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dot;阿吉。
7、军事学校,校长努尔迪耶夫,副校长艾山·居努斯
各战斗团建制如下:
1、乌苏步兵一团,驻扎乌苏,团长马尔库甫·艾斯卡阔夫,参谋长拉玛桑,政委卡依木·木沙,全团1837人。
2、伊宁步兵二团,驻扎安集海,团长阿依吐安,全团1989人。
3、沙湾骑兵团,驻扎沙湾,团长叶蔑诺夫·买买提明,参谋长盖玛迪耶夫·买力克(塔塔尔族),政委拉克莫夫·阿不列孜,政治部主任卡依达尔,全团1108人。
4、和丰骑兵第二团,团长玉素甫汗·昆拜,副团长加尔各答·巴巴黎阔夫,参谋长沃斯帕诺夫·拉玛桑。
5、炮兵大队,驻扎安集海,大队长阿斯哈提·帖毕波夫,参谋长索里坦·阿里,政委莫沙耶夫,政治部主任沙木沙克,全队323人。
6、摩托车厂,厂长波尔比耶夫(俄罗斯族人),全厂216人。
7、乌苏军医院,院长拉恰提·卡比约林(塔塔尔族),全院27人。
8、恰特骑兵一团,团长叶斯帖蔑斯·波拉里,该团为空后备团,负责战时动员征集新兵。
9、特克斯骑兵团,驻扎玉勒都斯,团长毛列诺夫(柯尔克孜),后来由艾里耶夫·哈密提接任,参谋长阿马诺夫,政委库尔巴诺夫,政治部主任马木托夫·库尔班,全团1037人。
10、迪化骑兵第三团,团长巴达里汗·苏古尔巴耶夫,副团长艾山·居努斯,参谋长斯德阔夫·沙拉依丁,政治部主任艾波杜瓦利,全团1225人。
11、塔城骑兵第四团,团长斯塔丁阔夫(俄罗斯),参谋长努克索夫,政委巴勒喀什·巴甫洛夫,全团1315人。
乌斯满投靠国民党政府后,三区政府在阿山建立了北线军事司令部。指挥官为达力里汗·苏古尔巴耶夫,其下属单位包括:
1、承化卫戍第六大队,大队长卡斯莫夫·艾波拉卡提,参谋长努拉克买提。政委托克特,全队296人。
2、医院,院长阿卡提(塔塔尔),30人。
3、承化骑兵第三团。
4、和丰骑兵第二团。
5、塔城骑兵第四团。
6、蒙古骑兵营,营长叶儿迪,政委叶蔑诺夫·托克特,全营588人。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内取得决战性胜利,1949年3月的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周恩来就与王震谈到了进军新疆的问题。6月,刘少奇代表中共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联进行谈判,谈判期间,苏联建议中国人民解放军加速进军新疆,并主动提出可以利用三区革命力量。中共中央随即决定,派遣在莫斯科的中共代表团成员邓力群同志作为中共中央联络员负责与三区政府联系。
1949年8月14日,邓力群带领3名工作人员和一部电台取道阿拉木图到达伊宁,经过苏联领事的安排与三区领导人会晤,并与中共中央建立了电台联系,这就是在新疆和平解放期间著名的“力群台”。通过力群台,中共中央了解了有关三区的详细情况。
事实上这并非三区领导人和中共的第一次接触,早在1946年,阿巴索夫和阿合买提江作为新疆国大代表去南京参加国民大会的时候,就在积极寻找中国共产党。1946年12月5日深夜,25岁的阿巴索夫独自一人秘密前往中国共产党驻南京办事处见到了董必武,阿巴索夫转交了新疆共产主义同盟致中共中央的信,信中提出:“请中国共产党把人民革命党接受为自己的下属组织,请中央派干部来领导工作,请派技术干部携带电台到新疆工作”,董必武当晚即电告中央,电报说:“新疆国大代表阿巴索夫,系新疆省府委员兼副秘书长,原伊宁起义首领之一,来会我,称在新疆有一个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组织,在新疆解放区公开,在迪化和其他地点还是秘密的。现有15000人。领导同盟的共11人,曾要求加入联共。联共以苏联外交关系,未允。”中共中央非常重视董必武的来电,第二天周恩来亲自起草复电刘少奇签发。复电说:“甲、望向阿同志询问:1、新疆整个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情况及其发展。2、新共同盟之具体主张。3、阿同志可否带工作人员一道回新,并建立与延安电台联络。
乙、……并向阿同志声明下列各点:1、中共愿与新共联盟第一步建立友谊关系;2、派去之代表,其任务只是联络与观察;3、新共同盟11人入党事,原则上欢迎,但具体解决须联络代表到后经电报决定;4、新疆工作,应以新共同盟为领导中心……”。
12月11日晚,阿巴索夫再次去梅园新村会见董必武,董必武安装中央指示答复了阿巴索夫,并派遣彭国安(在新疆化名王南迪)带电台一部随同阿巴索夫回新疆。1月4日,阿巴索夫、阿合买提江和彭国安携带中共中央七大档和毛泽东、刘少奇的著作返回迪化,彭国安住在阿巴索夫的家中,但是因为彭带去的电台功率太小未能和延安建立直接联系,但是这个电台在彭来到伊宁后,经常抄收新华社的消息在三区进行公布和宣传。
