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畅销书连载:《死亡•奇迹•预言》6 救命之恩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鲜事 > 奇妙世界 > 正文
美畅销书连载:《死亡•奇迹•预言》6 救命之恩
作者:

好书连载  《死亡·奇迹·预言》6  救命之恩

救命之恩
 
文章很短,但是那些字句,就像电击带给我的震撼一样,改变了我的生命。上面写着:
雷蒙·慕迪博士正在南卡罗莱那大学发表演说,题目是关于「在医学上被宣判死亡,但又复生的人们的死亡历程」。乔治亚州的精神医师慕迪,对几乎噎死过的人做分析及研究。这些人曾与死亡擦身而过,返回人世。他们谈到曾看到已故的亲戚、光灵,并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慕迪称这种现象为「濒死经验」,而且说它可能发生在数千名与死亡擦身而过的人们身上。
 
我感到很兴奋。从被闪电击中以来,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读了这简短的报导后,我了解也有别人到过那座隧道,看见光灵。它甚至还有个名字——濒死经验
 
我査了一下座谈会的日期,只剩两天。从医院回来后,我只离开过房子几次,结果都令我很难堪。但是我决定还是要参加慕迪博士的报告发表会。我必须与确实了解我经历的人谈一谈。
 
虽然一九七五年距现在并不太远,但对有濒死经验的人来说,那可是个黑暗时代。医生不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若有病人提及,他们通常会以它只是个噩梦或幻觉来打发掉病人。如果病人坚持要谈他的经验,则通常会被视为精神病,而被转介到精神科,接受药物治疗。但许多精神医师并不想细听,或试着去了解这些病人。让人诧异的是,牧师所提供的帮助也少得可怜,他们认为这些心灵历程是魔鬼的杰作。
 
有许多故事可说明这些被草率处理的经验,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一位在韩战时几乎战死的军人。他受到炮火攻击,受伤非常严重,并有脑震荡的现象。爆炸发生后不久,他离开了躯体,灵魂在战场上头到处漂泊。他看到自己被别的死尸和伤员包围,他同情他的朋友和敌人。然后他感到自己加速进入黑暗,并朝向前面一团光亮而去。当他到达光亮处时,感觉「沈浸在愉悦中」。他仔细地回顾了在世时的生活,他说:「它像是我全心全意看的一部电影。」最后他接收到一个讯息:「爱每一个人。」
这个声音在他脑中响起。然后他就活过来了。
 
从此以后,他开始大谈这段经验。首先他告诉医生和护士,后来又对其他的病人说。问题是,他说个没完,而那些医生对濒死经验又一无所知,便把他送到精神病的军医院去,那里的精神医师也一样不了解这种事情。所以没多久,这位带着「爱每一个人」的心灵讯息的好军人,便发现自己在一家精神病院里。
 
医生的无知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人类的历史已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但是都载在历史书籍或宗教文献上,而不是医学教科书中。
 
例如,圣经里有几段故事,可能就是濒死经验。圣徒保罗有一次在大马士革门口,几乎被石头砸死,可能就有过这种经验。宗教领袖如若望保禄,也收集了许多信徒和灵界接触的经验。若望保禄十四对这种事非常着迷,他常常接见有过濒死经验的人。
 
在摩门教会,长老编写的有关信仰评论的教刊里(Journalof Discourse),也收集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他们的发现和我的经验相当吻合。他们相信肉体死亡时,精神还保有视觉、感觉、味觉、听觉和嗅觉五种意识;认为死亡可让我们免于疾病和残废;灵魂能够快速移动,同时看往不同方向的许多东西;能以言语之外的方式沟通。
 
我猜测这些信念起源于个人经验。许多摩门教长老有过濒死经验,或收集许多教徒的体验。他们以此对死后的世界做出许多结论。例如,死亡被他们定义为:「从某存在状态转成另一种状态。」关于知识,他们的书说:「在那里,所有的知识都很自然,就像你在这里了解大自然的运行一样。」他们甚至也提到我所看到的天堂之光:「房间里的明亮和耀眼,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
 
他们并没有使用确切的字眼来描述濒死经验。这些刊物写道:「有一些灵魂已离体的人,又被叫回到身体里。这些人算是噎死过一次。」其中有一则记载杰迪达?格兰特的亲身经验,这是他在殓床边口述,由他的朋友希伯?金伯记录下来的,他跟我说:「希伯弟兄啊,我连续两晚进入灵界,而其中最令我担心害怕的,就是我必须返回我的身体。虽然我知道必得如此。在灵界,他看到的第一个人是他的妻子。他还看到许多熟识的人,但是除了妻子卡罗琳以外,都没有交谈。卡罗琳来到他身边,他称赞她,说她美极了。他的妻子手里抱着在草原上意外死亡的孩子,她说:『格兰特,小玛格丽特在这里,虽然野狼把她吃了,但是她并没受伤,她在这里好好的。』」
 
虽然几千年来一直有濒死经验的报告,但一直到一九六〇年代,医学已进步到把许多人从鬼门关里带回来,才有人把它们引进医学的范畴内。那些心脏病,或在车祸中严重受伤的人被先进的机器、药物和医疗技术抢救。以前原本会死的人活下来了。而且在他们意识清醒后,所说的故事与史上的记载非常类似,也和别的医院的病人所说的情景雷同。问题是大多数的医生都忽略了这些经验,不是叫他们说给神父听,就是干脆否定这些说法。那些进步的医学只能治疗肉体疾病,对心灵问题则束手无措。
 
