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东升:俄乌战争的八大问题深度解读,中国怎么办?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翟东升:俄乌战争的八大问题深度解读,中国怎么办?
这场战争最终究竟是会延续和巩固普京的政治生命,还是普京自己戳破自己的政治神话,而将泽连斯基从一个政治小丑烘托成欧洲英雄?关键要看乌克兰和俄罗斯国内的国民政治意志,谁更能忍受战争和制裁带来的痛苦。此战对中华民族复兴意味着什么?如何应对?
第四个问题,战争未来将会如何演进?

所有的战争都存在很大的赌博性质,从没有必输或者必赢之战,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偶然性因素可以严重影响最后的结局。

俄乌战争最终鹿死谁手,目前还未可知,但是总体上讲,俄军还占有一定优势,只不过赢得战争达成目的整体代价和作战时间都可能远远超过普京最初的设想。

理由是,俄方掌握着制空权,而乌克兰政府军在美欧的支持之下则掌握着信息优势和国际舆论优势。有了制空权,普京可以大规模调动他的陆军而不那么担心被突袭或者包抄。但是他又投鼠忌器,无法像在欧美军队在中东作战时那样大规模地火炮洗地拆城拆楼。因此,只能是慢工出细活,钝刀子割肉了。

乌克兰军队正在陆续获得欧美资金、军火乃至雇佣兵、志愿兵的支持补给,近期组建的外籍军团据称已经达到1.6万人。我对这个数字存疑,但是如果战争持续三个月以上,这个数字是可能实现的。所以,俄方有必要切断乌克兰西部边境的外部补给通道,但是到目前为止外部补给通道仍然是通畅的。

俄方高层明确地发出了核威慑,目的是确保北约国家不敢直接下场助战。从这两天的信息来看,欧美政要也显得有点冷静了:美军的战略武器演习也有意推迟了,拜登政府在对策讨论中担忧是不是过度刺激俄罗斯了;欧洲社会也陷入了某种程度的恐慌,奥地利等国的药店里碘片脱销了。这些现象说明战略核威慑的确是他们听得懂的语言。

俄方的战争目的,应该是通过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比如歼灭其主力部队,逼迫乌克兰政府投降签署炮口下的和平协议,确认乌东俄语地区或至少是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那两个共和国的独立,并让乌克兰承诺永不加入北约,保持对俄友好或者中立。然后普京就可以班师回朝,宣布胜利了。如果是这种解决方案,那就相当于1939年苏联芬兰战争的重现,惨胜也算胜利,对于普京而言也是可以接受的安排。

但是问题在于,即便俄军用几个月的时间歼灭了东部的乌克兰军队主力,乌克兰政府和忠于他们的一部分人民也未必愿意投降,在西方的道义、物质和人员支持下,乌克兰中西部将陷入某种形式的“游击战”或者“平叛”作战状态。

这就类似于1812年拿破仑出征沙俄,他以为通过战略决战击败沙俄军队主力之后,法俄之间再次签订共同对付英国的同盟条约,即可胜利班师回朝了,没有料到俄方坚壁清野,不惜一把大火烧毁首都莫斯科城,也要把法军冻死在冰天雪地中,导致拿破仑带去的70万大军仅有三千人活着回国。

还有一层不确定性是,如果战争迁延日久,美欧对俄制裁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痛苦累积下去,那么普京政府的稳定性和普京总统本人的人身安全也是有可能出问题的。这种场景下,就可以出现乌克兰军队反攻俄罗斯的奇观。

据生活在莫斯科的华人所反馈的情况来看,俄罗斯人目前对普京出兵总体上是支持的,跑出来游行反战的仅仅是少数亲西方的知识分子,而且小规模的反普京游行在俄罗斯其实并不是新鲜事。但是对于制裁带来的货币贬值、通胀上升(目前仅仅是开头),民众也是有一定情绪的。

近期的民意调查来看,这场战争的爆发,使得普京和泽连斯基两人的支持率都有所上升。

但是,这场战争最终究竟是会延续和巩固普京的政治生命,还是普京自己戳破自己的政治神话而将泽连斯基从一个政治小丑烘托成欧洲英雄?关键要看乌克兰和俄罗斯国内的国民政治意志,谁更能忍受战争和制裁带来的痛苦。

第五个问题: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对俄关系。

这场战争必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必须放在大体服从丛林规则的世界政治史的大背景中,才能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其含义。

具体来说,我认为应该从中美苏(俄)三角关系的历史演进来理解这场战争。

二战结束以来,真正具有全球战略玩家地位的,只有美苏(俄)中三家。其它各方,要么不具备参与全球大棋局的国力(比如印度、巴西等地区大国),要么不具备参与的政治意志和主体性(比如德国、日本、欧盟)。

中国从这个大三角关系中的最弱者,如今已成长为综合国力排行第二的玩家,到本世纪中叶,如果不犯颠覆性错误的话,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首要角色。

简单回顾一下二战后七十多年的三角关系演变史,有助于我们跳出朴素的善恶评价,而以现实主义的思维去理解中美俄之间的恩怨离合:

