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系》,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深度关系》,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33、完美是婴儿时的内在想象,不完美才是现实,在看似不完美的外部现实中,去构建自己基本满意的生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34、“努力总不会错”。努力与投入意味着你不断花时间和食物建立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越来越深厚,所谓的成就,其实就是关系深厚的一种自然表达而已。

25、有全能自恋心理的成年人,像婴儿一样容易陷入等待,而不是持续努力,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努力不重要,重要的是状态好,所以烦恼、疾病、睡眠等都可以构成不去行动的理由,也因此导致了拖延乃至懒惰。

26、病态的共生关系:一个人实际上有能力照顾自己,但还是要另一个人或机构来过度照顾他。“我发号施令,你必须万米配合,我的意志要寄生在你的身上。”这样我高高在上的全能自恋才能被满足。病态共生关系之所以在家庭成员中得以维系,首先体现在母子(女)关系中,母亲渴望和孩子共生在一起,她认为自己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被剥削了(把生养孩子当成奉献),反过来剥削孩子的精神和生命力。

27、共生绞杀的过程:有人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中执着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在这些细节中,另一个人的意志就不断被灭掉。在心灵发展中,最伟大的一件事是独立自我的诞生。独立自我意味着一个人的选择、自由、责任、义务和后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8、找伴侣其实是在找妈,这件事在不成熟的男人身上很容易看到。

爱情,只发生在两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身上。

29、妈宝男是怎么练成的?(1)在婴幼儿期,孩子需要和妈妈共生时,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共生并没有得到满足。(2)孩子大了,妈妈反而要和儿子强烈地共生在一起,导致对孩子的共生绞杀。(3)3岁以后,妈妈和儿子睡一张床,导致孩子有了严重的性羞耻感。

30、巨婴和圣母:巨婴体现出的是意志自恋(我的意愿必须付诸实施,不能被阻拦,特别是伴侣或亲人的阻拦):容易暴怒,无论是指向自己还是对方。圣母容易有完美自恋(因为我是完美的,所以关系中所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对方的):自己在不断付出、牺牲,所以觉得自己在道德上是完美的——我没有错,错的都是你。

31、真爱,从真实开始,无论如何都要学习真实,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发展自己的真自我,别在一段关系中太委屈自己的感受,否则最后会发现这是最不值得的。

32、逼孩子听话等于给孩子喂毒,听话哲学是中国式教育的核心。暴力是听话哲学最容易看到的一个问题,暴力不仅仅是身体和言语上的,也伴随着“绞杀”孩子的意志。当孩子的意志被否定,并逼迫听从大人时,孩子会产生恨意或者死能量,恨意和死能量转向自己时,孩子就容易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导致生病。他们形成习得性无助,深深地知道自己的反抗是无效的,必须服从,每一次服从都觉得自己被杀死了一次,从而产生愈加浓烈的恨意。恨意表现在自己的消化系统攻击上,最终导致生病。极端的听话逻辑:你必须听我的,我绝不会听你的。当你认定另一个人应该听你的话时,你就失去了聆听和了解对方的意愿和耐心。

33、躯体化:一种情绪不能在心理层面流动,会通过躯体来表达。这是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医学上认为的一大类疾病——心身疾病,大多和躯体化有关。34、万物生而有翼。

35、听话哲学盛行时,虚弱的男人希望女人更加虚弱,因为好控制;虚弱的女人也希望男人虚弱一点,因为好控制;虚弱的母亲希望孩子虚弱一点,以为好控制;虚弱的孩子一直不被鼓励发展独立自我、强健的身体。。。。

36、听话哲学导致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现象,中国人普遍没有青春期。少年老成化,成人儿童化。

37、处于全能暴怒时,他感觉到一股强大的恶意力量在针对他,他必须征服它、消灭它,否则,这股力量会把他击败。彻底把这个内在想象过程当成外在真实发生的事情,意味着这个人缺乏现实检验能力,这是精神疾病的一个关键。

一直在投射敌意,最终大家会远离他,于是他更加认定这份敌意是真的。38、去毒化:大胆地把自己的敌意抛给对方,对方没有被攻击到,反而喜欢你的活力,并把这种感觉反馈给你。你感受到真诚、温暖。犀利地表达愤怒,但彼此又都能承受、沟通和化解。39、觉知能力是一个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意识层面微风吹过,潜意识层面波浪滔天。

