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男童深圳遇刺身亡事件:中国对⽇仇恨的具象化何以达成?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言论 > 正文
日本男童深圳遇刺身亡事件:中国对⽇仇恨的具象化何以达成?
作者:

流量爱国主义与苏州事件

【图略】苏州日本人学校入学式。(苏州高新区日本事务所)

这⼗年来发⽣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型?我认为⼀⼤原因是抖⾳、快⼿、视频号这类社交媒体的崛起。中国当代的互联⽹内容产业,在微博之后进⼊了"⽤户创造内容"的黄⾦时代,即所谓User Generated Content。尤其是在这些社交媒体上有分成收⼊之后,流量或者点击率成为唯⼀的计价⽅式。

我过去也经常说,中国互联⽹的问题是:流量是万恶之源。很多⽤户为了流量,甚⾄不惜编造谎⾔,甚⾄雇佣演员来扮演反⽇的剧本。在这类短剧中,扮演⽇本⼈的乡村演员说着半通不通的⽇语(或者⼲脆是汉语),最后被正义的中国⼈民痛斥,落荒⽽逃。这类视频通常是抗⽇神剧的当代版和缩⼩版。

我把这类⾏为称为"抖⾳爱国主义"或者"流量爱国主义"。在去年核处理⽔的问题爆发之后,这类反⽇的视频骤然增多,其中就包括在华⽇本⼈学校的视频。

在苏州和深圳发⽣的两起惨案,均与在华⽇本⼈学校相关。

众所周知,在华⽇本⼈学校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亦不能招收中国学⽣。由于⽇本⼈学校地位较为独⽴,也甚少与周围的中国⼈发⽣关系,故⽽对常识⽋缺的⼈来说,有⼀种神秘感。在这类视频的描述中,这些学校俨然成为⽇本⼈光明正⼤地在中国设⽴的培养间谍的学校。视频的制作者还⾔之凿凿地声称,⽇本⼈和中国⼈在长相上⼀致,很多年后,这些学校培养的⽇本⼈就会进⼊中国的党政军机关,在⽇本以后侵华的时候充当特洛伊⽊马。

这当然是⼀种荒谬绝伦的阴谋论。前驻华⼤使垂秀夫先⽣敏锐地注意到了这⼀点。他在9⽉20⽇给《读卖新闻》的⽂章中说,他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些视频,也曾要求中⽅相关部门删除这些视频,然⽽并没有得到回应。

如前⼀节所述,极端爱国⼈⼠对⽇本的仇恨已经具象化,如嗜⾎的蚊⼦那样寻找任何可以叮咬的对象,⽇本⼈学校,作为在⽇常⽣活中的能够看到的具体事物,有建筑、有门牌号码,甚⾄,还有活⽣⽣的⼈。⼀些视频博主把这些还在上学的⽇本学童称为"⼩太君",意为"幼年的皇军",这些⼈把对"军国主义"荒谬想象投射到了具体的⼈⾝上。

中⽇关系到这⼀步已经很危险了。在核处理⽔事件之后,中⽅为避免发⽣线下城市游⾏,有意杜绝任何⾛上街头的⾏为,进⽽对互联⽹上仇⽇的情绪发泄有意放纵,从⽽这类⾔论、表演及其主张被严重地放⼤,⽽那些理性的、反对的声⾳则被⽆情遮蔽。

然⽽这种情绪在互联⽹上的酝酿和聚集总会要爆发的。从屏幕上转移到⽣活中,从线上转移到线下,只是⼀个时间问题。越是压制线下⾏为,就越可能发⽣线下⾏为。第⼀个实施线下报复的⾏动,就是6⽉初的靖国神社撒尿事件。

这位爱国⼈⼠把靖国神社作为⼀个具象化的攻击⽬标,因为靖国神社⾜够显眼、⾜够重要,⾜够引起巨⼤的流量反应。

接下⾥就是苏州事件,假如时光倒流,回到今年那个炎热的7⽉,我不知道中国政府是否还会如此低调地处理这起事件。假如当时中⽅能够迅速审理该案,公布起诉书,并透明审判的话,是否能为这种极端爱国主义思潮降温?然⽽历史并不能假设,我们看到的是,苏州这起案件被认为是"偶发"。在中国相关部门低调处理此事的同时,⽹信办要求各⽹站积极清理极端民族主义内容。在此背景下,中国民众才开始⼤规模在⽹上悼念为保护⽇本学童⽽失去⽣命的胡友平⼥⼠——她在保护学童被刺之后,还有极端分⼦说她背弃了中国。我认为,极端民族主义分⼦所说的那个"中国",是他们幻想出来的那个中国。真实的中国,不仅有他们这样的害群之马,也有胡友平⼥⼠这样的⼈。

但不得不说,正是理性的中国民众⾼度评价胡友平⼥⼠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暂时遮蔽了已经不得不⾯对的严峻状况。苏州市将胡友平追认为"见义勇为模范",⽇本驻北京⼤使馆为其降旗,表⾯上看,不安⽽危险的⽓氛,因为⼀个有爱、有勇⽓的⼈⽽暂时消弭了。可以说,这是中⽇两造官⽅的⼀个很⼤的疏忽。

当时,这类极端民族主义的内容虽说被清理,但只不过是⼀些粉丝量巨⼤的账户,还有⼤量内容因为播放量⼩,并没有被站⽅注意到,可见⽹信办对治理此类内容的举措并不奏效。另⼀⽅⾯,即使相关部门承诺将保护外国⼈在中国的安全,但深圳发⽣的这件惨案,却表明似乎并⾮如此。

中国官⽅应该警惕这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给普通的外国⼈带来的伤害。这种盛⾏的对⽇仇恨和态度,⼀旦成为⼀种不能撼动的"政治正确"的话,也会给普通的中国⼈带来极⼤的困扰以及内⼼深处的挫败感。我的⼀些在深圳的朋友去南⼭区的⽇本⼈学校门⼜献花,他们需要佩戴⼜罩或墨镜,也担⼼被潜藏在附近的极端⼈⼠报复,也担⼼被相关部门拍照或者约谈。

也许⼀些⽇本⼈⽆法理解这种恐惧感——在表达哀思的时候需要戴上⼜罩或者墨镜,不敢以真⾯⽬⽰⼈。他们在⽹上可以发⾔⽀持胡友平⼥⼠,可以⽹上发⾔表达对沈航平的哀悼,但来到线下,仍然会觉得这种本⾝就是正义的⾏为会被攻击。

这对⼀个⼈来说,是⾮常巨⼤的伤害。因为作为⼀个⼈,不能公开表达对他⼈的爱,或者悲伤。易⾔之,⼀个⼈,不能做真实的⾃⼰。这种扭曲的状态存在于很多⼈的⼼间,也存在了很多年。他们当下只能借助⼀束鲜花来表达,他们与另外⼀些⼈的不同,那些被没收的花,何尝不是这种状态的写照。这⼀不幸事件,让我们必须审视当下紧张的中⽇民间关系,让我们反思那些本不应该发⽣的事情,让我们更有⼒量去⾯对周遭的世界,让我们更有勇⽓⾯对懦弱的⾃⼰,当然,也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爱与信任。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歪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4/0926/210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