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个省,人口越年轻,消费增长越慢;一个省人口越老,消费增长越快。这个结论有些反直觉,所以才有上面的三句话:生机勃勃的老年人,死气沉沉的年轻人和生无可恋的中年人。
对老年人而言,未来可预期的退休金是可以按时发放,每年稳定增长,并高于通胀水平,收入预期没有任何影响,可以继续搞夕阳红,跳广场舞。
对年轻人而言,收入预期大幅下修,收入增长确定性大幅下修,找不到工作,找到的工作与预期有显著落差,年轻人纷纷节衣缩食关灯吃面。
我们看另一个数据:省级行政区的消费情况,和省会城市二手房价的涨幅。疫情前,消费和房价几乎不相关。疫情后,房价下跌严重的地区消费更差。我们倾向于认为,疫情后,买房人总体是年轻人,一个地区的年轻人对未来越没有信心,他们的消费越弱,买房的意愿也会越弱。没有收入预期,没有消费能力,也不敢买房。
这一模式所得到的结果,和我们观察地区人口老化的结果,指向了类似的结论:年轻人收入预期下滑,消费信心和购房意愿都被显著抑制;但老年群体的收入预期没有被限制,生活幸福感强。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B、就业不足
2024年失业率和2022年、2023年差不多,形势严峻。
观察体制内也就是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增速,疫情后工资增速有一定下滑,但远没有消费者信心下滑显示的那么显著。
观察城镇就业人口增速,疫情期间极速下滑,疫情结束后出现了反弹,但仍低于长期趋势水平。
观察就业人员总量,实线(实际找到工作)和虚线(趋势线)累计岔口4700万人口。换句话说,累计有4700万劳动力无法正常找到工作。这些人去了哪里?
我们观察城镇和乡村就业人员数据,乡村就业人员累计增加了4100万人,与城镇就业人员的减少数量相当接近。
原因:疫情后城镇创造就业能力的显著恶化,大量就业人口返回或者滞留在乡村,回老家之后,城镇失业率数据不显示,但在总就业人口中反映出来。
另一部分可能离开了劳动力队伍,四十多岁,工作没有了,公司破产了,开滴滴,在家炒股,或者在家呆着,在就业和失业数据上都看不到。
这些数据在经济产出上的表现是什么呢?总量数据上,城市吸收就业的主要是第三产业,由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制造业吸收就业在过去十多年一直是负增长。我们观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疫情后第三产业占比与趋势线也出现了很大的裂口,对应的就是城镇就业人口的缺失。
失业是造成中国社会“死气沉沉的年轻人”的主要原因。他们无法就业,没有收入,不敢消费,只能啃老。于是,很多优秀的年轻人被迫躺平了。
C、中国崛起落幕
不久前,国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和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都因为批评中国经济问题被封锁社交媒体帐号,并且被开除了公职。
北京当局无法解决经济问题,只能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但是,即使你封住了提出问题人的嘴,问题仍然在那里,没有解决。
2024年,经过中国疫情后两年的观察,非常清楚,中国的崛起已经开始逆转了,中国困境已经降临。过去中国经济体曾经提振世界各地很多经济体,现在会将更多人更多国家拖下水,各国已开始将矛头对准中国,让中国陷入更困难的地缘政治境地,并面对经济放缓窘境。
中共当局面临经济逐步下坠的巨大压力,他们更倾向于在国内进行镇压,然后积极海外扩张。然而,各国的历史都表明,镇压与扩张是无助于解决经济困局的。
中国崛起,在2024年,彻底落下帷幕。
二、中国经济将遭遇川普效应
美国川普的当选,正在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巨大的压力。
1)正在升起的川普效应:从2024到2025
关于关税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有两驾已经熄火:投资与消费,只剩出口一驾。如果川普关税战开打,中国出口情势就异常危险了。
如果要对冲关税对阻遏出口的影响,就必须人民币大幅贬值。
2025人民币可能贬值的影响:资金外流加剧
2024年11月,流出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创历史新高,达到457亿美元。据外汇管理局数据,11月份跨国投资收入是1889亿美元,支出额度为2346亿美元,产生了457亿美元的逆差,出现走资大潮,2025年可能会出现一个更大的高潮。
届时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政治后果,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