
感冒后,1周内耳鸣没改善。
长期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问题,导致耳咽管阻塞,耳鸣状况时好时坏。
有胃食道逆流的问题,导致耳咽管障碍。
睡眠障碍的问题,睡得好耳鸣声减少,睡不好耳鸣声就增加。
耳鸣年久多年,西医常规治疗无效,如类固醇、镇定剂、增加血循药物,甚至是高压氧治疗。
中医对耳鸣的看法
中医认为耳鸣的病因主要与肝肾亏虚、清阳不生、肝火上扰、痰浊阻窍、风热壅遏等因素有关。耳朵的健康与肾、肝的功能密切相关,耳鸣的出现多与这些脏腑的失调有关。可简单分为虚实来判断:
实 | 虚 |
突然发生 | 渐渐发生 |
声音大、低沉如海浪声、持续不间断 | 声音小、高亢如蝉鸣、日轻夜重 |
用手按耳声音加剧 | 用手按耳声音减轻 |
风、火、痰、瘀 | 肝肾亏虚、气虚、血虚 |
肝肾亏虚、气虚、血虚
肝肾亏虚:肝肾不足会导致气血亏虚,血液无法传达至耳朵,引发耳鸣。这类型的耳鸣多表现为低频、持续的耳鸣,伴随着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失眠等症状。
清阳不生:精神倦怠,食量小胃口差,身体气血循环差,导致耳鸣声时大时小,休息充分时耳鸣声降低,劳累时耳鸣声增加,并伴随腹泻的情形。
肝火上扰:压力大或情绪不稳,导致肝火上升,影响到耳部的气血运行,从而产生耳鸣。这类耳鸣多突然出现,声音尖锐,并伴随烦躁、易怒、头痛、口苦、肋骨侧面疼痛、便秘等症状。
痰浊阻窍:由于饮食不节制、饮酒过量或脾胃消化功能失调,痰浊内生,阻塞耳道,影响听觉功能,会导致耳鸣,症状常见于肥胖或体质偏湿重的患者。
风热壅遏:感冒导致耳鸣,耳鸣如刮风样,并有耳闭胀闷感。伴随症状为鼻塞、鼻涕多、头痛、身体发热。
中医的治疗方法
感冒伴随耳鸣的患者,加入清肺热药物,如薄荷、银花、连翘、黄芩、蔓荆子等。
1.中药治疗:
依据不同的证型给予相应的药物:
像是病程长的患者,加入补益肝肾的药物,如石菖蒲、熟地、山茱萸、菟丝子、肉桂、补骨脂等;清肝火药物,如龙胆草、栀子、芦荟等。
痰多者伴随胸闷耳鸣者,加入去痰药物,如半夏、陈皮、天南星等。
2.针灸:针刺相关穴位,如听会、翳风、风池、外关等,有助于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缓解耳鸣症状。
听会穴:穴位在耳珠下前凹陷处,张口取之,有疏经活络、开窍益聪作用,主治耳鸣、中耳炎、颞颚关节痛,也可治疗病患耳内闷塞和深层疼痛的感觉。
翳风穴:穴位在耳后骨头下端凹陷处,有疏风通络、开窍益聪与镇痛的作用,主治耳聋、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风池穴:穴位在耳后骨头后端凹陷处,有通经活络,疏风解热,明目益聪,主治头痛、耳聋、眩晕、落枕。
外关穴:穴位在手腕背侧腕横纹上3个指幅距离,主治上肢疼痛、耳聋、感冒发热、头痛。
每天按摩上述穴位5-10分钟,能助于经络气血通畅,减少耳鸣不适感。
耳鸣没治疗会怎样吗?
耳鸣音量逐渐加大,持续时间拉长,到最后因为内耳血液循环不良,导致内耳神经坏死,造成重听、听力丧失等风险;长期耳鸣的患者,除了日常生活不便之外,到最后还会因情绪、压力等问题产生失眠、自律神经的问题,增加焦虑、忧郁症风险。
耳鸣被视为身体气血或脏腑失调的表现,通过中医的调理,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耳鸣症状。以及自我日常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悦,情绪稳定不乱发脾气;避免身体过度疲劳,适度休息;清淡饮食,避免过多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过量。建议患者在出现耳鸣时及早寻求专业医师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