邓力群的到来标志着三区革命正式接受中共的直接领导。8月17日,邓力群会见了阿合买提江和伊斯哈克伯克,阿巴索夫担任翻译,邓力群将中共中央的希冀和意见向三区党政军领导做了通报。8月18日,毛主席以政协筹备委员会主任的名义,向阿合买提江发来正式邀请信,邀请三区派遣代表参加在北平举行的新政治协商会议。8月20日,阿合买提江回电中共中央,接受邀请,即刻赴京。8月22日,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伊斯哈克伯克、达列力汗、罗志澄人从伊宁出发,取道苏联前往北平,8月27日,他们所乘坐的苏联飞机在伊尔库茨克外贝加尔湖地区撞山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这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事件,提起来让人痛心,阿合买提江当时才38岁,而阿巴索夫仅28岁,这两位就是三区的首脑,而伊斯哈克伯克和达列力汗都是三区民族军的军事最高指挥人员,同机遇难,等于三区突然丧失了全部的党政军一把手)。三区政府又派遣了以赛福鼎为首的代表团前去北平参加会议,在会议期间,毛主席亲自批准了赛福鼎的入党申请,并决定新共同盟的中央委员会委员直接转入中国共产党,“可以不要预备期”。
新疆和平解放时期,三区民族军派遣部队开赴新疆各地迎接西北野战军的到来。194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民族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任命列斯肯为军长,马尔果夫为副军长兼任参谋长,顿星云为政委、曹达诺夫为副政委,下辖两个步兵师和两个独立骑兵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序列:
军长列斯肯,政委顿星云
第13师:师长叶蔑诺夫·买买提明,政委马洪山。驻扎喀什
37团驻扎阿克苏,团长巴依扎阔夫·阿曼托尔,政委王刚真
38团驻扎喀什,团长马木托夫·库尔班
39团驻扎和田,团长艾波德列依木·沙木沙克,政委黄威。
第14师:师长依不拉依木·巴依,政委胡真。
40团驻扎乌鲁木齐,团长约瑟夫·马克苏提江,政委董善生。
41团驻扎防城,团长艾列克桑克,政委张师峰。
42团驻扎伊宁,团长乌斯曼·拉玛桑。
第43骑兵团,原民族军承化骑兵团,又称承化骑兵第一团,团长巴达里汗·苏古尔巴耶夫。
第44骑兵团,又称果子沟骑兵第二团,团长苏发宏,政委崔宝成。
这些部队在后来新疆“剿匪”战斗中都立下赫赫战功,其中司马义也夫指挥的原三区民族军骑兵东出伊吾,成功解救伊吾之围,功劳最为显著。根据1950年9月五军副军长兼参谋长马尔果夫的一个统计资料,当时五军全军中哈萨克族人6866人,维吾尔族人5567人,柯尔克孜族人206人,回族229人,汉族人92人,塔塔尔族人185人,俄罗斯族人487人,蒙古族人731人,达斡尔族人21人,锡伯族人159人,塔吉克族人8人,乌兹别克族人183人,共计14840人。50年代,第5军除13师38团和14师40团保留外,其他部队就地转业。被保留的两个团1969年还在北疆地区野战部队序列负责北疆防务,经过解放军的大规模精简,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
三区民族军到此终于成为历史的一个名词,但是民族军留下的影响极其深远,一些民族军将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军官,其中马尔果夫后来成为伊犁军分区司令,曹达诺夫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苏联对三区的影响十分深远,用邓力群的话说就是没有苏联的帮助,三区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彭国安则说的更为直接:“三区就是苏联打出来的”,三区革命与苏联的联系如此紧密,可以想像三区民族军众多官兵与苏联的关系,有未经证实的资料说在新疆和谈成功之前,三区民族军排以上干部均为苏军派遣来的正规军官。民族军中也有大批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根据锡伯族骑兵连成员在90年代的回忆录中提到,新疆和谈成功后,有正式的命令收回部队中所有带有俄文字元标示的武器,代以缴获的国民党武器。至于三区政府和苏联的关系自不必说,张治中回忆录中讲,就在和谈协议签字仪式上,苏联领事馆领事俨然一个太上皇,当着张治中的面直接修改和谈协议条款,从此可见一斑。大批三区民族军将领在三区革命成功后陆续返回苏联,如原民族军总指挥鲍里若夫在新疆和谈即将成功前返回;曾经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5军军长的列斯肯在50年代初5军番号被取消前返回,到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策动三区边民叛逃,原三区民族军个别将领也随之进入苏联,如马尔果夫和祖龙·太也夫,祖龙·太也夫后来移居土耳其,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当然这都是话题外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