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地理空间匹配的就是时间维度:从过去、现在到未来。这三个时代构成了本书的三个主要章节,第一阶段主要发生在中国的西北,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对中国的统治,这一阶段密集的暴力给民族精神留下了深重的创伤。第二阶段是当下--习*近*平治下的第一个十年,这个运动如何对共产党控制的历史发起挑战。第三阶段是未来,香港的抗议活动、少数民族的抗议活动和2020年以来针对新冠封城的一系列抗议活动,这些都昭示了未来的趋势和政治变革的潜力。
第三个维度,也是联结前两个维度的坐标系,是这些地下历史学家的个人故事和作品。读者会在书中认识许多人,听到很多人的故事,其中有两个人物贯穿始终。一个是记录片制片人艾晓明,我们会在第二章遇见她,她制作了一部影片,记录中国西北臭名昭著的劳改营地。另一个人是记者江雪,她讲述自己家族的惨剧和1960年由一些学生出版的杂志《星火》--这也是这本书名字的由来。
艾晓明和江雪的故事和其它几位反历史运动的重要人物交织在一起,例如电影制片人胡杰、地下历史杂志出版人吴迪和历史学家谭合成。这些人的背景和作品集中在第五、第六和第七章,描述习时代之前的共产党、习如何用历史来强化他的统治,以及数字技术如何帮助中国的真相揭露者们对抗党对历史的扭曲和误用。
在这些主要章节之间,是十几篇我称为"记忆"的短文,这个概念来自于二十世纪早期的"场所记忆",特指那些历史重现、记忆共振的真实场所--战场、博物馆、刑场。近几十年,新科技拓宽了这个概念--"剧院记忆",这样就包括了电影、书籍和各类媒介。基于这个概念,我提供了人物素描、场地素描和对一些反记忆代表性作品的简介,它们共同展现了中国地下历史学家的野心:重写中国现代史,以重塑这个他们所深爱的国家的未来。
读者们可能很快就有疑问,这一切对中国的发展轨迹意味着什么。我会冒昧说出一些自己的推论,不过在你开始阅读之前,我先说明两个要点。
第一点,本书给读者介绍的人物,他们身处中国内陆,这些人本身就非常有价值,值得你结识。他们作品的范围和野心与冷战时期那些伟大的作家和电影制片人不相上下--索尔仁尼琴、昆德拉和福曼。(注1)值得提醒的是,这些东欧思想界的大人物们当时在自己国家影响力非常有限。直到这些国家的经济陷入停滞,普通人开始寻找其它方式来理解过去,从而重新评估未来的出路。
很显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是昨日黄花,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以消极态度应对困顿的生活。他们在谈论如何退出--"躺平"或"润"成为流行词语。
但这种对生活的疏离也可能飞快反转为行动。新冠封城就是一个尤其典型的例子,书中的许多人物例如艾晓明和江雪,在多年被边缘化后,突然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2023新年伊始,江雪发表了她最著名的文章(注2),这正发生在一波席卷中国各地的示威活动说服了政府放弃新冠清零政策之后的数周。她在文章中讲述了封城和绝望,年轻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呼唤。借由对东欧思想的广泛阅读,她透彻理解了中国僵化的政治体系。这篇文章在Telegram和微信上被反复转载,虽然在微信上很快被禁,但各种编辑后的版本依然继续流传。
重建类似的场景并不困难,这些场景把她和其它人推回前台,这些人长期的研究和写作观众寥寥,但对于大众来说,他们的阐释比政府的宣传更有共鸣。对我们来说,探究这群人物的历史和脉络,也变得顺理成章。
第二个要点是,这些人的生平和作品改变了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叙事。我2020年离开中国,在新加坡的亚洲研究机构进行了一年学术研究,然后去纽约的外国关系委员会工作。在这些地方,我亲眼目睹了我们的意见领袖和政界要人是如何描绘中国的。主流的中国叙事是,除了一系列乌托邦式的恐怖事件那里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严密的监控、文化灭绝、盲目的民族主义。
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过二十多年的人,作为一个报道了大量宗教和政治迫害的记者,我深知这些问题当然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反过来也要看到,中国还有其它的视点。批评的声音并没有完全消失,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参与中国事务,这也正是本书要探索的结论之一。
中国反历史运动的长期存在,也挑战了这样的假设--共产党具备完全主宰社会的能力。你在本书中会看到,党并非战无不胜。尽管可能性很小,身处中国的人们仍旧可以发表作品、制作影片来对抗威权。他们的理念得到了传播,当社会问题到达了临界点,人们会向他们寻求重新思考这个国家的新的思路。这也是习*近*平为何要用他自己独特的政策来控制历史--因为习明白反历史叙事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威胁。
本书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健忘是否最终会取胜。任何社会的变革,通常都是由一小群局外人发起的。有时候,专注和持久让他们的信念成为主流声音。对几乎所有时代所有社会形态都适用的陈词滥调是,"沉默的大多数"不了解真相,且漠不关心。重要的是,今天仍有很多中国人的确了解真相,并为了改变他们的国家一直在战斗。
本书不是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童话故事。就像中国严密的监控体系并没有得逞一样,反对者们也还没赢得胜利。所以我要把汉娜·阿伦特关于黑暗时代的人们的一段话作为本书的开场白。我们对中国如今的黑暗如此习以为常,一点亮光就让我们炫目。也许读完本书,你能有自己的结论,这些人是莹莹烛火还是炽热烈阳——或者他们两个都是:今天还是烛火,但明天他们将照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