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凪的新生活》剧照
相应地,公司的福利确实不错,每天有100元餐食补贴,每月工资的20%作为加班补贴,这两项加起来,一月就有一万元左右,确实还挺让外人羡慕的。福利,加上老板的规划,让我对公司非常有信心。所以互联网跳槽虽然是常事,很多人也是5年内跳槽3次的频率,但我当时计划,至少在这里待个两三年。
裁员
但没想到,2021年7月,公司几乎毫无征兆地进行了一次大裁员。公司从最高层到最小单位的部门,大致可以分为四级,仅我所在的二级部门团队中,那次就有60%的员工被裁掉,我本来不幸也身处被裁之列。
被裁的员工大部分都直接走人了,但万幸的是,我的领导为我争取到了内部转岗的机会。虽然打破了我当时的一些生活计划,比如让我从北京转去某南方城市,但当时我别无选择。如果我不接受的话,意味着我的简历上将出现一段只有半年的工作经历,在很多HR(人力资源)眼里,这几乎是一个污点。我那时候也试着投了简历,结果果然只收到了小公司的回复。所以我心想,自己好不容易进了大厂,怎么也得继续待一段时间吧,所以最终决定接受公司的内部转岗,打包好行李,搭上离开北京的航班。
图片插图|大厂青年
这次裁员我虽然还是留在了公司,但心态上真的倍受打击。我认为自己这么努力工作,没有对不起公司,怎么说让我走,就走了呢?我后来变得安静、不合群,甚至都不想和其他同事多说话,因为感觉自己已经是个被淘汰者。或许,当时我是真的慌了,因为如果真的离开公司,我不知道,下一次何时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如果空窗期太长,我的经济开销怎么办。毕竟,2021年我刚在老家又买了一套新房子,每个月的房贷还款就有5000元。
现在回过头来看,7月份这场裁员,看似没有预兆,但那只是每天人丁兴旺的工作氛围带来的假象。伏笔早就埋下了,比如我们公司在这个赛道上的销售额虽然排在前列,但都是负盈利。例如,一件水壶,进价10元,我们会通过给用户发补贴和优惠券的方式亏本2元卖给客户。亏本运营下的低价,是早期快速吸引用户,用户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当时这个赛道上所有公司,包括我们竞争对手的做法。所以,我其实料到公司未来可能需要瘦身裁员,但我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而且裁员力度这么大。
裁员前半年,公司上上下下其实一直都在做各种部门调整,二级部门不停地合并,紧接着影响到三级部门,也就是我的直属老板。我记得2021年上半年在北京,我的直属领导就换了4个人。他们基本上都是公司从其他大厂高薪挖过来的,年薪估计都在百万上下。
每次新领导上任,我们都要推翻之前的工作重点,重新规划新目标。所以整整半年,我们都是在规划、协同,推翻,重新规划、协同中度过的。只要达不到大领导的任务要求,我的直属领导们很短时间内就会被裁撤。这个年薪百万也不好拿。
7月的大裁员后,就刹不住车了一般,一直在持续。听说,公司总部的计划是,要完全砍掉我们这条业务线。我在杭州工作了两个月,期间,我的直属上级又更换了一次。9月,因为人事调度,我又回到了北京,但这次北京的办公楼里,那种冷冷清清的感觉和上半年的人满为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视觉中国
回到北京的日子里,裁员还在稳步地进行着,从业务部门的销售、物流、运营等开始,慢慢到行政部。甚至,我的直属领导,又再一次被换走。就是这个领导离开时,我突然不想在这个地方待了。2021年10月,我开始寻找下家,这期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11月底,我成功面试了一家公司,不再是大厂,但我感觉还不错,决定先行告辞,结果公司却不同意了。
考虑到任务的后续交接,公司对每个月的裁员名和顺序是有安排的。最后,和公司协商后,我被安排在了12月离开公司。而巧合和略显戏剧性的是,在确定离职时间的几乎同时,我收到了入职一周年的纪念章。
现在,我离开了互联网大厂,在一家规模相对小的公司工作。这里不用“996”,一般最晚7点就可以下班,离家也近,省去了很多通勤时间。前段时间,另一家互联网大厂给我抛来了橄榄枝,并允许我年后定夺。但我现在似乎失去了对大厂这些头衔的兴趣,我这几天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大厂对我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有点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