1950年代中国一边倒,倒向苏共,对美欧在亚洲的政治和军事冒险实施了坚决的军事斗争,通过朝鲜战争和抗法援越等战争,为亚洲红色事业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功和对外征战的接连胜利,让我们自己头脑难免发热,内政外交都逐渐变得左倾激进,于是到了1960年代,中国“两个拳头打人”:左手打苏修,右手打美帝。

而到了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爆发边境冲突,苏军遭遇伏击吃了亏,于是苏联照会美国说,“八年前你们曾经有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提议,美苏双方共同出击用核弹摧毁中国战略武器基地,我们当年曾经拒绝,现在愿意考虑合作。”而有趣的是,这次轮到美方拒绝苏联了。

关于这段历史的细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郝雨凡教授二十年前根据美苏解密档案写的学术论文。

从1968年开始,毛泽东同志亲自策划了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向,最终带来中美之间的和解与战略协作。基辛格尼克松先后访华,美军得以撤出越南战争的泥淖。小平同志于1979年农历春节访问美国白宫,之后不久便有了第三次越南战争,也就是中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打退了苏联阵营扩张主义的嚣张气焰。

到苏联末期,中苏关系缓和,但是中国同西方的关系开始出问题。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1990年代中俄战略接近,划清领土争议,双方在许多战略和全局性问题上达成共识。

到了最近的十年,中俄关系成为背靠背、肩并肩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当然,如果熟悉现代国际关系史,人们不难意识到今天的中俄关系其实是无法跟1950年代初的中苏关系比的,毕竟那时的中苏之间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那时的中国人憧憬着“苏联老大哥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从战略与安全的角度看,今天的中美俄三角关系,其实仍然是当年的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延续。

我们仿佛回到了1950年代,北京和莫斯科背靠背肩并肩地面对西方同盟体系,但是与当年不同的是,这次是北京而不是莫斯科居于强势地位。

在这个三角关系中,谁被孤立,谁就会遭遇大战略困境和国运的崩塌;谁能让其它两方处于敌对关系,而自己居中调停,那么谁就能处于左右逢源的主动地位。

毛泽东同志和其他中共领导人们曾经反复研讨大三角关系,华盛顿、莫斯科和北京搞战略研究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曾在文章和著作中明确写出来上述定论,但是,后冷战时代的美国执政者被胜利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冲昏了头,(也有观点认为美国是被其军工复合体的特殊利益给绑架了外交政策),他们以历时三十年的傲慢与扩张,亲手把中俄再次捏到一起。

所以从大三角的维度来看,今天的俄乌战争与70年前的朝鲜战争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当年苏联需要自己的盟友中国帮忙出面打一场战争,以便为自己争取埋头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中国付出巨大的生命和财务代价捍卫了同盟的战略缓冲区。

但是美国战略圈意识到,在朝鲜半岛与中国纠缠,其实是“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同样,今天的美国决策者和战略圈也明确地强调,美国绝不能直接卷入俄乌战争,当今美国的真正战略对手是中国。

从现实主义的三角博弈逻辑来看,如果甲乙丙三方实力由大到小排序的话,实力居中的玩家乙的生存概率是最低的,因为它被锁定在甲乙之间安全两难(security dilemma)之中无法脱身,而甲总是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去诱惑丙与之结盟去对付乙。反过来,国力居于第三的玩家丙却享有一个巨大的结构性优势,那就是无论他挑衅谁,都不会受到真正的惩罚,因为另外两家都把对方视为首要威胁。

老三丙在甲乙眼中的“较小威胁”特征赋予丙以行动自由和安全,从而使得它的生存概率不仅大于老二乙,甚至大于实力最强者甲。

中国在冷战期间能嚣张地在两大阵营之间纵横捭阖而未遭败绩,便是得益于这样一种结构性优势;俄罗斯今天便具备了这个结构性特征的庇护,普京前年曾经公开说出“坐山观虎斗”一语,说明他对自身的结构性地位有清晰的觉察。我曾经有一期视频节目介绍三角决斗的多主体认知逻辑及其战略含义,感兴趣者可以上网搜索。

当年的苏共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将中国留在自己阵营或者保持中立,因而在小平同志访问白宫的短短12年之后,苏联崩盘瓦解。

今天的中国如果要摆脱实力地位和权力结构所注定的不利地位,就必须在对俄关系中展现出当年的苏共决策者所不具备的那种智慧和肚量。

2019年10月中旬,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米尔斯海默教授,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做了一次学术讲座,我是主持人。

讲座结束之后,我送他出门路过明德广场时,与他在共和国七十周年纪念的大花坛前合影留念。他一边握着我的手对着镜头微笑,一边跟我说,“你信不信,十几二十年之后,美俄会联合起来对付中国?”我告诉他:“我也算是现实主义者,我认为你说的这种场景确有可能出现,但是我更相信事在人为,因为社会科学的所谓规律并非注定的,别忘了,我们人是有认识能力和选择空间的。”

责任编辑: 李韵  来源:翟东升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2/0310/1718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