40、考试梦:你要伸展自己,是否被允许。41、做慈善或者帮助他人,当发现对方嫉恨心理很重时,不直接馈赠是很睿智的选择。

42、一个看似完美而迷人的人,有魔鬼般的另一面,而且后者更真实。

43、反社会人格:有超高的全能自恋和全能暴怒,同时无情且没有超我,他们很容易被得罪,也很容易进行报复。44、当没有内在超我来压制本我时,就得有一个外在的超我来管制他,比如监狱。

45、一个关系让你非常不舒服,你就不必呆在这个关系里,好的关系,该是滋养彼此的,而不是严重剥削你,让你难受的。

46、高自恋的人和压抑的人在一起,会产生这样的互动:压抑的人觉得事情中哪怕自己只有一分错误都要反思;相反,高自恋的人,哪怕觉得自己只有一分理,也会把这一份理无限放大。

高自恋的人还会胡搅蛮缠,把各种事搅到一起来说。

47、长途火车综合症:在狭小的火车里呆了13个小时,有了暂时的被迫害妄想症。

无助感的对立面是控制感,在宽敞的空间里,一个人可以控制自己和外部事物,就不容易彻底无助。

48、过度保护——中国式育儿方式,是一种彻底无助的心理。

过度保护其实也是过度限制,完美的环境在剔除掉所有不利因素后,就像一个真空的环境了,孩子们看似被保护起来,但一切活力都被禁止了。

49、梦魇(鬼压床):身体不能动,心跳非常快,感觉周围有可怕的东西存在,这是彻底无助的核心体验。平时,有头脑的防御机制在,陷入严重的无助时看不到这么极致的体验,突然醒来,头脑没起作用,这份体验就会无比鲜明。

50、不能让小婴儿常处于孤独中,他们会感到身在地狱,周围都是魔鬼环伺。在成年人看来是想象,在婴儿看来是真的。51、恋尸癖:希望在关系中自己是绝对的掌控者,对方是绝对的被掌控者,任自己摆布。

很多中国式的婚姻是这样的搭配,一个人,只是另一个人的陪衬。从表面上看,陪衬的那个人是婚姻的拖累者,他看起来该为很多问题负责。从深层次看,这个人失去了自己,他很惨。而那个掌控者,看起来很累,很委屈,但她发展了自己,这是巨大的好处。

52、穴居人:洞见力仅限于这个洞穴,在这个洞穴里他运筹帷幄,他的臣民没有一点机会表达自己的意志。当他和外面的世界建立联系,就犯晕了。

53、千人一面:彻底无助相当于精神死亡,只是肉身还活着,视为低自恋状态。如大家精神面貌都差不多,穿的衣服很像,想法也高度一致。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不知道想要什么,大家要什么,我就要什么,大家怎么样,我就怎么样,最好在该结婚的时候结婚,不能离婚,该要孩子的时候要孩子,不能丁克。同时,我们又想攀比,于是变成要的比别人多一点,以此证明自己的卓越。卓越缺乏个性,又同质化,比如大家都去卷高考。

在这样的逻辑下,人会恐惧个性化的追求,因为它意味着你成为自己,脱离了集体,这给你带来很深的恐惧。54、我们只接受一个人无私地去竞争,要竞争时,也得佯装成为人民服务。不敢伸展又暗地里竞争,这就很猥琐。你真觉得自己是好的,之后你就能接受别人的好了。

55、练习成为“你的父母”: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安静下来,想象母亲出现在自己身体左侧一步远的距离,尊重第一时间呈现的样子,然后让画面越来越清晰。接着,左跨一步,想象自己进入母亲的身体,成为母亲,再睁开眼睛,用她的方式说话,用她走路的方式走路。。。如果是父亲,就往右侧跨入父亲的身体。。。。

56、总懂别人的事,总为别人考虑,这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我们有了一个巨大的丧失——我们丢失了自己。

57、鞭打快牛:当问题出现时,找个能干的人负责解决问题,而当出现问题时,也会牺牲他们。

58、巨婴的心理:你是好人,那么你得让着我,让我吃一口;你是坏人,你这么可怕,我吃了你。

59、全能暴怒:是脆弱的真实表达,暴怒指向外界,就变成了坏脾气;指向内在,就变成了对自己的破坏,也就是脆弱。高考焦虑也来自于此,我付出了努力就得有效果,否则就产生毁灭欲(死能量),但考试是自己的事,没有一个明显的敌人可以去恨,那就向内攻击自己,高考失败后自我憎恨甚至自杀。

