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地铁大扩张时代,结束了?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巨亏!地铁大扩张时代,结束了?

官方回复,当前赣州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暂不满足申报轨道交通(地铁)基本指标要求,我市轨道交通第一轮建设规划暂不满足上报审批条件……“十四五”时期不受理不具备条件的城市和一般地级市的首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开展“轻轨”制式也不具备上报条件。同时,根据国务院办公室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周边县城不属于中心城区和城市总体规划范围,无法纳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并履行报批手续。

03

地铁已经进入存量时代

在多轮收紧地铁申报的背景下,地铁城市基本已经固化,当下未修建未来想要修建地铁的城市,不能说绝对的没有,但也只是极少数了。

地铁门槛之所以收得这么紧,是因为地铁的修建与运营费用高昂,作为民生项目,基本不盈利,绝大多数都在亏损,基本都是城市的财政来补贴。

所以说,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地铁已经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由于前期很多城市举债建设地铁,让地方城市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压力更甚,再加上,一些城市由于人口不足,地铁根本无法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一旦建造,便是一个无底洞。

据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此前透露,建造地铁,平均每公里费用约7亿元。

具体来看,南京地铁2号线一期(地下为主),全长25.14km,总造价128.35亿,每公里5.10亿元。

杭州地铁1号线(以地下为主),全长47.97km,总造价236.42亿,每公里4.92亿元。

北京地铁16号线(全地下线),全长49.8km,概算总投资600亿,每公里12亿元。

成都轨交四期规划中,18号线三期每公里建造费用高达10.26亿元,8号线二期也接近10亿元/公里。

再看运营成本。

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轨道交通企业运营成本(不含大修更新)的中位数为1126.15万元/公里,进入大修更新期的北上广深等轨道交通企业运营成本超过1500万元/公里。

高昂的运营成本,让绝大多数城市只能依靠政府补贴才能运转。

不久前,本号根据各城市公布的财报梳理的结果显示,2023年公布数据的29个城市(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未披露数据),在扣除政府补贴后,只有福州一个城市保持微利,其余都是亏损,包括曾经的利润王深圳

亏损并不可怕,毕竟地铁和城市是一体的,大可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也即,地铁本身不赚钱,但它带来了民生便利,提升了流动效率,这其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填补地铁本身的亏损。

换句话说,只要地铁产生的经济效益能弥补地铁本身的亏损,对于能够负担得起的大城市来说,多多益善。

但是,最近这些年,宏观大环境改变,地方债问题突出,让很多城市的财政捉襟见肘。

财政部数据显示,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即狭义口径的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9%。

全国卖地收入,自2021年见顶之后,已经两连跌,2023年只有57996亿元,相较于高点时期,下跌了33.38%。

2024上半年,才卖了15263亿元,同比下降了18.3%。

这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相当难受。卖地收入是地方的主要钱袋子,对于很多经济、产业薄弱的地区来说,更是维持运转的主要力量。

这部分收入跳水,财政吃紧程度可想而知。

很多城市,连轨道交通都养不起了。

今年年初,甘肃天水因举债上马建设有轨电车项目而被通报。一期线路年收入仅160万元,而运营成本约4000万元,二期工程因资金投入不到位迟迟未能建成。

上半年,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决定终止运营,并修复路面且新增2条汽车车道。

停运背后,都是钱的问题。

今年地方层面上,为了钱,出现了很多让人诧异的现象。

第一,“砸锅卖铁”出现在了很多地方政府正式文件中。

比如重庆市沙坪坝区年初发布的《关于重庆市沙坪坝区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到:

深入开展“砸锅卖铁”、“壮士断腕”资产处置专项行动,深挖存量资产资源,有效盘活国有房屋资产、股权债权、土地资源等。

2023年,湖南郴州下辖的苏仙区提出:

提高认识,砸锅卖铁,挺过难关;摸清家底,认真清查比对;找准方式方法,加快处置。通过自用、共享、调剂、出租、处置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挖掘现有资产资源潜力,提升“三资”使用效益,预期盘活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价值5006.36万元,预期增收入库4471.18万元。

再比如内蒙古卓资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谈到化解风险的时候,有如下文字:

“砸锅卖铁”化解债务13.37亿元,实现“退橙”降级。盘活资金1489.6万元,大起底收回资金650万元,优先用于债务化解和重大项目支出。

宁夏永宁县,也在今年7月25日印发了“永宁县安置房闲置房产处置方案”。

相关通知说:为深入贯彻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加快推进我县债务化解,砸锅卖铁、全力以赴、用尽全力、穷尽办法做好资产处置变现化解债务工作。

广西柳州柳江区提出的今年下半年工作计划中,就明确包括“砸锅卖铁”盘活处置资产实施方案。

青海海东市也在“砸锅卖铁”,下面这个截图来自青海省发改委官网:

还有泉州。2024年5月11日泉州市泉港区召开第37次常务会议,研究泉港区“砸锅卖铁”处置资产化解债务风险方案、强化预算管理坚持过紧日子。

第二,虚增财政、不断增加非税收收入。

经济观察报最新发布了一篇报道文章《多地政府虚增财政收入到底图啥》,介绍了一些地方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压力、自身排名等,虚增虚报财政收入。

此外,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压力,瞄准了非税收收入。

今天,经济学家任泽平发布了一篇文章《中国土地财政报告2024:土地财政大降,非税收收入飙升》。其中披露:

最近很多企业反应,地方大量出现罚没、倒查税、异地执法等现象,为过去几十年所罕见,1-7月全国非税收入2.4万亿,同比增长高达12%。

截至8月23日,已有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披露了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其中,有20个省份非税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重庆市同比增长31.2%,为目前已知增速最快的省份,吉林、青海、新疆三省非税收入增速也在25%以上。此外,23省中,有16个省份非税收入超过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三分之一。

黑龙江省则是例外,当地财政厅披露称,从非税收入看,上半年8个非税收入项目“6增2降”。其中:罚没收入增长26.5%。

总而言之,大扩张时代已经结束了,不仅是地铁大扩张时代结束,很多行业的大扩张时代也都结束了。

现在,我们需要适应慢生活。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城市财经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4/0923/2106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