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系》,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深度关系》,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78、亲子之间,讲的是爱与平等,就是情感;情调“顺”,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帮他们完成心愿,这是自恋的逻辑。

79、一个人没有成长好,抽象意义上的自我没有形成,就会特别维护自己的自恋,排斥“我不行”“我不好”。进而把这种信息射到别人身上,变成“你不行”“你不好”。

80、情怀:脱离了原始的自恋自私,然而事实上情怀是心智还停留在自恋维度上的产物,是追求“高大上”,并以此去抢占关系中的制高点。

81、好的关系或者说好的感情,是救赎。当你真正体验到关系层面的情感时,会深深地感知到人和人是平等的,进入深度关系中的我、你和他是平等的。

关系是大地,当一个人活在深切的情感中,那就意味着这个人不会太担心从高峰跌落,因为即使跌落,他也会感知到下面有一个宽广、厚实、可靠的大地在承接着自己。

这个维度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必须升维,更高一个维度的东西才是答案。

82、当一个人有了道德资本,对于在乎他的人就构成一种巨大的压力,面对这样一个人,别人容易产生内疚感,欠了他似的。对于不够在乎他的人,反而起到反效果,让他们更不愿意靠近他。

83、真正的关系是两个人都存在着,在真实地互动。而道德游戏,是一个人消失了,以此去衬托、满足另一个人的自恋,而那个人还是会感到孤独。

84、自虐、苦情戏:明明可以活得更好,但不幸,这证明不了你的诚意,你必须亲手毁掉你的好生活,让自己活得苦不堪言,还要说你甘愿如此,乐在其中。

自己追求苦情戏是自虐,给别人制造苦情戏陷阱,是施虐。与自虐和受虐对应的,是爱,是用心。

85、人类最本质的需要是被看见。

86、没有人能守住一个秘密,倾诉是人类的一个根本特质,越想倾诉,就越渴望倾听自己倾诉的人保守秘密。任何人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后,都会渴望别人知道是自己干的。蒙面杀手一定会有摘下面具给敌人看的冲动。

87、一切都是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我们需要借助关系来活出自己。那些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人,也需要通过和我们的关系来活出自己。你在,所以我在。

88、攻击性即生命力,在关系中“作”,生命力可以流动起来,这样的关系才是真实的。攻击力能够自然流畅时,智商也会被拔高,会极具说服力。

89、孤独寂寞是有害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快乐和健康,而最关键的是那些最重要的关系,特别是伴侣关系,它的质量决定了幸福感、健康乃至记忆力。

90、亲子关系不如伴侣关系。因为伴侣关系是一生的,也是平等的。

91、如果你能构建滋养性的关系,自然而然就会远离损耗性的关系。

92、一个彻底不允许孩子伸展意志的家庭,哪怕是用哪个杯子喝水都要听从父母,孩子感到自己的意志生存空间非常短,父母要求孩子事事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的意志就一次次被杀死,父母借助控制孩子,让他们自己的意志越界活了一次又一次。

93、原初的母婴关系犹如命运的雏形。

94、人生的一个定律:必须保持一定量的社会关系,必须投身热爱的事,不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就,更是在修炼自己的动力,生命力,准确来讲是攻击性。

95、你可以问问自己,你内在的田野,通常别人是如何进入的,他们会在那里留下什么;别人的田野,你是否能比较自如地进入。每个人都有一片肥沃的内在田野,它经由觉知可以有近乎无限的潜力。

96、一个人之所以能热情满满地去探索世界,是因为心中有了一个内化了的安全岛。

97、心灵空间的拓展:一个人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98、儿童的依恋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紊乱型。

99、安全型依恋:一看到妈妈,就会放下手中的事开心地跑过去,扑到妈妈怀里,毫无顾虑,热情地抱住妈妈。形成原因:自己的行动能延伸到对方那里;愿意在对方面前放下自恋(愿意处于自恋低位);因为信任对方是爱自己的,而不是因为被征服。

100、依恋是,我主动、自愿地依靠“你”,信赖“你”。

101、对一个人产生依恋是一个人心灵成长史上了不起的大事,这意味着一个人的心灵从只有一个自恋维度,发展到同时拥有自恋维度和关系维度,他的心可以向两个维度展开,这个人的心智空间被撑开了。

102、溺爱:是个谎言,其实是对责任的推脱。

103、关系的本质:谁在制造焦虑,谁在容纳焦虑。

104、一个人的全能自恋破碎时,会产生全能暴怒,要么想彻底毁灭世界,要么转过来想毁灭自己,或者干脆毁掉一切。这时候,很需要在一个可靠的关系中,由另一个人说:没事,挫败是可以发生。

105、孩子需要这种感觉:母亲可以在他的攻击性中得以存活。当他的攻击性被容纳了,同时产生了与母亲的联结,关系的深度还增加了。攻击性被祝福,由此变成人性的生命力,叫活力。一个孩子早早就懂事了,意味着他惧怕做自己,惧怕表达攻击性,所以蜷缩着活着。