60、一个人逐渐体验到他的世界是可以掌控的,他的愿望基本是可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他的生本能战胜了死本能。

61、很多人认为重要的是找到成功的道路,但更重要的其实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并投入其中,与这个事物建立起深度关系,深度关系会让你进入很不一样的境界,加上长年累月的积累,最终自然收获所谓的成功。

62、生命是用来体验的。真要活好自己,就要拿出真实的肉身和真我,去和世界碰撞,碰撞太深的人,会有一种骄傲的坦荡和深厚的谦虚。

63、卡普曼戏剧三角:加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这三个角色可以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在心灵中,于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处境中,就有可能会转变成不同的角色。

64、“向强者认同”的同时,还会有“向弱者转嫁”心理。比如一个家族的暴力史之所以会不断延续,便是因为这种心理。父亲对儿子施加暴力,儿子反而会认同认同父亲,并渴望比父亲更暴力。人都是活在体验和感觉之中的,也会一再去构建重要体验的重复,这被称为“强迫性重复”,所以强迫重复就如同命运一般。

65、追杀梦:你严重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你的生命力是严重萎缩的。

66、“自我完整”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如果出现挫折,也能客观对待,既不容易归罪别人,也不容易怪罪自己,并且懂得安抚自己的挫败感,同时会去寻找资源帮助自己。

67、要面子的关键原因:自我未成形或破碎之人是不可能真正认错的,他们必须将任何挫败都归罪于人,否则会导致自己崩塌与粉碎。

68、怕鬼:用怕鬼的程度来衡量一个人在小时候面临的失控感有多少。

69、自闭症儿童:对孩子来说,越小,对他的照顾就越重要。及时回应,回应得快,就意味着他越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失控的事情,让他的世界重新恢复控制。一个健康的孩子是充满活力的,他会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因为之前他的吃喝拉撒睡玩被照顾得很好,所以他会觉得有些事情暂时失控,但经过努力是可以恢复控制的。全然封闭的孩子只会对很少的事情感兴趣,这意味着他能掌控的事情很少很少。

70、自我效能感:孩子逐渐长大,需要体会到“我完成了这件事”“我可以控制这件事”,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71、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让所谓坏的、失控的情绪或者生理过程去进行,然后你去做那些你可以做的事,比如该工作工作,该吃饭吃饭。

72、当不能实现的时候,全能自恋的能量会变成全能暴怒。“接纳”意味着你接受这件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不再把它视为一个充满敌意的和自己对着干的魔鬼,你可以把它视作一个中性的,甚至好的东西。让他发生就好了,这意味着一种整合正在发生。

73、成长的历程:最初因为能力有限、思维限制,人不断使用分裂和切割的机制,把身上各种不舒服的东西、控制不了的事情,都切割成外部世界的、坏的、邪恶的,但随着成长,你逐渐发现原来这些看似是外在世界的邪恶、黑暗、失控,其实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我们的内心不断地从分裂走向整合,最终我们会知道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是一回事。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其实都走在这条路上。

74、一个能够归因的人,能如实地看到自己、对方以及事情本身,因此可以做到以事实为中心。有时发现事情需要改变,于是去改变;发现这样进行挺好,就尊重它;它不符合我的意愿,那我就去改变我的意愿。进行归因的人不会沉溺于过去,不会纠结已经改变不了的事情上。归罪则是活在自恋中,还是从自己出发去看自己、对方和事情,乃至一切。

75、一个人能观察和自我反思,是因为内化了一面镜子,是最初能向他提供善意或至少中立观察的人。

76、道德游戏:你以为自己追求的是关系维度上的爱恨与道德,但其实你玩的还是权力游戏,给自己积攒道德资本,以试图拥有更大的权力。

道德陷阱无法带来真正的道德,无法滋养彼此,还会导致一个恶果——让自己主动变得虚弱。

77、当一份感情关系建立时,你体验到的主要是兴奋和刺激,那满足的是你的自恋;如果你的体验主要是幸福,那满足的是你对情感的渴求。

失去一段亲密关系时,你体验到的是羞耻,是面子受损,怕别人议论,那也是自恋维度的东西;体验到的是深深的悲伤,那就是关系维度的东西。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无边莫莫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4/0926/210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