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极作为地球的两端,一直处在冰天雪地之中。常年的低温使得这些地方几乎寸草不生,然而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在9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这片冰雪之地曾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温带雨林。鸟语花香,恐龙奔走,是众多动物繁衍生息的家园。科学家称,那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出170多米,整个表面温度在35摄氏度左右。这样的适宜气候使得南极洲大部分地区被植被覆盖,根本没有永久的冰盖。
这片雨林遗迹是在2017年从南极洲西部松岛冰川附近海底的一个沉积核心冰层下发现的。由于这部分地层的颜色不同于其他层,因此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地质学家经过CT扫描还在整个土壤层中发现了花粉、孢子以及开花植物的残余。通过分析花粉和孢子,科学家们得以重建了南极洲西部当初9000万年前的植被和气候。
气候建模分析员杰里特·洛曼称,白垩纪时期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为1120-1680ppm,对比现在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300ppm确实高了不少。这也是南极洲如此温暖,能够长出茂盛温带雨林的原因。虽然在当时这里存在将近长达4个月的极夜,然而丰富的降水维持住了这里绝大多数的生命。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曾经温暖的南极大陆变成了如今冰雪覆盖的大地?其实南极洲大陆本是冈瓦纳古大陆的一部分,原本位于赤道附近。南极洲作为独立的大陆出现在2500万年前才开始。大约8000万年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其中一部分向南漂移,最终在南极点停留下来成了南极洲。现在的德雷颗海峡就是当初南极洲与南美洲分离的见证。
南极大陆被冰雪覆盖大约在1500万年前。那时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下降,气温不能再保持原有的高度,所有南极的河流和湖泊等地表水,开始在冬季结冰。直到某一刻,这些冰再也没有等到夏天融化的日子,这些冰层也开始逐渐的加厚,一步步被埋藏在冰盖之下。
随着地球温度的持续下降,冰川开始遍布这片原本充满生机的土地,包括恐龙在内的所有在这片大陆生存的动植物开始走向灭绝,从此长久地躺在了厚厚的冰盖之下。
如今,整个地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走高,温室效应异常明显。人类的活动正在导致南极冰川正在加速融化。南极“血雪”,冻土融化,这些一直在提醒着人们,整个南极开始变化了。那么,随着全球变暖,整个南极是否有可能重回以前森林茂密的模样?
据伦敦帝国学院的气候变化专家马丁·西格特称,2018年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经达到412ppm,虽然距离白垩纪时期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还有不小差距,但是,由于气候变化有着典型的滞后效应,就像你加热一个物体,它不会立刻到达你想要的温度一样,如果人类还保持现有活动,那么整个地球的温室气体效应必将会达到当初的水平。
那时,虽然整个南极森林茂密,但是整个地球的环境将会恶化,赤道附近更加炎热,上升的海平面也会淹没绝大部分土地,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确实不多了。因此,此次的南极温带雨林遗迹是一个新发现也更是对人类的一次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