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阳回忆录“改革历程”(Prisoner of the State)一书、参与整理赵紫阳生前秘密录音,并将之出版的鲍朴(见图)20日应邀到法拉盛,参加由北京之春、民主中国阵线、中国民主党美东党部主办关 于该书的研讨会,和热心读者畅谈他对该书的看法。 本报记者摄影
“我认为,这世上有两种政治家,一种是怀有理想和抱负,但是却让别人来买单实现;还有一种是自己提出实际方案,赵紫阳就是后一种。”赵紫阳回忆录“改革历程” (Prisoner of the State)一书、参与整理赵紫阳生前秘密录音,并将之出版的鲍朴(见图)20日应邀到法拉盛,参加由北京之春、民主中国阵线、中国民主党美东党部主办关 于该书的研讨会,和热心读者畅谈他对该书的看法,他也是当年赵紫阳秘书鲍彤之子。
鲍朴表示,该书出版后,受到极大关注,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真相的渴望。回忆起1989年的六四事件,鲍朴说∶“那时我正在读大学四年级,就是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那时叫北京钢铁学院,攻读物理专业,对身边爆发的这场运动其实并没有过多认识,也不明白为什么突然会这样。”鲍朴回忆,他只是在中共政府当年4月 26日发出学生们动乱的社论后,像许多学生和民众一样无法接受,“这是人的一种自然情绪反应,不明白这怎么就成动乱了。”
鲍朴说,自己当时对赵紫阳并没有过多的认识,因为父亲也很少和他谈论这些工作上的事情,但是随着这20年来中国的变化和参与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他对赵紫阳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认为其提出的“商品经济”和“西方议会民主制”是很有实际意义、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少民运人士纷纷肯定该书的史学价值和对未来中国走向的指导意义。与会者之一王军涛表示,在中国的传统历史中,史官素来对君主有监督的作用,“改革历程”就 具有这样的意义,同时,也让世人更能客观的看待政治过程。不过也有读者指出,有一些问题书中也没有答案,今后还需继续探讨。