106、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可以被视为自恋不断破损的过程,通过与现实世界的碰撞,不断锻炼能力,即对自己生活和世界的掌控感;同时淬炼心性,即所谓的善恶。深度的关系帮助一个人在破损的自我之外多加了一层容器,破损感得到修复,内化在心中,意味着他的自我可以重新变得完整了。

107、撕裂自我的同时,打击了自恋,光就可以通过这个伤口照进来。“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108、很多人追求完美,然而,完成胜过完美。追求完美的人,常常因为细节不完美就放弃了。觉得这件事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亲自摧毁这件事。

关系中产生的不完美的好东西,胜过孤独想象中的完美的东西。

109、任何沟通都有双重信息:事实层面的和情绪层面的。前者要尊重,后者不必去接受别人的情绪垃圾。

110、比起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人更期待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你”在那里。

111、那些充分活出了自己的人,因为充分活过,所以死亡时不觉得有太多的遗憾,因此可以坦然赴死。而一生作恶多端的倒是更想长生。

112、爱的对立面不是恨,是有爱不表达;恨的对立面不是不恨,是有恨不表达;知识的对立面不是无知,是你掌握的知识没有增进了解,却增进了你的自恋。

113、当一份重要的恨意产生了,你没有在关系中表达,憋在心里,你们之间的感情联结就变弱了。

114、当一个人不敢真实地活着,这一点会延伸到各个地方,从而导致人和人的巨大不同。

115、体验和认知,是事情的两个层面。体验是真实世界的东西,认知是符号世界的东西。符号世界是真实世界的一个镜像。体验,必然要发生在关系中。

116、自闭症的孩子在高知家庭更多见,高知家庭充斥着太多符号系统的信息,构建情感联结时出了问题。

117、拖延症患者大多非常焦虑,拖延,是在对抗死亡。

118、失眠的真相:头脑暴政,他代替了亲密关系照顾你,头脑不能安静下来,你无法入眠。

失眠中的想象:你处理不了外在的关系冲突,退缩到想象中去处理这些冲突引发的焦虑,即死能量。

治疗失眠的最佳良药:进入深度关系,在相爱的人身上获得满足和踏实感,我对“你”,也就是我对世界有了深深的信任感。

119、不是因为晚上睡的好,白天才有好状态。是因为白天的生命力力投入到了外部世界,酣畅淋漓后,带来了好睡眠。

120、活得痛快的人,比较容易清楚思维上的一些无效程序,不痛快的人会左右为难。

121、越是体验,越是具体,越容易有生死的感知与隐喻。

122、心理学上的“完形”:比如一次满意的性爱,能让人酣然入睡,它有具体的开始、发展、潮起潮落乃至结束。

123、一个成年人的人生,主要看他内化的结果。(人的内在心灵将外部世界吸入内心)

124、容易陷入严重的pua:因为自己的全能头脑由衷地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完美,例如,完美地满足别人。即,总是内在严重地pua自己,才可以发生别人对自己的pua。

125、能在人际关系中轻松自在的人,是因为他们知道,做真实的自己就可以了。

126、你能够构建的越多的深度关系,会发现,你好像越来越喜欢他人和世界,也越来越喜欢你自己,这是因为你的内在心灵和外在现实,一同被照亮了。

127、一个个具体的动力就是意愿,抽象一些的动力是意志。每一个意愿都可以视作一个生命。当一个意愿得以实现,就意味着这份意愿的生命存活了下来,当一个意愿失败,就意味着这份意愿的生命死去了。如果一个人有“我的那些重大意愿基本上可以实现”的感觉,他的精神生命会非常强大。

128、你的精神生命有多长?你的一份意愿在实现之前,能在多大的时空内持续在它的身上灌注能量?可以理解成,你的一份意愿作为一个生命,能活多长时间。(不要被别人的劝说打断、提前放弃你的强大意愿,这是一种自我绞杀,常常如此,精神会变得脆弱。)

129、能忍耐走完一米长度的人,远远胜过意愿生命只能展开一厘米的人。

130、当一个人的心灵能达到基本上都投入过程,而不是被结果所控制,意味着这个人心灵充满了生能量,他们在过程中不会被死能量煎熬。人的感知空间越大,越有耐心。耐心是很宝贵的品质,有耐心的人更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入深度关系,撑开生死感,从最严重的每一个瞬间都经历一次意愿生命的生死,到逐渐发现,生死可以延伸到很大的时空中去。131、生死并不仅仅是肉体生命的出生和死亡,生死作为一份隐喻,藏在很多地方。

132、在现实世界中把事情完成,是对全能自恋的天然治疗。

133、创造,发生在“发出问题”到“找到答案”的缝隙里。一提问就希望立即有答案,这样就失去了缝隙,失去了空间。

134、持续投入的时间的价值是呈几何级数的。如果你能持续十几个小时的专注,它的价值就是半个小时的千万倍级别。

135、太多人总想着“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才去做,然而,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拥抱这个世界。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无边莫莫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4/0926/210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