慕迪博士决心要倾听这些故事,并加以分析。他碰到的第一个案例在一九六五年。当时他在维吉尼亚大学修哲学,当地的精神医师乔治?李契博士,告诉他自己曾在军中差点死于肺炎的经验。这位年轻士兵在医师宣告死亡后,灵魂离开了身体,他发现自己能够越过各个国家去旅行,灵魂像低空飞行的喷射机呼啸而过。在他回到死亡地,德州军医院时,他在医院里到处寻找他的身体,好久才找到,但不是因为认出自己的脸才找到,而是他还记得戴在手上的戒指。李契有趣的濒死经验,给慕迪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一九六九年,他在讲授哲学课时提到了这个故事。课后,一个学生上前来,告诉他本身的死亡经验。它竟和李契博士的故事极为类似,慕迪大吃一惊。往后三年,他大约听到了八个案例之多。
 
他后来继续攻读医学院,许多人都知道他对这些经验有兴趣,而他也不断地收集这些人「来生」的故事。他听过的故事已超过一百五十个。
 
慕迪把这些故事收集在《来生》(Life After Life)一书中,成为医学界上有名的濒死经验研究。这本书对让人类了解这类事情有相当大的贡献,并在世界各地卖了上百万本。医师再也不能告诉病人,他们活回来之前所看到的景象只是一场梦而已。慕迪的研究证实,这是许多与死亡擦身而过的人的共通经验。他把这些经历称为「濒死经验」 (near-death experience)。并以所收集的数据,做进一步的定义,更找出共通的要素。他发现有十五个共通点,但是没有一个人同时经历过这十五点,顶多只有十二点。
 
自从《来生》出版后,有人把这十五点归纳成九个特点:

1死亡的感觉:人们知道自己已死。

2安详、毫无痛苦的感觉:感觉应该很痛苦的人发现肉体不再痛苦。

3灵魂出窍经验:灵魂飘浮在身体上方,而且能够描述他不可能看到的事件。例如我盘桓在珊蒂头上,看着她击打我的胸膛,以及后来我回到在医院里的躯体。

4隧道经验:「死人」感觉到自己快速地穿过隧道。这就是我看到自己死后,从救护车里,飞过隧道到达灵界。

5看到发光的人:死者常说,在隧道尽头看到去世的亲戚身上发着光。以我为例,我看到许多像我一样发光的人,但是其中没有过世的亲戚。

6被特别的光灵迎接:以我的例子而言,我在隧道尽头遇见的引导灵就符合这点描述。他引导我出入灵界,而且引领我作生命回顾。其它人则描述:到了一个像花园或森林的地方,遇到光灵。

7生命的回顾:人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并且评估所有愉快与不愉快的层面。以我来说,这是在我接触到引导灵时所发生的。

8不愿回去的感觉:我自己也不想回来。但是光灵强迫我回去,并赋予我要建立「中心」的任务。

9人格的转变:大多数的人都会有正面的转变,不再把像是大自然和家人的事视为理所当然。这点经验我也有,但是我还有其它负面的变化。此次的经验,以及要我建立「中心」的新任务,一直盘踞在心头。这点一直令我很灰心,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建立这些中心。
 
在撰写《来生》中,慕迪还没有遇过一个人经历过这所有濒死经验的特点。我可能是第一个。
我以平常的打扮到慕迪演讲的大学去。但是我看来一定是个奇景。因为考虑到这种场合的灯光可能会很亮,所以我戴了一副焊匠用的护目镜,身穿一件长过膝的军用雨衣。而且我还撑着两把拐杖,喀啦喀啦地走到大厅,找寻演讲的教室。
 
在我走入演讲厅时,听到有人说:「那家伙看起来像是正在祈祷的螳螂!」房间里大约有六十个人。我在后面找了个位子坐,免得走到前面时太引人注目。我坐在那里听着慕迪博士谈我精神上的兄弟姊妹们。他当时正着手写《来生》一书,所以这些灵异故事,由他娓娓道来,更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些故事对我来说更具吸引力,因为我也去过「那里」。我并不孤独!别人也去过那里!
慕迪博士的演讲大大的鼓舞了我。因为在种种压力下,我噎快崩溃,几乎准备放弃了。我噎一无所有,我不知道何去何从?突然间,救星出现了,有个人了解我经历过的一切。剎那间,我感觉到一股新的力量。
 
在演讲末了,慕迪走向前一步,问说:「在这里,有人有过这类的经验吗?」
我举起手来,嚅嗫的说:「我有,我曾被闪电击中过。」
我很惊讶的发现,慕迪曾在报上读过我的新闻,并且还记得那次意外。他收集种种可以研究的案例,其中一个方法是剪贴报纸上有关于意外致命的报导。他早已有计划要跟我联络了。
他问道:「我能找个时间与你谈谈吗?」
我说:「当然好,至少有人肯听我说话而不会被吓跑。」
 
大家发出了一片笑声。除了慕迪博士和我之外,每个人都觉得很好笑。但是慕迪博士他似乎知道我的感觉。如果有人可以看到护目镜下的脸,他们就会看到我快哭了。然而我却笑了出来。我试着控制住摇晃的身子,但是四周的笑声这么大,我不久也开始狂笑。
邻座的人问我:「你笑什么呢?」
我说:「以前如果有人告诉我这种濒死的经验,我也会嘲笑他们的。现在,我却是个当事人。」

责任编辑: 宋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11/1221/229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